第80章

2018-04-15 作者: 杨胜章2009
第80章

有力的理由造成有力的行动。

前往泰山的仪仗队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李世民一声令下了。

魏征不知道从哪儿像趵突泉一样冒了出来,一副如丧考妣,一副哭天抢地,一副皱得像黄土高坡的苦瓜脸,就差像孕妇难产的模样了。

魏征大呼道:“陛下,使不得,使不得。”

李世民的脸犹如空调一开,冷了下来,劈着头问道:“封禅第一标准是什么,你给老子说说?”

魏征严肃地说:“业绩。”

李世民又问道:“现在人均收入翻了一番了,难道我的业绩不够高吗?”

魏征实话实说:“高,实在是高。”

李世民接着问:“第二标准是啥?”

魏征不假思索地说:“品德。”

李世民问:“我品德及格吗?”

魏征说:“不但及格,而且很优秀。”

李世民问:“你倒是到街上看看去,热闹得紧,路不拾遗,门不闭户,难道不是太平盛世的唯一标准吗?”

魏征说:“我也看到了。”

李世民开始笑了,是一种久违的阴森森的冷笑:“你的所有回答岂不是证明我可以前去举行封禅大典吗?”

在李世民看来,魏征一定成为了哑炮了。

没料到,李世民又失算了。

魏征慢条斯理地说:“皇上,我大唐王朝虽然衣食住行样样好,没有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了,但是关于封禅大典此等要事决不能大操大办,因为前朝的杨广也是堆积了可以吃上五十年的粮食,最终到处打仗,到处游玩,当然包括泰山封禅大典,搞得最后人口锐减,仓库颗粒皆无,自己成了个吊死鬼,而我朝的经济建设减税政策刚刚起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没达到全面小康,现在去往泰山的道路,不是长满了草就是非常萧条,我们必须枕着扁担睡觉,想得宽一点,别让跟着我们去的嘉宾朋友们看见那个还没有起色的地方,嘲笑我们不说,已经暴露了积弱的一面,为了举行大典的一个虚名,那可真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了。”

李世民听了之后,豁然开朗起来:“我又差点儿犯错误了。”

无巧不成书,那几天黄河发大水,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治理黄河,再也没人提关于封禅的半个字了。

晚上,李世民回到床上,把枕头垫得高高的,思来想去,虽然放弃了封禅大典,但是魏征在文武百官的面前,滔滔不绝唾沫齐飞地说了半天,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了。

很明显,李世民的内心还是想着封禅的那件事情,某一天真的发达了我一定要举行一次轰轰烈烈的封禅大典,让你们瞧瞧我李世民就是文治武功的大伟人。

任何人一旦认为别人阻止了自己喜欢的事情,总觉得他人不是那么可爱,那么顺眼,那么眉清目秀了,所谓李世民第二天早朝的时候,愁眉苦脸的,正眼都没看过魏征,很想发脾气,一定寻找借口弄死魏征。

而魏征并不觉得他自己什么地方得罪了李世民,总觉得自己尽了一份作为人臣的责任,是天经地义的,是永恒不变的,做为谏臣,只要说对了,犯了龙颜死了也不足惜。

所以,嘴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的魏征处处都得理不饶人了,最终触怒了李世民。

有些话说与不说大家都会明白,有些事做了总会有人受到伤害,叽叽喳喳叫着的魏征,遇到了心情不爽的李世民,可想而知,火上浇油了呗。

李世民回到长孙皇后身边,气鼓鼓地说:“我想拿一个乡巴佬开刀了。”

长孙皇后大惊失色,很久没见到李世民发那么大的脾气了,料想是李世民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慌忙问道:“谁惹你了,发那么大火,简直是烟囱喷火了。”

李世民的手搭在膝盖上,气得像愤怒了的黄牛,嘴里说道:“还能有谁?这个魏征,天天都在砸我的场子。”

长孙皇后听了,感觉好笑之极,但是不敢把“笑”写在脸上,悄悄地走到自己的橱衣柜处,精心打扮起来。

等到一身靓丽头戴凤冠的长孙皇后飘飘然到了李世民的身边时,李世民莫名惊诧起来:“今天没什么好事,穿着如此隆重,不是添堵的嘛?”

长孙皇后笑嘻嘻地说:“请听我慢慢道来。”

如此这般,就只差竹板那么一打了。

李世民看着与往常不一样的长孙皇后,禁不住笑了。

长孙皇后说道:“皇上,你怎么不开窍?魏征如此刚正不阿,正直公平,敢于说真话,那说明是你的个人魅力和英明领导让他敢于如此这般,你知道这是绿叶衬托红花的寓意吗?无形之中,说明你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明君啊,难道臣妾我不应该庆祝庆祝吗?”

从长孙皇后的话语中得出,芝麻地里打锣,敲到了点子上,不痛不痒地戳到了李世民的兴奋点,李世民立马气顺了,脸润了。

李世民还是有思想觉悟的,赶紧陪着笑脸,对着还在笑容满面的长孙皇后说道:“我只是发一下脾气,自留地里拉屎,泄私愤而已,没想杀了他。”

长孙皇后如同给了他一顶丈二的斗笠,高高的帽子写着“明君”两字,不一会儿,他抱着长孙皇后转了几圈,嘴里直说:“你真是我的好皇后。”

说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后聪慧排行榜,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可以排前三了,因为他不但三言两语便挽救了魏征,还把李世民的毛给捋顺了。

试看看,古时候敢于在皇帝面前说真话而又完好无损的又能有几个,有的被株连九族,有的被流放千里,因为他们遇到的那些皇帝几乎是昏庸无能的人。

从某种角度来看,魏征不卑不亢的性格和李世民善于纳谏的做法是成为正比例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是符合皇家的根本利益的。

一句话,魏征你真牛。

在李世民同志执政时代,魏征果然是个芝麻地里的老鼠,吃香极了。

有句话说得好,不卷裤腿不过河,不摸底细不开腔,这是魏征的个人判断力精准之处,可以说他就是一个藏在李世民肚子里不太安分的蛔虫。

随着这两个君臣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多,从而在历史上出现了很多让后世们津津乐道的名人名言。

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试想一想,老百姓们知道水的作用只能是水能载舟,也能煮粥,而到了魏征的嘴里,俨然是上升了一个境界,提升到了君王和百姓之间的利害关系: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

而李世民最赞赏的也是魏征引用于《荀子》的这番话,并不忌讳他人说的话似乎刺激到了皇帝要遭殃帝国要塌方的意思,换了别人,恐怕早已斩立决了。

李世民有一颗清醒的头脑,不喜欢大臣们成为树上的百灵鸟,说的比唱的好听,从他多次征战沙场,因为善于听取意见和对战事瞬息万变做出调整,从而常常打胜仗可以看出,他的纳谏政策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总结并颁发出来的。

领袖总在细节处彰显他上接天宇下接地气的一面,魏征就是在他日理万机的日子里,给予了他缝补大唐帝国这张大伞上的斑斑点点的漏洞,从而朝着贞观盛世大踏步前进。

一直以来,很多大臣也试图仿照魏征如此谏言,但是往往就是话到嘴边又咽下,看来夹着尾巴做人的比比皆是,那些信奉只要我过得比别人好为人生信条的同事们,连给魏征同志拎包的资格都没有。

公元643年2月11日,也就是贞观十七年,李世民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悼念他的好同志魏征大人。

他的追悼会上,李世民是恸哭万分,比死了爹爹还痛苦。

以下是他的追掉词:

魏征,生于公元580年,在长期的斗嘴工作中,他兢兢业业,大公无私,热爱皇帝,工作积极,遇事不急,一心一意,从不赌气,是大唐帝国的好干部。他一生著作等身,有《隋书》、《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问世,是一位百万粉丝级别的大V,现在,魏征同志与世长辞了,如巨星陨落,如大厦倾倒,那是大唐帝国的一大损失,我们永远记住你,魏征同志安息吧!

让我哭个够吧,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李世民不但哭了,而且还放假五天,专门为魏征办理了高规格的葬礼。

从某种程度上讲,魏征不但是一个好臣子,而且是李世民的一面镜子。

所以,李世民以魏征同志的事迹中引发出了一阵感叹:“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在失去魏征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李世民简直是茶饭不思,成了螳螂肚子蛤蟆嘴,得以一个皇帝思念如此之久,魏征死而无憾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