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节

2018-04-15 作者: 王宗仁
第三十一节

大概读者们已经注意到了,清水节郎在他的“战地笔记”中出现了一个奇特的地名:“一文字山”。

肯定地说,在中国的地图上或者实际版图上根本没有这个地名。它是日本人具体地说是一木清直为了演习方便自己随意命名的一个地方。

“一文字山”在宛平城东门外,东关的东侧。此处由于长年飞扬的沙土淤积成坡坡岗岗,荆棘丛生,所以,当地老百姓叫它大枣园或沙岗。它是宛平城外唯一的一处制高点,走上岗顶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宛平城东门及城墙。卢沟桥事变时,此地系日军一个重要的阵地,事变前是他们的演习场所,事变时,山麓入口处的民房为河边正三旅团长攻城的战斗指挥所。

还记得吗?一木清直在下达了进攻宛平的军令后,同时指挥日军的大炮配合步兵攻击宛平,那第一炮就是从这里打出去的。据资料统计,自7月8日5时30分开始炮轰宛平城起至7月20日止,日军共发炮11次,都是由大枣园的这个炮位发射处发炮的。

一木清直很得意地说:“一文字山,是大大的有功劳的小高地!”

说这话时,他就站在日军战斗指挥所外面的一个沙丘上,满脸挂着狰狞。

中国人则会这样回敬一木清直及所有战争狂人:一文字山这块本来神圣的中国领土上,永远地留下了抹不掉的兽迹!

今天,如果你还有机会进一趟宛平城,当地人告诉你许多值得一看的“事变遗址”中有一处是分外惹人注目的,那便是城东墙北侧的那个弹洞。这弹洞就是日军当年在大枣园发射的炮弹留下的永久纪念。

大枣园还有一处值得人们瞻仰的遗址,那便是29军132师师长赵登禹烈士的墓,墓堆为砖石砌就,墓地庄严肃穆,来此地的国人无不站在赵将军的墓前静静致哀几分钟。赵登禹是在7月28日的南苑激战中为国献身的。当时将尸体就地掩埋。抗日战争胜利后,何基沣将军奉冯治安将军之命,将赵师长和29军阵亡于卢沟桥地区的将士忠骸迁葬于大枣园。

从此,大枣园这块热土便埋下了在当年事变时没有来得及安葬的中国士兵的魂灵——足以让子孙万代都感到沉重且无限骄傲的血肉之丰碑。

把赵登禹师长的墓迁建于大枣园,这是河边正三、一木清直、清水节郎等日军指挥官绝对没有想到也不愿看到的。记得河边正三当年攻下宛平城以后,站在大枣园的沙丘上不可一势地说:

“对于一文字山这个炮阵地,帝国不会忘掉的,我们会在这儿建起纪念碑的。”

河边没有食言,事变后不久,他就让人在沙岗顶上西侧立起“支那事变发祥地”纪念碑。使人不解、甚至略感有点可笑的是,那是一块木制的碑,没出几年就被风雨吹打得无踪影了。河边怎能不晓得木碑是不会耐久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