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2018-04-15 作者: 杨胜章2009
第79章

马周大笔一挥,一气呵成,从一二三四五到三公和两母,刷刷声不断,不管从李世民的口味、品味,还是体位,都特适合李世民个人的胃,共计20余条提案。

第二天,没当回事的常何大腹便便嬉皮笑脸地把提案递给了李世民,本想敷衍了事,大不了被李世民大骂一顿,气顺了也就可以回家了。

李世民看着看着,眼睛像鸡蛋滚入了油缸里,变得又圆又亮起来,大笑一声说道:“常何这人是得道升天了,还是进行了世界上最大的手术,脱胎换骨了,竟然写出了如此大气磅礴、惊天地泣鬼神的文章。”

常何眨巴着眼睛,左顾右盼,也是没人搭理,认为李世民在和自己开国际玩笑,搞正话反说那一套,战战兢兢地跪了下来,结结巴巴地说:“陛下,没这么埋汰人的,而且您的笑声有点儿渗人。”

李世民一本正经地说:“我实话说,好久没看到好文章了,想不到是出自你的手。”

常何这才缓过神来,一五一十地说是自己的门客马周给自己当了一回枪手。

李世民兴高采烈地说:“你的府上真是人才济济,快把他叫来给我看看。”

但是,派去邀请马周的人不是很顺利,马周搞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马周这厮硬是躲在了一个隐蔽处,也不怕皇帝发酒疯,咋说咋有理,反正有点儿不给李世民面子,以至于派遣了四次人马,终于第四次找到了他。

马周受宠若惊,这是要砍头的节奏吗?

马周想:常何是哈巴狗逮老鼠,象猫没猫的本事,莫非是他供出了是我代笔,稍有不慎,脑袋掉了都不知道。

来到大殿上,李世民和蔼可亲的形象深深感染了马周,真是闻名不如见面,天底下竟然有如此礼贤下士的大人物,马周顿时变得镇定起来。

李世民像个谦虚的小学生,请教了马周很多问题,马周回答的有条有理,没有一肚子的学问是回答不出的,李世民高兴地如同捡了一个大宝贝,说道:“如此罕见的人才,我要定了,现在立即马上到门下省上班吧。”

马周实现了垃圾堆里的破鞋没人要的货变成了一颗政治新星,实在是完爆了当年的很多大臣,成为了李世民人尽其才的用人典范。

在唐朝,马周得到了重用,可算是家里请吹鼓手,名声在外了。

但是,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应该是人的诉求传达到了社会没有,坏人增多了,好人的言论没有得到畅通传达,那么社会风气也会变得像在脚盆里和面,香臭好坏不分了。

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李世民找到了一条道路。

这条道路实在是很难走的,因为它太需要检测人的忍耐力了。

为了当一个千古之帝,李世民干脆豁出去了。

于是,唐朝政治上出现了一个词语叫纳谏,也就是打狗不需要看主人,而且还要骂主人两句,活像新任丐帮帮主要被人吐口水一样。

把这项工作做得非常出色,非常优异的当属魏征,别把纳谏认为是正事不做豆腐拌醋的事儿,它可是颇具水平的骂功,不是人人都具备此等素质的。

按理说,人们都喜欢听好话,但是李世民深知:脑勺子后长疙瘩,肯定是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当你某个零件出问题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为什么出问题的时候,才是最可怜的。

一句话坏话或者一万句好话,李世民都愿意听,他知道有一句话说得好: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大家的智慧肯定行。

所谓各花入各眼,一人一种脸,每种东西每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像尼姑有喜,不可告人;有的如长江之水,连绵不绝。如果是领导人或者头目,开了口,大有发扬不怕口水淹没的精神的话,就会给人以你吃鸡鸭肉,我啃窝窝头,大家都有奔头的环境。

在此情境下,魏征是一个敢说皇帝不穿衣服的小孩,可以说没说一句话都是尿鳖子打酒,也不怕丢丑了。

他曰过:“我来放一个大炮,其实我不是一个忠臣。”

大臣们面面相觑:“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是一坨屎,老大就不敢踩你头上了。”

李世民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问道:“忠诚与奸佞是一对反义词,你不会说自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奸臣吧。”

魏征不是头脑发热,也不是环境顺利时迸发的小富即安的急热病,他令人取来一张纸,不紧不慢地写下了了一个使人瞠目结舌的字。

大家看到的是一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良。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不是人生最高境界而是诚实稳重的表现,这才是大大的实话,没有半点儿掺假,没有半点儿废话,活像酒席上不用多说,只管吃喝一样的潇洒。

李世民当然没有停下好奇的心,问了一个看似无聊的问题:“良臣难道就比忠臣好吗?”

魏征具有一颗勇敢的心,说道:“忠臣是一日三餐饱,在家是领导,出门都说好;而良臣是说一不二,冒死进谏,喜欢揭短,社会在发展人类在生仔都离不开良臣。”

李世民明白了些许,但是被他这么一个奇葩说,立马喜笑颜开了,当即发给魏征奖品:五百匹绢,不愁没新衣服穿了。

于是,魏征开始了专挑毛病没病找病而又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谏言生涯。

俗话说牙齿总会咬到舌头,魏征果真在不久的将来,与太宗李世民玩儿有点过头了,甚至差点儿弄了个砍下头来当尿壶的境地。

头脑一直清醒的魏征总是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这不是高度的问题,而是角度的问题,他要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方式来彪炳史册,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头脑和他一样清醒的领导,在这样的领导底下干活路,最低保障不是动不动就一句话杀头了事。

甚至,这位领导由于自己某些事儿做的超标了,反而在属下的面前显得像是做错事的小学生,实在是可爱极了。

有这么一次,李世民充当了一个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训话的小学生。

原来是魏征有事出去,要个三五天才能回到皇帝身边,这时候李世民像没有人管束一般,开始调皮起来,准备游山玩水,而且排场极大,花销不小,可是正准备你拍一我拍一满脸笑嘻嘻地出发时,听说魏征提前回来了。

李世民像是屎壳螂遇到放屁的,空喜一场,立马命令撤销所有一切仪仗队,恢复了和平常一样,让魏征都找不到蛛丝马迹而上升到大谈国家问题,只差点儿指着鼻子大骂一通了。

一个高高在上的首领,居然怕自己的下属到如此地步,不能不说李世民是个讲究原则性到极致的皇帝。

人懂事到此种境地,我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屁股朝天了。

这还不算狠的,魏征已经开启了铁匠铺卖豆腐,软硬兼施的模式,李世民想开小差的机会都没有。

有一种鸟叫做鹞鹰,是一种凶猛的鸟,体瘦,腿长,目凶,长得像老鹰,背灰褐色,腹白色带赤褐色,对于李世民来说,此鸟是英武的象征,领导的权威。

而这只鸟,有人为了讨好李世民,送给了他一只,由于很少见,谁见了都不免把玩一番,何况是万人敬仰的大唐皇帝。

李世民当起了座山雕,时常把鹞鹰放在自己的肩膀上,但是大堂之上,大臣们觉得这是不和谐的一幕,要是它调皮地往李世民的鼻子上下了一泡屎,实在是狼狈极了。

但是,谁也不敢说个不字。

魏征进来了。

李世民慌张了,连忙把鹞鹰保护起来,而保护鹞鹰的位置是李世民的胸口,保护伞就是穿在身上的龙袍。

要是魏征看到鹞鹰站在皇帝的肩膀上,一向口才极好的魏征哪能放过,决意旁征博引、含沙射影、小题大做一番,说什么玩物丧志,像老爸教训儿子一样,弄得你下不了台不说,万一此等丑事传得沸沸扬扬,那可就大失唐朝的威严了。

魏征反正是开水烫泥鳅,看你怎么耍滑,故意跟李世民说很久的话,不管假话真话废话屁话正话反话流话鬼话,一股脑地说了几个时辰,不消说,李世民的胸口把鹞鹰给黄焖了。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魏征和李世民之间的交锋也是讲究策略和手段的。但是,接下来的一件事情足以令他们君臣之间发生了面红耳赤的激烈冲突。

时间轴转到了贞观(632)六年,大唐的综合国力已经是两个哑巴亲嘴,好得没处说了,已经出现了盛世崛起的迹象。有人滋生了享乐主义的思想,坐到了甜美如蜜的温床,纷纷劝说李世民要标榜自己,宣传自己,学习以前的皇帝最喜欢歌颂自己的快速成名方式---游泰山,祭天地。

其实,那些大臣们是狼夸羊肥,不怀好意而已。

大家都知道,所谓的泰山封禅,一路游历过来,其实是很烧钱的,但是有许多大有作为的帝王将相,都把登泰山进行封禅大典作为终极目标,李世民也是心痒痒的,一直寻找机会前往泰山。

所谓跟着老虎吃肉,围着狐狸闻屁,大臣们和李世民一样,对于游泰山也是心向往之不谋而合了。

正好,有文武百官提出了建议,李世民立马露出了一副顺着大风划大船顺着梯子往下窜的表情:“就听诸位爱卿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