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效应”也叫“狄德罗效应”,它是18世纪法国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发现的,这种效应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在还没有得到某种东西的时候,心里很平稳,可是一旦得到了就不会满足。就好像你有了豪华的沙发就想再买来豪华的灯具来搭配。
在今天的消费中,不少人越来越注重各种消费品之间的搭配是不是和谐统一。比如:在服饰消费中,人们开始重视帽子、围巾、上衣、裤子、袜子、鞋子、首饰、手表等物品之间在色彩、款式上的相互搭配;在家居生活中,人们注重家具、灯具、厨具、地板、电器、艺术品和整体装修风格之间的和谐统一。每当人们要搬进装修好的房子时,就会觉得原来的旧家具与新房子不搭调,就会去买来新的与房子格调一致的家具搭配。
案例一:法国人丹尼·狄德罗才华横溢,不但编撰了世界上第一部《百科全书》,还在文学、艺术、哲学等诸多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天,有一个朋友送给狄德罗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长袍,狄德罗收到后相当喜欢。于是,他就将旧的长袍丢弃,换上了新长袍。可是不久之后,他就产生了烦恼。因为当他穿着华贵的长袍在书房里踱来踱去时,越来越觉得那张自己用了几年的办公桌破旧不堪,而且与身上衣服的风格也不同,总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就想:这样的东西,怎么能够跟自己身上这件漂亮的长袍相搭配呢?
于是,狄德罗马上叫来了仆人,让他到市场上去买一张与新长袍相搭配的新办公桌。当办公桌买来之后,狄德罗神气十足地看着自己的新书房。可是他马上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挂在书房墙上的花毯与新的办公桌一点也不配套,看起来很突兀。于是他又马上叫来了仆人,让他去买了新的挂毯。可是,没过多久,狄德罗又发现椅子、雕像、书架、闹钟等摆设都显得与挂上新挂毯后的房间不协调,都需要更换。慢慢地,他家里的旧物全部挨个都更新了,狄德罗终于得到了一个神气十足的书房。
直到这时,这位哲人才突然发现“自己居然被一件长袍胁迫了”,更换了那些原本无意更换的东西。他心里非常后悔,于是他马上丢弃了这件长袍,并且把自己经历的这种感觉写了出来,名叫《丢掉旧长袍之后的烦恼》。
“配套效应”主要反映了人们对一种和谐的追求。在人们的观念里,高雅的长袍是富贵的象征,应该与高档的家具、华贵的地毯、豪华的住宅相配套,不然就会让主人感到不舒服。这种“配套效应”在事物的联系中为整个事物的发展提供了动因,促进了周围事物的变化发展和更新。
现今的消费生活中,物品往往以一个体系而出现,而不再是以单个的孤立形态出现,因为我们所需要的物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系列物品的组合。显然,物品之间有一个如何组合的问题。但是,在不同的时代,物品的组合逻辑是不同的。我们的消费生活,先后经历了从物的“功能组合逻辑”到“系统组合逻辑”、再到“格调组合逻辑”的升级换代。在现如今的生活中,生产厂家和商场可以说是最善于利用“配套效应”的人。“配套效应”的核心并不在于那件新长袍的风格样式,而在于它所象征的一种生活方式,后面的一切都是为了这种生活方式的完整和美观而构成的。因此,不少厂家和商家往往会想方设法,利用这一效应来推销自己的商品。总之一句话,它们都是你不能不拥有的“配套商品”。举个例子说:劳力士手表和宝马汽车都宣称自己是成功和地位的标志,如果你拥有了一块劳力士手表,那么你也许就应该考虑以宝马代步,这样才不会失掉自己的“面子”。
在改革开放以前,因为消费品的短缺,也由于意识形态的干扰,很多居民的消费生活中的“配套效应”还不明显。当时人们考虑最多的,就是怎样解决物品短缺问题,而不是物品之间的协调统一问题。那么,是不是当时的物品之间就没有组合的问题呢?当然是有的,不过主要是物品之间的“功能组合”。所谓功能组合,指的就是物品之间在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匹配。比如,要实现坐在一起吃饭的功能,我们不但需要桌子,而且需要椅子。同样的道理,有了茶壶,也要有茶杯;有了沙发,也要有茶几;有了铁锅,也要有锅勺。它们之间的搭配,就遵循了功能组合逻辑。事实上,由于消费品的短缺,即便是物品的这种功能组合在当时也是难以完全实现的。
案例二:“天啊!真的是咱们中奖了?真的中啦!太好啦!”小何妻子双手握着电话激动地说。
家电商场周年店庆,小何手气好,在抽奖处一下子就抽中了一台42吋的液晶大彩电!
工作人员帮小何把彩电搬回家,两个人看着彩电乐得合不拢嘴。
小何满意地摸着彩电对妻子说:“这么大一台彩电,要是平常咱才不舍得去买呢!今天运气真不错!”妻子边笑边看小何回答说:“哎呀,看把你美的,都乐了一天了。”
自从家里有了新彩电,每天一吃完饭,两口子就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心里美滋滋的。
这天,小何看着电视对妻子说:“我看电视后面墙上那块表,怎么就那么旧呢?”
妻子看了一眼说:“是啊,以前也没觉得旧,现在看起来怎么这么丑呢?”
小何说:“我看啊,咱应该把墙上那些东西都换换!要不怎么看都那么土气。还有,你看那挂毯,都能看到线头儿!太粗糙了!还有那颜色,都掉成啥样了!”
妻子说:就是啊,当时买的时候也没发觉,要是这样一直挂在墙上,谁一来串门的时候瞅见,你说多难看啊!
小何赞同地点点头:“可不是嘛!再把这电视柜换了,买个大的,那样配这大液晶才气派!还有这沙发,坐的年头久了,有些地方都压出坑了,你没事还总愿意往沙发上赖,你看看这儿让你压的,别人谁坐这都不舒服!”
妻子接着说:“要我说啊,咱这房子也住这么多年了,都没怎么好好收拾过。家具也不配套,啥都往一块儿摆,乱糟糟的!不管到哪个屋你就看吧,墙面颜色不亮堂,地板磨得也一道子一道子的,整个家土里土气的,应该装修!”
小何:“行!等我哪天找人,给咱家墙重新刷个大白!”
妻子:“对!再把地板也一起换了!这回换个样式不会过时的,咱也不用赶时髦,经济耐用就行!”
小何沉思了一下:“要是这么里里外外彻底换下来,咱得花不少钱啊!”妻子说:“说的也是,要不咱先不换吧,等手头宽裕了再说。”小何也只有点点头。
周末,小何夫妇出去逛街,两人最终还是忍不住买了新的钟表和挂毯回来。
渐渐地,小何家的电视柜换了,茶几换了,沙发换了,床也换了。
与此同时,朋友们都发现,小何两口子开始省吃俭用了,还到处借钱。
没过多久,“叮叮当当”,大清早的,邻居们就被小何家的装修声吵醒,而小何两口子从此为了装修起早贪黑,忙上忙下,烦躁得再也没心情一起悠闲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了……
当有了新彩电以后,为什么小何夫妇会觉得那些家具摆设早已难看得无法忍受?夫妻俩原本玩笑般的一段装修讨论,为什么到最后宁可四处借钱也要把它执行?意外获得的大彩电,打破了小何夫妇原本家居环境的平衡,使两人不自觉地陷入“配套效应”中。人们都有这样一种奇怪的心理,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的时候,心态很平衡,生活很安定;可是一旦得到了一样东西,反而会变得不满足,认为自己应该得到的更多——尤其当你得到的那个,明显好于你已经拥有的所有东西的时候。在小何夫妇的观念中,液晶大彩电是富贵的象征,应该与华丽的挂毯、高档的家具、时尚的住宅相搭配,自己时下拥有的一切都太过普通,这就使他们感到不舒服,于是为了实现“配套”,他们夫妇宁可花大价钱改进生活环境,以求达到一种和谐。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消费品的功能组合和系统组合的先后完善和实现,人们开始进一步地追求物品之间的“格调组合”。所谓格调组合,指的就是各种具有功能和系统组合关系的多种消费品之间必须按照某种品位标准而进行的组合。格调组合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鉴赏风格组合,它涉及消费者的主观感觉和个人偏好,包括个人的审美观念、主观情趣、修养和品位;另外一种是品牌的风格组合,它指追求具有统一风格和档次的品牌商品的组合。通过格调组合,物质产品的消费不但会满足个人的物质需要,而且也满足个人的精神需要(比如审美情趣的表现和满足)和社会需要(比如个性和地位的显现)。
物品的格调组合体现在物品之间,就是那些可以感觉到的风格和氛围的和谐一致。如统一的色调(如淡色家具)、统一的款式(如简洁的家具)、统一的质料(如木质家具)和统一的品牌风格(如名牌家具)等等。但是,不同的人,其格调是不一样的,因为格调总是同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等因素联系在一起的。显然,格调具有阶层的特征,而且还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阶层区分”的作用。可以说,中国各个不同的阶层、角色和群体的消费者,已经在消费品的组合逻辑和组合风格上开始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差距。而某些精英消费群体,则开始借用格调来表现自己独特的风格、地位、品位和认同。
总之,物与物的组合,不再是仅仅遵循功能和系统的逻辑,而且也遵循格调的逻辑,并以此作为自我认同的写照。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消费生活已经进入了“主题化生存时代”,因为每个阶层和群体的阶层格调和自我认同不同,而构成了消费品得以组合在一起的主题。
“配套效应”总是不断向上攀升的,东西只会越买越豪华,那些更换的家具、装修的花费,都是小何夫妇正常生活计划之外的“狄德罗商品”,它们会不断地刺激两人的消费水平向上提升。只要他们想一直执行“翻新计划”,那么他们必然要承受花销超支的压力。当然这对于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好处,不过对于个人来说损失就变大了。
案例三:有一个朋友送给小琪一只Burberry新款包。最初的时候她非常喜欢,没事就爱拿出来看看。不过她一直没有将包带出门过,因为这个皮包太漂亮了,她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服饰去搭配。
最后经过多日的挣扎和思考,尤其是看到最近经济危机慢慢显现,失业、裁员、负增长之类的新闻信息充斥在网络和报刊中,小琪就决定将包转送给别人。
她的理由是:她的一个同事也是被赠送了一只LV钱包,为了配得起这个钱包就去买了一只Hermes的公文包,然后又为了配得起这个公文包,一咬牙一跺脚,又去买了一辆奥迪A4。如果自己也为了Burberry的包而去采取同样的配置,那么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任何的财务扩张行动,都是形同自杀!
小琪深谙“配套效应”对金钱的损害,更明白,在生活中常常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所以她宁可将这包转送给别人。
“配套效应”给人们一种启示: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尽量不要。因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么外界的和心理的压力会使你不断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东西。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