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规划人生

2018-04-15 作者: 秦砖汉娃Q
第六章规划人生

哀莫大于心死,知耻而后勇。

杜康不得不认真为自己下一步的人生道路做规划。

国家正在实施中西部开发战略,现在回河南老家发展?这个念头曾在杜康脑子里闪烁过几次,随即又象流星一样稍纵即逝。自己已在深圳呆了七年,与老家的感情越来越淡,自然环境及气候、社会人文生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取向甚至生活观念及方式已与老家渐行渐远,尤其每回一次老家,这种感受越强烈,明显感觉到老家与深圳是存在于地球一北一南的两个世界。后来连传统的春节时杜康也不想回老家度过,干脆把父母接到了深圳过了两个春节,尽管父母并不太乐意、习惯深圳的城市春节生活内容。杜康也偶尔会关注老家的发展,也知道内地近几年发展迅速,可是在内地长大的他,也深谙内地的社会发展水面下的复杂状况。

回老家的人生发展途径无疑有两条:第一条路是从政,可是自己已过了考公务员从政的黄金年龄,而且自己的家庭背景和社会人脉平淡,何况自己对于政界的复杂已在当初老家国企里领受过,这么多年在深圳这座现代商业城市被浸淫、同化,对政界概念已很疏离。第二条路是经商,做小商小贩不是自己的愿望,但是自己也缺乏做大生意需要的强大资源,也没有对家乡投资开发所需的巨额资金及运营经验、团队。

经过分析,杜康自己主观上不太愿意回家乡发展,已经喜欢上了深圳这样的环境;客观上,现在回去的价值和意义不大,现在回老家发展几乎等于是从零开始,何况自己已不适合家乡的社会生态系统。

那么唯一现实的人生道路就是立足深圳,谋求发展,努力奋斗,追求财富,即使以后回老家河南,也应该是衣锦还乡。

如何改变现状、结束漂泊身份、进入深圳主流社会?这是杜康陷入重度焦虑的下一个主题。一旦脑子有空,杜康就日夜考虑这个问题。

在这个问题萦绕的时间里,杜康不由自主地收敛了很多,以往的自得、嚣张少了,逐渐多了些深沉、谦卑,走在繁华似锦的街头、和那些有车有房的人讲话时,自觉身形缩水了很多。

深圳的发展日趋饱和,许多机会已逝去或者进入后难以成功。但是,深圳毕竟是国家改革开放的窗口,尚是个比较年轻的城市,毗邻港澳,面朝大海,发展前景很大,如果现在好好把握,还是大有可为的。这也是众多在深圳混的不好却不甘心、舍不得离开、象杜康这类人的共识。

要想实现拥有财富的结果,首先就要转变观念,拥有野心、梦想、理想,这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穷人最缺少的是野心。再通过机会、知识、技能、方法等过程,就可通达致富、成功。

我们之所以不是富人的后代,是因为我们的长辈从来也没有想过如何成为富人。我们现在不是富人的后代,但我们可以成为富人的祖先。观念是人生转变的基础和起点。观念识别机会,选择决定命运,努力改变生活。几年时间,社会、市场变化巨大,新事物、新机会层出不穷,尤其是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导致了整个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新洗牌,也使很多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和职业重新定位、重新选择。

成功是可以复制的。现在的我是过去所有的我的累积。未来的我是从现在起我想要的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伟大的行动和伟大的思想都拥有一个小小的开始。必须努力向前,自强不息,才能达到事业垂成,才能创造财富、成为有钱人,才能彻底改变平凡的命运,告别平庸的生活。

杜康加倍阅读那些励志的文字资料、商业书籍,格外留意、研究身边以及道听途说的那些在深圳发达的人,尽量多打听他们的故事,研究他们的人生轨迹。

终于,杜康茅塞顿开,感悟出了两个基本路径:一是结交成功的人,圈子决定格局,高度决定位置;二是自己做老板,工字不出头,只有为自己打工,才能赚到大钱。

这第一条就是建立人脉、社会资源,这一点杜康以前也有所感悟,也多次听说了从外地来深圳的某某人结交了谁谁,后来就参与到某项目而很快发财、进入社会富裕阶层的故事。杜康觉得自己的社交圈子有限,没有机缘结交那些手握重权、富豪人士,要进入那个圈子也需要人引荐、金钱公关社交铺路。所以杜康就没有在这方面多琢磨、多下工夫。这条路无法在短期内有效,只能今后重视。

这第二条就是创业、做老板。这一点是杜康来深圳几年后就埋藏在心里的梦想,也是许多打工者、在深圳寻梦人的人生目标,杜康在深圳接触到的很多人就属于这一类,在深圳每天都有新公司诞生,每天都有商业传奇故事在演绎。只是杜康觉得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具备较大的资金和合适的商业项目。深圳资讯发达、商业氛围浓,商业项目倒是不缺,可往往是缺乏前期资金。

以前,杜康觉得自己在打工职途已达一定高度,渐入佳境,没有必要去主动冒险、吃苦创业,等条件成熟后再行动。可是冷静分析,自己的大学不是名牌、重点,所学专业普通,所供职的那些公司都不大,最大的那家化妆品公司也没超过五百人,而且都是知名度不高的私营企业,不是大型国企、外企,也就意味着下次换工作求职的职业竞争力不强,很难进入真正的高级白领阶层。杜康觉得自己的职业瓶颈、职位天花板已经出现。

这样看来,自己创业、做老板才是明智之举,许多人就是在象杜康这类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的背景下而产生危机感后创业成功的。人都是逼出来的,从老家到深圳的人生经历已经使杜康明白了这个道理。

综合分析之后,杜康得出的结论就是:留在深圳,创业、做老板。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选择什么创业项目。

中国已进入创业社会,中央电视台的《赢在中国》节目红遍全国,犹如火上浇油,马云、牛根生、史玉柱等创业领袖的故事和名言名句风靡一时,成为众多人的偶像。尤其是互联网日益发达,致富资讯、成功故事满天飞,使得更多不安于现状的人跃跃欲试。这一点在深圳这个有着浓厚创业基因、年轻人集聚的城市表现的尤为明显。社会上创业项目五花八门、眼花缭乱,似乎每个项目都可以迅速致富。

但是在深圳社会闯荡了七年多的杜康知道,很多项目是看上去很美、甚至一些招商加盟项目就是吹牛不上税、盖着鲜花的陷阱,只能蒙骗一些初入社会或者商业经验不多的人。赵本山的《卖拐》系列小品启发了很多人的智商,使得社会一夜间风行“忽悠”的商业文化。一直在正规商业模式里生存的杜康,对那些满天飞的餐饮加盟、服装品牌、加工制造作坊类的项目资讯没好感、看不上眼,对于那些商业圈内私下流传的预设规模宏大的项目无资金参与、缺乏经验把控。

最后,杜康把着眼点缩小到与自己相关的项目,因为杜康从书上看到一位创业领袖的话:第一次创业最好做自己熟悉的项目。在面对商海茫然、不知从哪里启航时,这句话对杜康而言无疑是个迷雾中的灯塔。

梳理自己的职业生涯,从保险、广告礼仪、化妆品,到现在的电子科技,跨行业幅度很大,大多数职业生涯时间也即主要的工作职能是销售。

创业做保险?大街上穿西装领带的人有一半就是做保险的,入门容易但出成绩难,自己以前从业时间不长、积累客户不多且已流失、当年未考保险执业证,现在重新做这行就很难了而且还是等同打工。

做广告礼仪?潜在客户群不少,但是这个行业的服务地理区域半径较小,而且这类机构现在很多,若要跳入这个市场红海里,就要注册公司、花较长时间积累客户、不断与竞争对手抢客户,而自己恰好缺乏充足的资金和时间去消耗。

做化妆品?这是个市场容量大、持久长青的行业,“女人的钱好赚”是犹太人的商业名言,目前能想到的就是租店铺销售化妆品,可是深圳的商铺寸土寸金,在城中村租廉价商铺销售低档化妆品是那些小姑娘干的事。

最后剩下电子科技行业,自己在这行已呆了一年多,因为做业务总监而了解较多商情、积累了一些人脉,深圳也是全国电子科技重要基地,电子科技贸易发达。通过筛选、排除法、思考,杜康觉得比较靠谱的只有电子科技行业了,自己还在这个行业,可以继续积累资源、为创业做充分准备。

于是,杜康异常焦虑的心安稳了一些,替而代之的是激动、兴奋,好歹找到了一个创业项目方向,可以安放狂躁的心灵和梦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