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思维定势——冲破思维定势的藩篱

2018-04-15 作者: 孙科炎
第七节 思维定势——冲破思维定势的藩篱

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时,如果思维被习以为常的惯例所制约,就会陷入思维定势的沼泽中,导致决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进而使工作停滞不前。

所谓思维定势,是指人在感知、评价客观事物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是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经历一个事件之后,会在头脑中留下印象,当类似的事件再发生时,就容易根据过去的认识和经验,推导出相同的结论。人们运用某种认知方式进行思维,重复的次数越多、越有效,就越容易在相似的情境中优先运用这一方式。

比如,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与一位老人在路边谈话,这时候一个小孩跑过来,焦急地对公安局长说:“我爸爸和你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公安局长:“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那么,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呢?

很多人都回答不上来,认为既然公安局长说这个小孩是他的儿子,那么小孩怎么还会说他爸爸跟人吵起来了呢?难道这小孩有两个爸爸?其实,这个问题一点都不难回答,只是我们大多数人都陷入了定势思维的误区,先入为主地认为“公安局长”一定是个男的,从男局长这个思维定势去推想,当然找不到答案了。如果公安局长是一个女的,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吵架的人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思维定势对于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可以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联系起来,减少了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和时间,帮助人们快速解决问题。但是,就像我们上面所举的例子一样,当思维定势占据了思维的主旋律时,很容易限制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人们形成一种呆板的、千篇一律的思维方式,往往会使人陷入解题的误区。

美国心理学家迈克在大学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从天花板上悬下两根绳子,绳子之间的距离超过人两臂伸展的长度,也就是说,如果用一只手抓住一根绳子的话,另一只手就无论如何也抓不住另外一根。在这种情况下,他要求被试将两根绳子系在一起。同时,他在离绳子不远的地方放了一个滑轮,目的是给被试提供帮助。很多被试在进行实验时,尽管看到了滑轮,但都没有想到要怎样利用它去完成任务,结果大多数被试都没有解决迈克给他们出的这个难题。

在这个实验中,只要被试将滑轮系到一根绳子的末端,利用滑轮的重力让这根绳子摆动起来,然后抓住另一根绳子的末端,待滑轮摆到他面前时抓住它,就能成功把两根绳子系到一起了。被试之所以完不成这个任务,也是由于思维定势——滑轮只是用来拉重物的——限制了他们的发散思维。

同样的,思维定势也不利于领导者形成正确决策。

美国德克萨斯州有一家珠宝店,老板正在为一批脱不了手的珠宝发愁。时值当地的旅游旺季,他的珠宝虽然物美价廉,光顾的顾客也不少,但是一天卖不了几件。

有一天,老板要去外地进一批货,走之前,他气急败坏地写了一张纸条给售货员:“此盒内珠宝,价格乘以二分之一”。当他回来的时候,他发现,这批珠宝不但全部卖掉了,而且是按照打折前两倍的价格卖掉的!他很惊奇地问售货员是怎么做到的。售货员淡淡地说:“我只是按照您的吩咐,把价格提到了两倍而已。”

原来,售货员没有看清楚纸条上的字,误把“二分之一”看成了“二”,于是,歪打正着,就这样卖出了全部的珠宝。

这位老板在平时做生意的过程中形成了“价格越低越能吸引顾客”的定势思维,殊不知,在购买珠宝的旅客中,真正懂得鉴赏珠宝的人并不多,他们认为好的珠宝价格一定不会太低,价格太低的珠宝肯定是假的,于是就有了这戏剧性的一幕。

领导者在决策时要想摆脱定势思维的影响,就必须学会对事物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系统考察。在思维的切入点上,应该从大到小,放眼事件的整体,总揽全局;在思维的着眼点上,应该由长及短,用长远和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在思维的着重点上,应该正负兼顾,全面客观地认识和处理问题。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和决策带来的效应,又要分析不利条件和决策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除此之外,领导者在做决策时还应统筹兼顾,既要考虑决策本身,又要考虑决策涉及的相关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冲破定势思维的藩篱,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