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文学常识(1)

2024-03-21 作者: 王峰
第31章 文学常识(1)

第31章 文学常识(1)

术语缘由

文学

文学是通过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门语言艺术。“文学”一词源于《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最初的含义为文章和博学。先秦时代,“文学”是指包括文、史、哲、经、教等各方面的著作,其范围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学术。到了汉代,随着辞赋和散文的日益繁荣和人们对于文学认识的逐渐发展,文学与学术开始出现分离的趋势。后来学术著作被称为“学”或“文学”,词章之作被称为“文”或“文章”。西汉时期,学校的负责人被称为“文学”,相当于今日我们学校的校长或教官。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每年举荐人才上京考试,举考者被叫做“贤良文学”。其中“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之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魏晋南北朝时,文学已和今天的文学概念接近,到了后期,“文学”一词已经成为语言艺术的专用名词。这时,文学受到高度重视,开始独立。史书上记载曹丕“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这便是现今所指的文学含义。齐梁时,文学作品在书目中开始同其他书籍分开。从此“文学”一词便成为语言艺术的专用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诗歌

诗起源于古代人民的生产劳动。最初诗歌不分家,它是诗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统称。《诗经》和《楚辞》是中国诗歌的代表,而西欧的诗歌则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作为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是我们的祖先为了将自己毕生精力获得的生产经验简明易懂地传递给后代所编成的顺口溜式的韵文。当文字产生后,有了文字的帮助,人们不必再死记,这时出现了文字的记载,人们称之为“志”,志就是诗。由此可见,诗在当时起着记事的作用。

诗和歌原本不是一个东西,歌也是在人类的劳动中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字形成之前,比诗更早。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是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哦,兮,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把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一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随着语言的产生,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日渐深化,情感更加丰富,以前的几个感叹字远远不能够满足人们表达的需求。因此人们便在歌里加进了实词。文字的产生使得诗与歌的结合又前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随之产生。这时,一支歌包括音乐和歌词两个部分。其中音乐是用来抒情的,而歌词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歌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所以人们将诗与歌并列一并称为“诗歌”。如今“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小说

小说是指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篇》:“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县”乃古“悬”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是说举着细小的钓竿钓绳,奔走于灌溉用的沟渠之间,只能钓到泥鳅之类的小鱼,而想获得大鱼可就难了。靠修饰琐屑的言论以求高名美誉,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远了。春秋战国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许多学人策士为说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学说,往往设譬取喻,征引史事,巧借神话,多用寓言,以便修饰言说以增强文章效果。庄子认为此皆微不足道,故谓之“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浅识小道”,也就是琐屑浅薄的言论与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

时至汉代,文学家班固在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艺文志》里,写道:“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班固首次将小说列为独立的一家,同时他还认为小说是街谈巷议、道听途说。在这本书里面,作者还列出许多他认为是小说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品已经与当今的小说接近。这些汉代的小说作品绝大多数是“残丛小语”。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些小说作品开始摆脱了“残丛小语”的形式,人物性格刻画和情节、结构日渐丰富,趋于完整。从此,小说成为了文学中一种重要的体裁,区别于其他题材,独立于文学之林。

唐代时的小说叫做“传奇”,这时小说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时小说题材广泛丰富,篇幅日渐加长,故事趋于完整,情节委婉曲折,人物刻画鲜明。此时的小说在艺术上可算是已经基本成熟。

现在的小说,一般采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按其篇幅的长短,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等。按其内容的不同,分为社会小说、神话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侦探小说等。

传奇

“传奇”是指唐代短篇文言文小说的称谓。文学史上晚唐时期的文学家裴铏最早用“传奇”作为小说集名。不过这一名称并不是他发明的。将小说称为传奇,已经是当时人们根据小说记叙奇闻逸事的特点约定俗成的名称。唐朝文坛盛行诗文,小说由于篇幅较长,具有虚构戏谑的成分,并不被文人所看重。以后传奇体小说的创作日益繁荣,“传奇”也就应运而生。北宋时“传奇”已经成为了短篇文言文小说的文学体裁。在以后的历届朝代中,南宋和金以诸宫调为传奇,元人把杂剧称为传奇,明清时代则把南戏叫作传奇。由此可见,在不同的年代,传奇这一名称有着不同的含义。现在我们所指的传奇体文学作品是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

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是指民间流传的描写凭武艺行侠仗义的叙事文学作品。何为“侠”,司马迁早在《史记》中认为“救人危难,周济贫困,不失信,不背言,合于仁义”便是指“狭”。“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两者合称便是“武侠小说”。

文学史上,人们将司马迁《史记》中的游侠、刺客列传视为武侠文学的源头,而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则为武侠小说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于武侠小说的萌芽,那是指唐朝盛行一时的传奇。元末明初文学巨著《水浒传》所描写的内容便是以“侠以武犯禁”为主。到了清朝,《三侠五义》、《小五义》等已经成为了武侠小说的一个流派。20世纪20年代以来,武侠小说新作接二连三,层出不穷。开始江南不肖生(向恺然)的《江湖奇侠传》、河北赵焕亭的《双剑奇侠传》风行一时,不久他们的地位被新崛起的北派武侠小说四大作家所取代。到了当代,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日益崛起,尤其是金庸作为一代武侠大师,他的小说更是吸引了无数读者。

乐府

乐府最早源于秦代,到了汉朝人们仍然沿用了这一名称,用它来指一种掌握音乐的机关称谓。公元前112年,汉王朝正式设立乐府,它的职责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而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人们称之为乐府诗或者乐府。后来乐府的文字由于有所记载得以保存,而乐谱则早已失传。由于乐府是从全国各地搜集而来,他们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有些是劳动人民的创作,有的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疾苦,有的反映了对爱情的追求,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民性,对当时及后代诗人有很大影响。到了唐朝,诗人作乐府诗仅仅沿用它旧有的形式,这近似于五、七言古体诗,没有严格的韵律。

在古代,尤其是在汉唐时期,赋经常和诗并举连称。它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之中,赋作为一种写作手法,是“直言赋陈”的意思。

后来,楚国辞赋家宋玉将屈原创造的骚体诗发展成为体裁赋,这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到了汉代,赋已经成为了一种定制,比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等,这些都是文学史上千古传诵的名篇。其中司马相如是将自己的作品称为赋的第一人。后来赋产生了两种发展倾向:一是向骈文方向发展;二是进一步散文化,诗的风貌减弱。

打油诗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打油诗来针砭时事,评论古今,对社会中的真善美予以赞美。假恶丑予以抨击。提及打油诗,追根溯源,它源于唐朝一位名叫张打油的书生。当年他擅长吟诗赋词,钟爱民间文艺,他喜爱写作,经常写出一些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小诗来。让人遗憾的是他的诗并不能登上所谓的大雅之堂,不过他的诗却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

一年冬天,张打油外出游玩,当他路过一户官宦人家的宅院时,他一时兴起,便入内闲游。不久天公不作美,下起雪来,张打油赶忙进入屋内。窗外的雪景深深地吸引着他,他灵感突发,挥笔写下一首《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他写完诗后,掷笔而去。后来官员对张打油随意在自己家里写诗十分恼火,于是他派人把张打油抓了起来。当官员问他画画的缘由时,张打油答道:“想我张打油,只知吟诗作文,不晓得胡写乱画。”官员随后便以南阳城被叛军所围,守将请求朝廷派兵解救为题,叫张打油作诗。张打油稍加思索,一首诗便油然而生:“天兵百万下南阳,也无救兵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官员听罢,觉得这诗扣题即景,通俗形象,便把张打油放了。张打油因这件事而名扬千里。从此,人们便将把内容浅显明了、字句诙谐风趣、形象鲜明生动的诗叫做“打油诗”。

古体诗

古体诗又叫做古诗、古风,是指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和唐代以后文人的仿古诗作。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和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古体诗的种类很多。其中按照体名分类,古体诗包括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以及后来的“古绝”、“古风”等。按照每句的字数分类,古体诗又分为五言、七言、杂言,亦包括三言、四言、六言。

今体诗

今体诗又叫近体诗,它是唐代以来所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以前的古体诗相比较,今体诗的鲜明特点是句数、字数、平仄以及押韵均有严格的规定。历史上早在六朝时期,人们便对汉语四声开始了解。他们发现四声和歌曲的节奏关系密切,有的诗人便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讲究在诗中交替使用平仄声,使得音调抑扬顿挫,形成优美的节律,悦耳动听。到了骈体文盛行的齐梁时期,讲究对仗的文风也影响到文人诗作。这样就形成了以沈约、谢朓为代表的“永明体”诗。

今体诗的格律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五律、七律每首都是八句。超过八句的叫长律或排律。五绝、七绝每首都是四句。(2)只有五言、七言两种。(3)押韵严格。隔句押韵,又有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两种格式,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只用平声韵,极个别的用仄声韵,讲究平仄。(4)要求对仗,律诗中间两联必须使用对偶句式。

诗话

诗话是专门评论诗及其作者风格流派的著作。诗话最早来自南北朝,南朝梁钟嵘所著的《诗品》一书便是论述诗歌最早的专著。论诗者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都曾有论诗之语。宋代欧阳修撰《六一诗话》是最早的诗歌评论集,它广义是指诗歌的评论样式,崛起于北宋,是中国古代诗歌体制特别是唐代律诗高度发展的产物,使得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原有的格局得以改变。

小小说

小小说又称为微型小说,它是较短篇小说篇幅更短的一种文体。相传它最早来自美国。那时美国文学报刊上各种商业广告、插页经常把小说截断,作家们对此非常反感。于是有人试着写了些连插图在内只有千把字的小小说,以此来摆脱讨厌的广告。这之后小小说便在美国逐渐流行起来。小小说的重要特征是以小见大,立意新颖,结构严密,结尾奇妙。

歇后语

歇后语作为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由两部分组成。其中前一部分起“引子”的作用,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相传它产生于唐代,由郑綮所创。据《旧唐书·郑綮列传》记载,郑綮善写诗,诗里总带“刺”,诗的样式也与众不同,被人们称为“郑五歇后体”。这是一种怪诗体,原来本登不得大雅之堂,但是它不胫而走,被广为流传。

词牌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最初起于唐宋时代,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以后的文人每当写词时总是按照唐宋时的曲调来填写,于是人们称之为“填词”。比如留下来的曲调有《忆江南》、《清平乐》、《念奴娇》等。每个词牌句子的长短、字的平仄以及押韵各有不同,通常分为小令、中调和慢词。据统计,词牌的数目多达800多调,不过常用的仅有100多调。表面上写诗作词依照词牌名备受约束,实则它们成为了文学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至今仍被后人所应用。比如词牌名“沁园春”、“菩萨蛮”等。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