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2018-04-15 作者: 陈驰宇
第七节 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孔巍让人事部在各大人才招聘网站发布招聘信息,很快便吸纳了三个新员工。孔巍的部门现在有12个人了,已经超出了标准的部门人员编制。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销售部近来的业绩不是很好。孔巍知道问题的根源在哪里——部门里的一些老员工有的比自己工龄还长,他们做事太久,慢慢变得缺乏斗志、老气横秋,对公司的管理制度一清二楚,有的甚至学会了钻制度的漏洞。对于孔巍这样的新管理者,他们服从的基础条件就是人情,一旦没有人情作为前提,他们谁的面子也不会给。

孔巍就面临这样的麻烦,但凡他提出了新的促销案,新的制度、新的命令,老员工基本上都表现出一种没有信心、不愿主动执行,或是消极怠工的状态。这些情况一一积压在孔巍的胸口,让他总想找个机会发泄出来,但是却生生地按捺下去了。

为了调动老员工的积极性,孔巍这才决定招聘新员工的。新员工的经验浅薄,但是干劲十足,销售创意也比较多。孔巍故意将培养重点放在了这三个员工身上,他发现老员工的主动性似乎提高了一些,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们似乎又恢复原来的状态了。这个时候,孔巍突然开除了一个老员工,这一做法的确让部门暂时焕发了生机。然而,内部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因为积极的能动性出自外部压力,而非员工的主观意愿。

孔巍整天为部门的管理折腾得精疲力竭,为了更好地学习管理知识和理念,他把难得的休息日也省略了,跑到图书大厦翻看相关书籍。他站在管理类书籍的书架旁,一站就是两个小时,一边翻阅一边做笔记,感觉收获良多。但是,这些资料太分散了,他没有找到解决部门现有问题的有效方法。当他抱着一摞书,低着头,撅着屁股,认真地查看书架最底层的书籍时,一不小心撞到了一位坐在小凳子上看书的老者。

“对不起!老先生,实在对不起!”孔巍一边忙不迭地道歉,一边迅速捡起被他碰掉的书,并用手轻轻地扫了扫书上的浮尘。

“你是做管理的,还是学管理的?”老先生接过书,和蔼地问道。

“我是做管理的……但是,也学管理。”孔巍笑着挠了挠头发。

“今年多大啦?”

“26岁。”

“这么年轻就做管理呀?实际上不太好。”老先生说到这里,把书放在膝盖上,取下眼镜擦拭起来。

或许是老先生的儒雅气质吸引了他,或许是因为在管理方面遇到的棘手问题,孔巍对眼前这位陌生的老人产生了好感,他继续追问道:“为什么不好?”

“年轻人,应该利用自己的充沛精力,多学习知识,多熟悉业务,多积累经验。如果过早承担超出能力的管理任务,将人浮于事,花大量的时间去做无谓的思考,花精力去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把小技巧当成聪明才智。同时呢,遭遇太多挫败也会磨灭勇气与锐气,如果过于顺利,则将失去虚心和踏实的心态。做管理,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和技巧,还需要经验、阅历以及良好的心态。这些,都不是你这个年龄所能具备的条件。”

“可是,我现在已经承担这个责任了,不能退缩。如果想要做好管理,应该怎么办呢?”孔巍顺势坐在了地板上。

“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人,这也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我觉得,如果你所从事的管理工作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付出10%的精力较合适。其余90%的精力,应该用在学习、研究、处理实际问题上。”

“谢谢您能跟我说这些,太感谢了!”孔巍如获至宝一样将老先生的话简练地摘抄在记事本上,接着他将自己所在部门现阶段遇到的困惑全盘托出。

“老员工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学习、实践之后会形成自己的‘制式思维’,工作内容和环境的固定更强化了这种轨道效应,虽然经验丰富,但却没了新想法,‘斗志衰退,老气横秋’。而新人带着原有的其他领域的知识和体验,面对一个新的工作内容和环境,加上新人的热情,自然可以擦出许多‘火花’来。所以,你第一步的做法是正确的。”老人听完孔巍的描述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不过,后来的几个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呢!要想解决现在的问题,你就要找到‘鲇鱼型’人才。‘鲇鱼型’人才专治那种‘沙丁鱼型’的人。或者也可以说是‘狗鱼型’人才,这种类型的人才专治‘鳗鱼型’的人。”

“您能不能说得更加细致一些呢?我有点听不懂。”孔巍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听完之后,你或许会明白我所说的意思了。”说完,老人开始娓娓道来……

很久以前,挪威人从深海捕捞的沙丁鱼,总是还没到达海岸就全部口吐白沫而亡了。为此,渔民们想了无数的办法,想让沙丁鱼活着上岸,但都失败了。然而,有一条渔船却总是可以带着活鱼上岸,他们带来的活鱼自然比死鱼贵出好几倍。然而,他们未能从船员嘴里打听到一二,因为船长下达了命令,船上的任何人都不能说出这个秘密。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这条船又有什么秘密呢?

直到船长去世,人们才得知其中的奥秘。原来,聪明的船长在沙丁鱼槽里放进了鲇鱼。鲇鱼是沙丁鱼的天敌,当鱼槽里同时放有沙丁鱼和鲇鱼时,鲇鱼出于天性会不断地追逐沙丁鱼。在鲇鱼的追逐下,沙丁鱼则拼命游动,激发了其内部的活力,从而活了下来。

同时,日本也有一个与此相同的故事。

日本的北海道盛产一种味道珍奇的鳗鱼,海边渔村的许多渔民都以捕捞这种鱼为生。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过不了半天就会全部死亡,这也是它的珍贵之处。

有一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奇怪的是,返回岸边之后,他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而其他捕捞鳗鱼的渔户,无论怎样对待捕捞到的鳗鱼,回港后全死了。

由于鲜活的鳗鱼要比冷冻的鳗鱼贵出一倍,所以没几年功夫,老渔民一家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翁。周围的渔民做着同样的事情,却一直只能维持简单的温饱。

原来,鳗鱼不死的秘诀,就是在存放鳗鱼仓中,放进几条狗鱼。

鳗鱼与狗鱼非但不是同类,还是出了名的死对头。几条势单力薄的狗鱼遇到了满仓的对手,便惊慌地在鳗鱼堆里四处乱窜,这样一来,仓里死气沉沉的鳗鱼被全部激活了。

“这就是‘鲇鱼效应’的由来。‘鲇鱼效应’告诉我们,竞争可以激发人们内在的活力。所以,你下一步该做什么,应该清楚了吧?”

“多谢您的启发!我能冒昧地问一句,您以前是做管理还是学管理的呢?”孔巍谦虚地问。

“呵呵,和你一样,既做管理又学管理。”老人扬了扬手中管理类的书。

从图书大厦出来,孔巍一直在慢慢回味那位老人的话,他猜测老人一定是一位资深管理者,或许是某个大公司的老总。但是,不管他是什么人,孔巍都感激不尽。他很高兴地发现了一个规律:只要你努力了,上帝总会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把你想要知道的答案告诉你。孔巍心里想,或许这位老人就是上帝派来的,否则他为什么适时出现,并且如此慷慨地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呢?

周一上班之后,孔巍在部门晨会的时候宣布了一条新制度,即《业务员等级考核制度》——这是他利用周日的时间赶制出来的,或多或少也是受到那位老人的启发。部门不能再招聘新员工了,而内部又没有适合的“鲇鱼型”人才,只能通过制度来“网罗”或者也可以说培养具有这种潜质的人才了。根据这一制度,所有员工都将以下一个季度的业绩作为等级考核的标准,业绩不同,薪资待遇以及受限程度也都不一样。标准越高的员工,可以享受“约束少”的制度以及部门季度奖金的待遇。这个制度一经公布,有的人唉声叹气,有的人暗暗不服,也有的人开始摩拳擦掌。虽然对新制度的态度不一样,但是其中薪资待遇的部分还是深深地吸引了他们。

一个月之后,一位新员工首先体现了他的才能,完成了10万的业绩,完成了个人的五分之一,完成了部门的十二分之一。孔巍在开会的时候不但对其进行了表扬,还当着所有人的面兑现了当初承诺的事情,将他的等级放在了B类,每月工资比同级同事多了500块,迟到三次之内不扣全勤奖。由于这样的决定有据可依,所以其他人也能心服口服。

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巍发现问题似乎迎刃而解了,秘诀就在于“竞争”二字。他曾经阅读过美国最大的零售商山姆·沃尔顿所写的自传《富甲美国》,吸取了一些管理理念和一些具有哲学性质的管理方式。然而,却始终不明白山姆一个部下在回忆与其一起工作时所说的那句话——山姆喜欢我们竞争,如果他看不到竞争,便会十分恼火。如今,孔巍明白了,竞争是为企业带来创意、生机的一种生存手段,对员工如此,对企业亦然。

等级制度引发了员工的不平衡心态,同时他们又被丰厚的利益所吸引,在制度的约束下,便产生了竞争。通过观察,孔巍渐渐地找到了可以培养成“鲇鱼型”人才的员工。这样的员工很快与其他员工对立起来,形成了强烈的竞争趋势,整个部门的活力都被激发了起来。与此同时,部门的销售业绩大幅增长,完成了原定季度业绩的80%。

“先生,请问您需要加点汤吗?”店里的服务生出现在餐桌前,打断了孔巍的叙述。孔巍呷了一口酒,微笑着点了点头。

“佩服!佩服!你做什么事情都能有模有样。我们单位好像没那么复杂,各负其责吧。后来呢?领导肯定更加器重你了吧?”彭坦在服务员离开之后,迫不及待地说。

“后来?后来我就辞职了。”孔巍埋头吃起碗里的蔬菜。

“为什么呀?不是干得很好吗?”彭坦有些诧异。

“呵呵,知道什么叫顾此失彼吗?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而我恰恰忘了这点,权当是一次教训吧!”孔巍无奈地摇了摇头。看到彭坦依旧不解地看着他,他放下筷子说:“我被自己辛苦培养起来的‘鲇鱼’给顶替了,由于侧重于管理,忽视了自己的业绩,再加上这些‘鲇鱼’一点也不老实,开始在老板面前做一些‘小动作’,最后我无路可走了。当初承诺给我这个、给我那个的老板,也是一个过河拆桥的人,看到有人比我更出色,便准备让后起之秀顶替我。你想想,我还能在部门呆下去吗?所以就辞职了。”孔巍无奈地耸耸肩。

听了孔巍的讲述,彭坦陷入沉思。他想起了一个关于狐狸和山羊的故事。不慎落入水井的狐狸为了脱逃升天,诱骗山羊下井品尝井水,然后作为支点助它脱险,却将山羊留在井底。临走还不忘轻蔑地对井下的山羊说: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在没看清楚出口之前,最好不要盲目地跳下来。实际上,任何一个企业都会面临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困难,而那口水井正是一个陷入困境的企业,狐狸则是老板,山羊就是它吸引来的为了拯救自己的精英。然而,当企业走出困境后,老板却过河拆桥,拒不兑现当初的诺言。所以,彭坦暗自总结:在跳槽或寻找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企业的底细和老板的真实想法,为自己留好退路。否则,只能成为那只倒霉的山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