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节

2018-04-15 作者: 王宗仁
第三十节

卷一个漩涡,再卷一个漩涡。

让天底下所有的类似回龙庙的据点最好都跟着他的指挥刀旋转。

此时的清水节郎肯定是这么想的。

一座庙宇不可能是日军进攻宛平的终点。

哪个贼都不惧怕漫漫的夜。

清水节郎的贪得无厌表现得有增无减。回龙庙被他“偷”来以后,他立即兵分两路,向宛平城东门和卢沟桥发起了进攻。

这时候,日军的大炮开始轰炸城墙。

炮弹呼啸着、带着火柱飞过夜空……

3营的指挥部被炸毁,立即窜起一股冲天大火。

雨,又下了起来。红雨,血雨……

婴儿的啼哭是撕肝裂肺的。

卢沟桥在怒吼、晃动中撩去它的寒衣,化为灰烬,露出了它的光背脊梁。

流弹穿过的地方必然有丰碑一座……

婴儿的啼哭之后是几声清晰的吠声。

很快,吠声也掉进了无边的枪声之中。

……

阡陌上,勾头坐着一人影。

不是写生的画家,也不是研读唐诗的书生;战地的现场实录使他忘了周围的战壕还有从战壕里发出的枪声。

他在卷着硝烟的笔记本里留下了冰冷的字迹……

这是那个疯人般挥舞着大刀的清水节郎吗?

也许应该感谢清水节郎,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的笔记里看到当时的战斗情况……

“……占领龙王庙(应为回龙庙——引用者)北侧待命的第八中队,在黎明(微明时刻)渐渐到来时,利用丈八高的高粱和玉米地,隐蔽地继续前进,前出到回龙庙东北方向大约三百米的庄稼地边沿。这里到前方堤坝间,连接着大约一百米的水田地带,尔后的前进,暴露在回龙庙北面约五十米左侧布满了敌人的散兵壕一带,而且水田也妨碍着队伍的通过。”

“在那里,中队为了迷惑敌,人,争取尽可能接近的方针,对各队下达了各种准备的命令。于是第二小队在第一线,第一小队做预备队,配属了机枪的预备队,在附近的田地和柳树丛隐蔽地占领阵地,在他们的掩护下,第一线部队以平时演习那样的行动通过了障碍,一部分在永定河的中游向右岸前进,到达后向左迂回迫近敌人阵地(到向左迂回时,虽然第一线部队,有小队长之外另一名士兵监视着敌人阵地,还是给了在停止时尽量警惕左侧方向的射击等详细指示)。”

“一切准备就绪,同行动起来的第一小队一起到堤坝上看到,永定河水因几天前下雨而显著增涨,混浊的水流缓缓流过。附近的河宽大约二百米,干燥季节很容易涉渡,现在察看的结果,知道水流中心深度为八十公分以上,河水泥泞涉渡困难。因此,打消了右小队进发到前岸的念头,在堤坝斜面以外也没有展开的余地,这样,预备队增加到第一线的只有第一小队。”

“这个期间秘密观察回龙庙(堤坝上的一个小庙),幸而什么设施也没有。如果有坚固的民房做防御,也会给尔后的攻击造成不少的障碍,幸亏上天保佑,行动在工事完成之前。”

“这时候大队部的书记来到,传来大队进攻命令的要点,也知道了大队主力第一线已经进入到阵地前沿约三百米的位置,根据河川状况的报告(这一报告在大队长那里迟误了),向敌前沿推进的第一小队长野地少尉统辖的先头部队,开始用一般速度前进,这时,在我方监视中站在壕外的中**队军官等,急速跳进壕内,同时从壕内一齐开始了射击。”

“于是,中队开始应战,在机枪的掩护射击下突入阵地,追击退兵,一举推进到回龙庙南侧。时间是上午五点半钟,灿烂的旭日光辉,冲破了东方低垂的暗云,更加激励了我军官兵士气。”

“这时,主力机枪、步兵炮也开始了射击,中队在共同努力下,野地少尉始终突击在先,继续追击,席卷敌人阵地,突击开始仅七分钟就到达桥头北侧,在这里同第七中队的先头部队会师了。”

“一方面,一下子接近敌前的大队主力第一线,听到了回龙庙方向的枪声,立刻改变成进击,冒着敌弹前进。特别是在左侧第一线的第七中队,在来自左后方城墙上射来的敌弹和来自城外西侧村庄约百名敌军的反击下,果断冲击,到处突破敌军,进到堤坝一线,这时完全占领了桥头以北的敌人阵地,第一线第七、第八两个中队很快猬集到桥头附近,因从永定河两岸和城墙上猛烈射来的交叉火力,和附近时时有迫击炮弹的爆炸,至此,部队渐渐出现了伤亡。”

“大队长紧跟着第七中队冲到堤坝,目击右侧的情况,改变了当初的决心(担负击退左岸敌人后的交涉任务),进到城内和城外村庄附近能阻击敌人退路的位置,尔后寻求对策,督促第一线各队执行向右岸进击的命令。根据命令转向全线追击,有的冲上铁桥,有的涉渡浊流,冒着敌人炮火,特别是冒着来自中野岛兵营附近侧面机枪的猛烈火力射击冲向右岸。击破一部敌人后,大致沿着长丰支线停止行动,整理战场,收容死伤,联络后方以待机。上午十一点时,为了解除卢沟桥城内中**队的武装,接到了连队在左岸地区后退集结的命令。”

“可是由于敌人火力特别是翼侧机枪的猛烈射击,不用说,涉河到中流时,我方将处于连收容死伤都不可能的状态,因白天行动困难,而延期实施原来计划,以后根据形势的变化和联队命令有了改变,日落后才开始行动,晚十一点半集结在一文字山东北侧,并入了联队长指挥之下……。”

应该给清水节郎的“作品”这样评价:真实。或者基本真实。

它是难得的另一类向导,可以引着我们走进敌人的营地,以一个侵略军前线指挥员的视角观察敌我双方的战地实况,这是在别的位置上无法看到、或者看到了无法评价的。

清水此人的细心弥补了无情的战争带给我们的理所当然的疏漏。他的“战地笔记”中的许多情节都是蘸着硝烟流弹写出来的。我们珍惜他的“作品”,因为它是史料。

当然,清水笔下之误是难免的。

先不说他站在“皇军”的位置上观察那场战争因而颠倒了许多黑白,单就他在笔记中描绘的7月8日拂晓日军向卢沟桥发动进攻时的天气就是错的。清水写道:“灿烂的旭日光辉,冲破了东方低垂的暗云”。不对,那一刻,没有旭日的光辉,而是日军的枪炮声伴随着一阵急风急雨卷进了宛平城。

有人指出,清水大概出现了“幻觉错位”。那个时刻,东京确是霞光四射的朗晴,卢沟桥却是暗云、急雨的天气。

清水为什么要把一个沉重的日子“错位”得那么轻松?

这应该是一个不难找到答案的问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