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经退休并从事慈善事业的前微软首席执行官比尔·盖茨曾经对他的部下们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们离破产只有18个月的时间。”但是,微软当时的情况真的如他所说吗?或许,事实并非如他所说的那样糟糕。
比尔这么说,目的是为了提醒员工不断创新和奋发向上,给他们灌输企业的危机意识。那么,比尔为什么要警告微软的工作人员呢?这主要是因为在职场中,每一个人都可能在重复的工作当中,滋生出一种麻木的工作习惯,可以称之为“职场惰性”。职场人员之所以会产生惰性,主要是从事同类工作太久,对流程、规则等非常熟悉,或是缺乏忧患意识,缺乏职业规划等原因造成的。
当身患此症的时候,人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暂时没有生活保障、工作经验、上进想法的人,会继续留在岗位上浑浑噩噩地度日;不满自己现状,想要突破职业瓶颈,寻求更好发展的人,会趁机跳槽;认为学无止境,或是能将现阶段的困难化为力量的人,会继续留下来改变自己,以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彭坦似乎也染上了这样的病症,他对工作的热情似乎越来越淡漠,甚至有点找不到当初那种积极上进的感觉了。有一天早晨,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调查报告,上面提到:
“中国现在有6000万销售大军,每年毕业的准销售人员如夏天的韭菜——一茬紧接一茬。其‘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之咄咄逼人之势,不得不让销售行业的人们深思和惊醒,因此,‘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残酷市场竞争迫使人们必须具有危机和‘忧患’意识,从而克服懒惰的思想,不断地去学习和充电,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彭坦看完这则消息之后,心里隐隐有点不好受。随着年龄增长,他感到压力似乎越来越大。他开始意识到销售只是一碗“青春饭”。四年时间,他从销售行业学到了很多东西,每前进一步都是踏踏实实地走出来的。现在,彭坦觉得这个行业不能长久地做下去,除非自己创业,否则到了某个阶段,身心可能无法承受来自工作上的压力。也可以说,这份工作不能给他带来安全感了。思来想去,彭坦决定换行,即转型。
这种想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难度。常言道,“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彭坦认为从事销售工作这一步,他并没有走错,因为这份工作培养了他良好的职业素养。但是,接下来从销售转为人力资源的这一步,他一点也不清楚是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彭坦为什么要选择去做人力资源呢?他认为现在的行业不适合他的发展,而人力资源相对稳定一些,比较有安全感。彭坦读大学的时候,所学的专业是管理,如今积累了几年的工作经验,正好可以试一试。除此之外,与他年龄相仿的几个朋友也有操持管理工作的,还有一个朋友主要负责人力资源培训和考试方面的工作。所以,他恰好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认真学习和了解一番。
彭坦提前和那个了解人力资源的朋友约好见面,然后利用周末的时间赴约。两个小时的沟通之后,彭坦从朋友的口中大致了解了人力资源的培训、考试、就业方向、前景等信息。他所做的第一步就是抓紧时间上课、看书,然后参加考试。朋友鼓励他,只要认真看书,便可以很轻松地通过考试。这样一来,彭坦心里有底了——他原本以为人力资源资格考试和律师资格证书一样难考。
虽然做好了思想准备,但是在接下来的复习中还是遇到许多困难。比如,工作之后,彭坦很难做到静心学习,坚持看完一本书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不是累了就是困了。还好他过去所学的专业是管理学,否则厚厚的一大本书,读起来当真是枯燥难懂。3个月之后,酷暑变成了寒冬,时间已经从8月转入了11月了。彭坦随着许多想法不同、目标一致的考生们一同走进了人力资源资格中级考试的考场。1个月之后,他顺利地获取了从业证书,按照职业规划迈出了第一步。
接下来,公司开始准备发放年终奖金和提成。同时,也到了总结一年来的工作的时候了。而彭坦却在此时向领导提前一个月递交了离职申请,他觉得可以通过年底这一个月的时间来找工作,即使不成功,离职后还可以再找一个月,顺便休息一段时间。领导对彭坦十分看好,听说他准备离职,自然做了十二分的挽留,可是他不知道,彭坦为了跳槽早已做好准备了。聊了一会儿,彭坦发现领导隐晦地提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担心他会跳槽到竞争对手的公司去。为了打消领导的顾虑,彭坦坦诚地告知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于是,他不仅得到了第13个月的工资,还得到了领导的祝福。
一个月之后,彭坦离开了保险公司,却没有等到“下家”。虽然这段时间以来,他一直都在投简历,手机却一直没有动静,这是彭坦没有预料到的事情。他不得不开始他的第二项计划——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接着找。
这是让彭坦另一个不适应的地方。以前,他找工作一般不会超过两个星期,而且他非常有自信让看好的企业录用自己。现在呢?他好像一个刚刚应征入伍的新兵,不知道训练科目有哪些,不知道什么武器用在什么地方,甚至不知道“齐步走”的时候,他应该先迈出左脚还是右脚。也正是到了找工作的这个环节,彭坦才切身明白,获得人力资源从业资格证书并不意味着一定可以从事这个职业,换言之,人力资源和其他任何行业一样,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不仅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又是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彭坦仍然没有找到工作。在这期间,他也应邀参加了几家单位的面试,但是都没有成功,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经验,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恐其不能胜任。有一次,彭坦坐在一家拒绝他的合资企业楼下,待了很长时间,一直在回味如同辩论赛一样的面试会中,他有哪些收获,而又产生了哪些疏漏。眼看着一个月的时间又要过去了,彭坦开始焦躁不安起来,他觉得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未来的目标似乎变得遥遥无期了。于是,他只好开始调动近年来建立的人际关系网,希望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一份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彭坦的要求降低了,他忽然意识到,并不是每个公司都会给初学者机会,唯有自己积累经验之后,才有资格去寻找一个真正释放潜能和检验理论的平台。
彭坦开始给相熟的朋友们打电话,让他们帮忙留意各自单位的HR岗位情况。很快,便有人给他打来电话,彭坦按照对方所提供的邮箱地址,尽快投去了一份简历。朋友则暗中用劲,助他一臂之力。3天之后,这家公司便通知他过去面试了。
彭坦一面忐忑不安地赶去面试,一面感叹关系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是一个关系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离不开面子和关系。“有关系总比没关系好”,恐怕中国人都会认同这句话。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都需要做关系、讲情面,这似乎也是化解矛盾的润滑剂。
到了面试地点,彭坦发现这是一个拥有50名职员的小公司,但是通过他的观察,以及面试当中的交流和沟通,彭坦发现公司的企业文化不是很好,管理制度似乎也不太健全,这样的环境对他工作的开展并不是太有利。或许是面试时表现不错,或许是朋友提前做足了功夫,彭坦隔天便被通知过来上班了。
这是一家从事图书研发、出版的文化公司,成立了5年时间。他的朋友叫乔桧宇,是该公司社科部的主管。由于公司不大,内部事务比较简单,加上彭坦出来乍到比较谦虚,基本可以做到得心应手。不过,彭坦很快又感觉到了另一个让他不适应的地方。
有句话叫做“文人相轻”,意思就是说,文人、墨客之间往往会因为彼此的才识而相互看不起。彭坦来到这家文化公司之后,便明显地体会了这一点。以前做销售的时候,即使上班时间同事之间也会嘻嘻哈哈地说一些事情,或许关于业务,或许关于制度,或许关于某个领导……这里却截然相反,每个人上班时间都板着一副冷面孔,办公室异常安静,唯有手指敲击键盘所发出的劈里啪啦的声音。即使到了下班之后,同事之间也不会拉帮结派地去吃饭,基本上都是独身而行。
另外,业务员有什么问题会直接反应,及时沟通之后很快便会得到解决。但是,这里却不一样。遇到问题一定是人力资源首先做出表率主动解决,不管事实上需要谁主动,谁应该负主要责任。彭坦寻思,可能牵扯到的利益关系比较少吧。
接下来,彭坦开始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制定公司的管理制度。领导找他谈话,说公司经过5年的发展,基本已经有了自己的运作模式和规则,所以必须按照公司拥有的特质去制定规则,这样才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彭坦开始学习如何制定管理制度,他从网上和图书馆查到一些大公司所制定的比较完善的制度框架,然后结合公司的特殊管理内容,开始重新整理公司若干年来不断扩充起来的管理制度。或许对资深一点的HR来说,这不算什么大问题,但在彭坦这里,却足以让他焦头烂额。
他每天的工作内容除了反复整理制度之外,还需要了解每位编辑的工作进度,便于在月底的时候发给他们每份稿件的绩效奖金。如果忘记了,难免会得罪人。剩下的,便是一些琐碎的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了。
如果只是纯粹工作方面的事情,彭坦还可以忍受,因为他完全可以把任何困难和磨砺当作难得的学习机会。但是,另一件事却让他感到头痛。公司的总经理和财务部的会计竟然是夫妻,简单地说,这是一家“夫妻店”。想一想便知道,总经理大权在握,公司上下、大小的事情都需要他过目。财务部是公司最重要的部门之一,领导肯定会找一个最信任的人去负责。如今夫妻二人强强联手,最难的不是员工,而是彭坦。
彭坦所从事的人力资源工作,正是一个缓冲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压力的皮带。如果事情处理得比较妥善了,双方都满意了,日子自然舒坦;倘若一方不满意,彭坦就会受到埋怨,总有人对他的工作提出几条改进意见。最近,彭坦私下听说,公司很多工龄超过三年的老员工,都不曾享受过加薪待遇,而且也没有什么特殊待遇,所以就向领导提出建议,通过年假或年终奖提高这些员工的福利待遇。他将申请递交给领导之后,领导应允了他的建议,并签字批准了。然而,当他拿着领导签字的申请到财务部的时候,却吃了一个闭门羹。财务部的会计,也就是领导的夫人不同意这么做,她的理由是每个公司有差别,法律并没有规定超过三年工龄的老员工一定要加薪,只要符合劳动法规定就行。
彭坦解释了半天,会计刚开始还耐心交流,后来只是脸色铁青地盯着电脑不做声。彭坦只好悻悻地离开财务部,重新返回总经理办公室,把事情描述了一遍。总经理沉默了半晌,让他把申请表放在桌子上,告知稍后会给他一个结果。
走出办公室,彭坦叹了口气,心想,如果换作是一般公司,总经理审批的文件、下达的命令,有谁敢不执行呢?一个公司里有谁能比总经理更有权势呢?唯有总经理夫人了。
最后,老员工顺利享受了公司给予的迟来的待遇,每个人都还算满意。但是,彭坦却因为这件事得罪了财务部的会计,在这件事发生之后,他发现会计似乎总是有意针对他,提交处理的事情催了好几次才能顺利完成。为此,彭坦苦恼了一段时间,他不明白一件简单的事情为什么会便得如此复杂?
紧接着,又一件让他措手不及的事情接踵而至。
彭坦在整理请假条的时候发现,有几个人在“事由”一栏填写的是“病假”,但是他并没有找到对方提供的病假证明。正常情况下,没有病假证明应该视为事假或旷工处理,一直以来公司人事部都没有按照这个标准上报考勤表,否则怎么会连续出来这么多份病假条呢?彭坦知道,每个公司都有一些游离于制度之外的潜规则,或许请假的事情正是众多规则中的一种呢?但是,如果不说,有一天领导怪罪下来,承担责任的肯定是他自己。所以,彭坦还是打算直接找领导问问这件事。
彭坦进来的时候,恰好会计也在,总经理正在埋头看一份文件。有会计在场,他多少有些不适应,因为最近会计很少和他说话,即使他主动打招呼,对方也只是目不斜视地闷哼一声。
“彭坦,有什么事吗?”总经理抬起头,诧异地望着默不做声的彭坦。
“哦,有事和您商量一下。”彭坦不由自主地扫了一眼会计。
“何敏蓉,你先出去吧,看完之后我给你送过去。”总经理对会计说。
会计懒洋洋地扭动了一下屁股,慢吞吞地站了起来,一双高跟皮鞋撞击在地板上,发出“笃笃”作响的声音。
“这个问题并不是很大,但也是公司制度中的一个环节。”彭坦将自己发现的问题、疑惑、建议统统说给领导听。在这个过程中,领导一边翻阅请假条和几近完善的公司制度,一边皱起双眉,频频地点头。彭坦说完之后,他便拨了一个电话出去。过了一会儿,会计便踩着“笃笃”作响的高跟鞋回到办公室了。
总经理扬了扬手中的请假条,问她,“这是怎么回事?”
会计接过去看了看,似乎不明白总经理的意思。
“我只是想问一问,你做工资的时候,针对这样的病假条,是按照事假来做财务报表,还是按照病假来做呢?”总经理说。
“人力资源那边给我提供考勤表的时候,上面写的是病假,我就按照病假处理,如果是事假,我就按照事假处理。这么做,有什么不对吗?”会计反问道。
“如果他们做的考勤表上写的是病假,而你没有看到病假证明,就按照病假给请假的员工发工资吗?”总经理严肃地说。
“当然了,这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范围,我为什么要怀疑他们做事的能力和态度呢?我想,我必须指出的一点是,这并不属于我的职责范围。”会计有点不高兴了。
总经理没有继续说什么,只是对她挥了挥手。会计这次利索地站起来,推门走了出去,高跟鞋再次快而重地敲击着地面。
“彭坦,你做事非常认真,而且特别有责任感,我很欣赏你。好好干吧!遇到什么问题直接找我商量。”
谢过领导,彭坦走出了办公室。这个时候,会计的声音突然从背后响起,她说:“彭坦,麻烦你到我的办公室来一下。”他寻思,会计肯定是要和他谈谈工作流程上的问题,或者说一说请假和批假的问题。当他推门而入之后,发现办公室除了何敏蓉之外,还有两个人,一个是经管部的主管李爽,一个是社科部的主管乔桧宇。三个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坐在一起面面相觑。
接下来的事情,完全在彭坦的意料之外。何敏蓉把两位主管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质问他们为什么在请假审批的过程中不弄清楚实事真相,指责他们对请假事宜后续情况跟踪不严,致使财务部未能及时知道真相,造成公司财务损失。针对这件事,部门主管难辞其咎。说完,她还不分青红皂白地罚了两人各一百块钱。整个过程中,何敏蓉始终没有提到一旁静候的彭坦,只有在谈话即将结束的时候,好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对他们说,“这件事不怪彭坦,他一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辛苦周旋。”这句话不说还好,这样一来,反倒像是彭坦打了小报告一样。他在心里暗暗叫苦。
“彭坦,你等会儿写一个通知,把这件事通报一下。”
“哦,好的。”他支支吾吾地答复道。
结果正如彭坦预料的那样,两位主管果然以为是彭坦从中作梗。也许他们心里并不会多么记恨彭坦,但是情绪上显然已经十分不愉快了。乔桧宇是彭坦的好朋友,当初也是通过他的引荐,自己才来到这家公司的。现在,公司的事情恐怕已经影响了朋友之间的感情了。彭坦原本想给乔桧宇和李爽分别发一封邮件,短短的两行字却经过了半个小时的推敲,他实在不知道该说多、说少或者怎样说才能消除误会。最终,他还是放弃了,因为子虚乌有的事情,越解释,结果只会越糟糕。
公司的事情让彭坦连周末也未能舒心地度过,他给乔桧宇打了电话,只字未提工作的事,而是问他有没有时间出来聚聚。对方随和地说要去买考研资料,语气中听不出半分郁闷情绪。挂了电话,彭坦开始上网投简历——的确,他有些无法忍受了。虽然只有一个月时间,彭坦仍然不能适应这家公司的工作方式、氛围、人际交往等等。他一边投简历一边想,或许马上就要离开这家公司了,无论问题出在哪里,毕竟自身的原因多一些,他现在的心态有一些逃避的成分。这个时候,他不希望丢了工作又损失一个朋友,因为走进社会之后,想要交到一个真心待人的朋友很不容易。于是,彭坦打开电子邮箱,给乔桧宇发了一封电子邮件,首先告诉他离职的前因后果,然后把两个人之间的误会解释清楚。点击“发送”之后,彭坦的心情好了很多。
晚饭过后,彭坦的手机响了,来电显示“乔桧宇”。原来,他上完培训班回家,看到了邮件,马上打电话给彭坦,说他周日没课约好次日见面。
第二天,彭坦在“老舍茶楼”一边看报纸一边等乔桧宇。忽听一声招呼,抬头看到满脸笑容的乔桧宇正快步走来,与他同行的还有一个年龄相仿的年轻人。
“彭坦,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我的一个朋友,他叫孙睿。”
“这是彭坦,我的好哥们儿。”
“你好!”
“你好!”
两人友善地握握手,算是认识了。
三个人一边喝茶一边聊天。通过乔桧宇介绍,彭坦知道孙睿原来在一家出版社任职,后来跳槽到一家杂志社,在社里的编辑部工作。孙睿补充道,编辑部的工作是他的老本行,毕业之后他在杂志社干了两年多,后来又去了一家效益很不错的出版社,虽然工作比较稳定,但是人际关系很复杂,但是至少需要三年时间才能熬到一个不错的待遇。这些都让他有点招架不住,所以就跳出来轻松地操持“旧业”了。
彭坦很自然地提到了目前的工作,他深切地感受到转型之后遇到的困境以及太多不能适应的东西。痛痛快快地倾诉之后,他灌了一大口苦丁茶,微微皱起了眉头。孙睿看到彭坦无奈而又痛苦的表情,缓缓地说:“实际上,你遇到的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遇到。在当今社会,很少有像我这样,一出学校就直接找专业对口的工作,许多人都会转型,比如学英语的可能去做编辑了,或者去做销售了,但是他们的本意并非如此,他们只是希望通过暂时的工作平台多多积累经验,以此获得更好的转机或突破。几年之后,他们找到感觉了,便会重新给自己定位,重新制定职业规划,找到与所学专业对口或是感兴趣的行业。”
“我在大学学的是管理,但是刚出校门,谁会录用一个学生做管理者呢?干了几年销售之后,我觉得这个行业不稳定,所以这才想做人力资源。唉,找了很久也没有如愿,桧宇介绍的这家公司似乎不适合我,因为磨合了这么久,我反而感到越来越不适应了。”
孙睿抿了一口茶,浅笑着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这是我从一本书上看来的,书名是《做青蛙还是做蜥蜴》。你们都知道蜥蜴吧?长得有点丑,个头很小,在大自然中几乎比它大的动物都是它的天敌。但它却在地球上生活了上万年。蜥蜴的生存之道是什么?为什么无数物种灭绝了,它却繁衍生息了下来?它的生存之道只有两个字:适应。
蜥蜴俗称“变色龙”,它可以随环境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肤色。在黄土地上,它的颜色是黄褐色的,在草丛中,它的颜色则是绿色的。因为拥有变色的本领,蜥蜴逃过一次又一次的生命劫难。
“你的意思是,人类也必须学会随时变幻自己,以便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但是,这样的改变实在太痛苦了,必须经历一些让身心蜕变的事情才能做到。”彭坦若有所思地说。
孙睿并没有接他的话茬,继续说道:“在经济学上,有一种‘蜥蜴’哲学。一位经济学教授说,在多变的经济环境中,为什么小企业的营利点要比大企业高,原因就在于小企业更具有适应性,它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这位教授称之为‘小企业的蜥蜴化生存之道’。如果把经济学上的道理推及生活,我们能够从中体味出人生有时候也需要掌握一点儿蜥蜴的生存哲学。往往是这样,一个强者总是千方百计维护自己强者的面目,而不甘以弱者的姿态出现,日久天长,势必就会变成‘强弩之末’。”
对了,你说到这里,我想起收集资料的时候,曾看到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位明星企业的老板,工厂的效益处在全市的前列。5年前快到年末的时候,他却自杀了。这是一个令人猝不及防的消息,而调查结果更让人出乎意料。企业每到年未都要给职工发放奖金,在全市的工厂中,他的工厂发给职工的奖金每年都是最高的。但那一年,因为财务管理上出现了问题,工厂拿不出一分钱来给职工发奖金。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下,他愚蠢地选择了自杀。
强者的悲哀也许就在这里,他无法像蜥蜴那样更换自己的皮肤。其实,这有什么呢,退一步,妥协一下,毕竟来日方长。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非强者生存。恐龙高大么,但它却在地球上绝迹了。相对于强者来说,弱者有更多的选择和妥协,因为懂得适应,他们就有更多的生存机会。
“你们说到哪里去了?我又不是什么强者?充其量我只是一个想把工作做好,想让领导和员工之间能和睦相处、各自获益的人而已。”彭坦对他们所说的话不置可否。
“但你是一个要强的人,你有想要把事情做好的**,也有渴望成为强者的雄心,所以才会在不适应的情况下,想到辞职。实际上,这也是一个极端的方法。你认为‘无法适应’的问题已经大到无法解决了,所以才想彻底‘甩开’它。”
彭坦没有说话,他仔细琢磨了一下孙睿的分析,感觉确实很有道理。
“美国通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说:这个世界是属于弱者的,因为弱者最懂得适应。也许真是如此。每个人的应变能力不尽相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可能有先天的因素,如多血质的人比粘液质的人应变能力高一些。也可能有后天的因素,如长期从事紧张工作的人比工作安逸的人应变能力高些。因此应变能力也是可能通过某种方法加以培养的。对于应变能力高的人,要正确地选择职业,将自己的能力服务于社会;而对于应变能力低的人,在注意选择适合自己职业的同时,还要努力进行应变能力的培养。无论家庭、学校还是小团体,都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这些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可能会遇到各种需要应变能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首先学会应对各种各样的人,才能推而广之,应付各种复杂环境。只有提高自己在较小范围内的应变能力,才能推而广之,应付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
“好啦好啦,我们不谈这个问题了。我这次之所以让孙睿过来,主要是为你找一个‘下家’,他们杂志社刚好需要一个HR,你可以去试试。”关于“蜥蜴生存之道”的话题被乔桧宇打断了,暂时告一段落。听到这样的消息,彭坦不知道是喜是忧,虽然辞职是为了重新找工作,但是他并没有想到这么快就能找到工作,重要的是他想通过找工作的空隙舒缓一下心情,自我反省一下。
离开“老舍茶楼”的时候,暮色渐浓,霓虹闪烁,窗外一副流光溢彩的景象。三个人说说笑笑地从地铁站溜达过去。与四年前相比,这里早已物是人非。人们都说,附近那条记录华尔市百年历史的老街也要拆掉了。越来越多的人们涌入这座现代都市,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这座城市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切都在迅速发展,明天这里成为一块升值最快的土地。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