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悲观策略——不是最坏,但也不是最好

2018-04-15 作者: 孙科炎
第五节 悲观策略——不是最坏,但也不是最好

对于预期系统,我们还有一个必须要认识的问题:预期并不能对潜在收益作出客观评价。这就导致预期下的行为与理论目标出现偏差。

理论上,我们希望赚更多的钱,而不是挣得越少越好。但在预期系统的指导下,我们的行为并非一向如此。这一点,以下实验即可证明。

通过与丹尼尔·卡尼曼合作,哈佛医学院的教授彼得·科尔什(Peter Kirsch)领导一个研究团队,就输钱概率对预期收益强度的影响进行了检验。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制作了一个幸运轮。这个幸运轮有三个完全相等的部分,每一部分代表不同的结果——“幸运”、“中等”和“不幸”。这就意味着,每个结果出现的概率是完全相同的,都是1/3。

然后,研究人员让被试去转动三次幸运轮,并告诉他们:幸运轮的结果是随机的,概率都是相同的,只是每次转动幸运轮的结果评估略有不同。其中:第一次转动的结果分别有“赢得10美元”、“赢得2美元”以及“赢得0美元”(即不赚不赔);第二次转动的结果对应的则是“赢得2美元”、“不赚不赔”以及“输掉2美元”;第三次对应的则是“不赚不赔”、“输掉1美元”以及“输掉5美元”。同时,研究人员对被试的大脑反应和情绪进行观察并记录。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当被试在转动幸运轮时,他们的大脑并没有孤立地去看待潜在收益,而是不自觉地拿潜在收益去对比其他可能结果。这样,在转动有可能输钱的那一轮时,大脑的兴奋度丝毫不亚于在等待转动可能获得10美元那一轮的兴奋度。

被试期待转动“上佳”轮子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上佳”轮子可能会让被试赚到10美元,而且被试还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但是,被试期待“中等”轮子,就有些让人意外了。因为“中等”轮最多只能带来2美元的奖金,可以实现的收益可以说是比较小,更重要的是,这笔钱收益伴随着输钱的风险。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家芭芭拉·梅勒斯(Barbara Mellers)曾指出:与结果已经确定、注定会赚钱的赌注相比,输赢机会各占一半的赌注能让人们体会到更多的乐趣。换句话说,在本来应该输钱的情况下赚到钱的感觉会更美妙。

正是由于这种心理,人们才会对看起来没有不良现象的事情产生悲观的想法,甚至潜意识里希望它能出现一些他人难以控制的意外。而为了让自己能够应对处理这些意外,人们就会对事物作出悲观的评估和决策。这在投资实践中的表现即为悲观策略。

悲观策略与乐观决策法相反,采用悲观策略的决策者往往对未来持悲观的看法,认为未来会出现最差的自然状态,即事情会向最坏的一面发展,因而在决策时从事情发展的“最坏结果”着手,选择在“最坏状况”下能获得最大收益的方案。例如以下的“新产品生产计划”的案例:

某公司计划生产一种新产品。该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量有四种可能:需求量高、需求量一般、需求量低。虽然每种情况出现的概率还无法预测,但产品策划人员还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提出了三种生产方案,即新建生产线、改建生产线和外包生产。

假如该产品计划生产5年,每一种方案在各种自然状态下5年内的预期损益。

那么,悲观的决策者会从自然状态最坏的角度,即“需求量低”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需求量低”的情况下,新建生产线会造成1000万元的损失,改建生产线会造成200万元的损失,而外包生产却可以获得200万元的收益。三者相比较而言,外包生产能获得最大的利益。所以,决策者会选择“外包生产”的方案。

在这个案例中,决策者选择“外包生产”的方案,即使遇到市场不景气,出现最坏的情况,公司也依然可以获得200万元的利润。这就是“悲观策略”的优势所在——选出“风险最低”、“最安全”的决策方案。

不过,我们还要清楚一个事实:用悲观策略选择的方案,虽然不会让我们在“万一”的状况下遭受巨大的损失,却也不会让我们在自然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收益。例如在前面所述的“新产品生产计划”案例中,如果新产品在投入市场后,市场反应不是最差,而是良好或者非常好,处于正常销售或畅销的状态,那么“外包生产”的保险方案就会让公司与巨大的利润“擦肩而过”。

这种现象在个人股票投资上的表现是,保守的人因相信“股市有风险,入行需谨慎”的警言而把钱存入银行,不料却遇到了牛市,股价一路飙涨,眼睁睁地看着别人的口袋越来越鼓,而自己的口袋里只有少得可怜的存款利息,懊悔地埋怨自己“没眼光”。

如果你是一个股民,你是愿意认赔呢,还是愿意承受自己“没眼光”?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赚不到钱并不会让自己的经济遭受损失,但是赔了钱却是实实在在的损失,因而承认自己“没眼光”远比认赔要轻松得多。然而,事实却与此截然相反——赚不到钱的人总是比认赔的人还要痛苦。

当投资失败、亏损时,投资者可以用很多方法把失败的责任转移给市场,自己只分担很少责任甚至完全不用承担责任。但是,当投资者害怕遭受损失而没有参与投资,在观望中眼睁睁地看着大量的金钱落入完全不如自己的人的口袋时,他们也同样会感觉到失败,但这种失败却无法归咎于市场。因为市场并没有做什么事情,只是向所有人提供了同样的机会,失败的原因只有一个——自己没有好好利用机会。这样,他们就无法用合理化的方式消除痛苦。

总之,悲观策略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投资方法,但其代价可能是“更加后悔”。是否用它进行决策,决策人应该“三思而后行”。思考后才进行的决策,不管结果多么令人丧气,都不要后悔。毕竟,从更长远角度来看,你还有很多机会获得更多的利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