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末,心理学家盖洛普(Gallup)对来自美国各地的近1000名投资者进行了调查,询问他们是如何看待股票市场的,以及他们手里的投资在未来一年内是否会获利。这些投资者们非常肯定地作了以下回答:
1998年6月时,投资者认为在未来一年内,美国股市大盘将上涨13.4%,而他们自己的组合将获利15.2%;在牛市于2000年2月达到顶峰的时候,这些投资者认为大盘在未来的一年内将继续获利15.2%,而他们自己挑选的股票还会飞涨16.7%;在2001年9月那段最黑暗的日子里,这些投资者认为自己的股票在未来一年内能实现7.9%的收益率。
换句话说,不管股市已经涨到什么时候,投资者都认为,自己的组合能实现高于大盘1.5%的收益率;不管股市跌得如何疯狂,投资者也相信自己会是其中的幸运儿。
由此,盖洛普认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会高估自己的投资能力和运气,对未来事件有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这是一种过度自信的倾向。
其实,股市并不是唯一能激发人们过度自信倾向的场所。脱离现实的乐观主义无处不在:
在美国,一项针对750名投资者的全国范围的调查表明,74%的投资者认为他们的共同基金“每年都将超过标准普尔指数(S&P 500 Index)”,但是从长期来看,大多数基金都无法超越标准普尔指数。很多基金甚至从来就没有一次打败过标准普尔指数。
一项针对企业管理者的调查显示,只有37%的人认为合并会给收购方创造价值,只有21%的人相信合并会实现收购方制定的战略目标。但是,在说起他们自己的并购战略时,有58%的企业管理者认为并购创造了价值,其中有51%的人则肯定地表示,他们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
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这些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拿到高薪水的概率比同龄人高21%;比同龄人生活得更快乐的可能性超过50%;自己所拥有或者自己正租住的房价在5年内翻番的概率达13%;未来自家孩子比别人家孩子更可爱的概率则超过6%。此外,他们还认为与同龄人相比,自己酗酒的概率要低58%,离婚的概率低49%,患心脏病的概率低38%,甚至自己购买的汽车在未来变成一堆“废铁”的可能性也比别人低10%。
一项针对全美国人的调查显示,有64%的美国人相信,自己死后上天堂的可能性都比其他人更大;而只有0.5%的人认为自己死后会下地狱。
这些调查告诉我们,在我们的心中,一直都隐藏着一个骗子。他始终在诱惑着我们,让我们不断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运气是最好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这个“骗子”也依然存在。
《货币》杂志在1999年对500多名投资者展开了一个调查。
首先,调查人员就手中的股票或基金在过去一年的收益率是否超过大盘(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为准)询问了投资者的看法。其中,131名投资者(占全体被调查者的28%)表示,他们的投资收益率超过道琼斯指数升幅。
之后,调查人员要求所有这些投资者对自己的投资收益率进行估计。大约10%的投资者认为,自己的收益率在12%左右,约30%的被调查者说在13~20%之间,31%的人认为在21~28%之间,25%的人居然认为,自己的收益率至少不低于29%;剩下的4%的投资者虽然承认他们并不清楚自己的投资收益率到底能到达什么水平,但却都完全相信:自己所投资的股票肯定能跑赢市场大盘!
事实到底如何?在这一年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了46.1%。换句话说,在这些自称能跑赢大盘的投资者当中,至少有3/4的人都被内心的“骗子”所迷惑了。
因此,当大多数人在认为自己的投资能胜过大盘的时候,他们实际上是在自欺欺人。正如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心理学家丹·摩尔(Don Moore)所说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与众不同,出类拔萃。他们认为能凭借那些与众不同之处跑赢大盘。这种信念非常强烈,即使是在相反的铁证面前,他们也会执迷不悟地固守这一幻想。”
对于这样的心理,哈佛商学院的心理学家马克斯·贝泽曼(Max Bazerman)认为:“这体现了人们对投资心理常识的高度贫乏。每个人都有资格打败市场,人们需要做的是知道这个概率有多大,而不是让心中的骗子愚弄。”的确,很多投资者宁愿听从内心里“骗子”的阿谀奉承,也不愿意直面自己的财务状况。
在某些情况下,这个“骗子”的存在对我们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他对我们撒的一点小谎,可以让我们多一份必要的自尊,让我们来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和冲突。可是,如果“撒谎”过度,我们就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一旦在现实中看到真相,就会从云端跌至谷底,再也没有信心站起来。
在投资中也是如此。有节制的自信会鼓励人们承担适度的风险,不至于因为胆怯而死守现金不撒手。但是,如果自信过度,就会让人们误以为自己拥有无限的投资潜能若发挥出来,自己就可以与沃伦·巴菲特或者彼得·林奇相提并论。这种态度显然是非常危险的,会增加投资风险。
众所周知,投资者的投资观点来自于他们对自己所获得信息准确性的信任程度和他们分析信息的能力。在过度自信的情况下,投资者会高估他们所获得的信息的准确性,对自己分析信息的能力也会存在偏见,会更加强烈地相信自己对一只股票价值的判断。如此一来,他们在追逐高收益时,就会忽略其背后的高风险。试想,如果一个投资者深信自己所挑选的股票将会获得极高的回报率,他即使意识到风险,也会一再告诉自己“能够应付”。
至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过度自信倾向是一个巨大的投资陷阱。要避开这一投资陷阱,我们有必要先了解过度自信的来源。
人们之所以会在投资过程中出现过度自信的倾向,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控制幻觉。所谓控制幻觉,是指人们总是会相信他们对某件无法控制的事情有影响力。造成这一幻觉的主要因素包括选择性、过去实践的结果、信息量、投资项目熟悉程度以及参与程度。
(1)选择性。心理学家早已通过研究表明,主动的选择会使人们认为自己对事物具有控制力。比如,人们自己填写彩票的号码多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些号码会比随机获得的号码有更高的获奖概率;投资者自己作出买入卖出的选择,即意味着他们会日益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2)过去实践的正面结果。过去实践的正面结果,也会影响人们的控制幻觉。投资者之前的成功投资经验越丰富,他们就越相信自己的投资技能。
(3)信息量。如果投资者可以获得关于某只股票的大量信息,他就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掌握的信息足以让自己准确预测到这只股票未来的走势。
(4)投资项目熟悉程度。人们对一项投资越熟悉,他们就越能感受到自己对投资过程和投资结果的控制力。比如,从事于房产中介服务的业余投资者,会相信自己对房产投资的判断力,会倾向于将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资金投资在房产上而不是证券上。
(5)投资活动参与程度。当一个人参与投资活动的程度越深,他的控制力感觉也就更明显。因为参与的越多,他就会误认为自己对这项投资活动越熟悉。
以上这些原因让投资者相信自己能够控制投资过程和投资结果。即使他发现了某些不利的市场行为信息,但由于他相信坏结局是不可能发生的,他的头脑也会自动地促使他避开、阻拦或者合理化这些不利信息。所以,如果要避免掉入这一陷阱,投资者就应该先承认“什么结果都可能发生”。这样,他的头脑就不会再避开任何事情,会凝聚一种力量扩大他对市场的认知,让他看到原本看不到的信息。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