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文学常识(2)
传记文学
传记文学是指在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中文学性较强的作品。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作为描写对象,其中所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不允许虚构。
文学史上汉代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篇章便是中国最早的传记文学。不过它的萌芽要追溯到战国时期。如战国时的《世本》一书,已有“传”的文体,它记录了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列国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居(都邑)、作(制作)等,又如《左传》中也有一些“家传”。
另外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就已经有传记的性质。因此,传记文学最早产生于西周初年。
笑话
历史上最古老的“笑话”最早来自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散见于《庄子》、《孟子》、《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这些故事诙谐风趣,寓意深刻。这一时期宫廷艺人的“俳优”也应运而生。据古史记载,他们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常以谈笑讽谏”,进行规劝。当年秦始皇准备扩充鹿苑,以备狩猎,“东至函谷关,西至陈仓”,优旃就故意表示赞成说:“多好啊!多放些禽兽在里面,有外寇从东方入侵,让麋鹿用角去顶就行了!”秦国优旃借“笑言”讽谏秦始皇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此可见,笑话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我国的第一部笑话著作《笑林》。继《笑林》之后,历朝历代各种笑话著作相继出现,经久不衰。
小品
提及小品,由于它文章短小,隽永精辟,所以一直备受文人的喜爱,至今仍被广泛沿用。早在我国古代,小品就已经出现。比如“六朝小品”、“唐人小品”等。而“小品”一词最早源自古老的佛教经典。佛经有全本和节本之分,其中全本被称为“大品”,节本被称为“小品”。如后秦高僧鸠摩罗什等翻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就有27卷本和10卷本两种,27卷本称为《大品般若经》,10卷本称为《小品般若经》。文学中的“小品”便是由此而来的。
文学派别
中国派别
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曹操三父子作为文学巨匠,他们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表达了百姓民生的疾苦,表现了自己统一天下的理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他们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指东汉末期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文学家的合称,他们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七子之中,孔融不满曹操政见,最后被其杀害;其余六人尽管各自经历不同,但都饱受汉末离乱的痛苦,最后投奔曹操。历史上最早提出“七子”之说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这样评价:“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从此“七子”之说得到了后人的普遍认可。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魏晋时期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建安七子的成名年代比他们稍微早些。由于他们经常聚会于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饮酒作乐,所以世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竹林七贤“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他们在政治立场上的不一导致了他们不同的结局。其中王戎、山涛等则相继投靠司马氏,出任高官,掌握政权;阮籍、刘伶、嵇康等对司马氏集团不予合作,其中嵇康更因此被杀。文学创作上他们的代表人物是嵇康和阮籍,其中阮籍的《咏怀》诗、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刘伶的《酒德颂》和向秀的《思旧赋》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值得一读。由于政治立场的不同,他们最终各散东西。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指唐朝初期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四位才华横溢的诗文作家。他们勇于改革齐梁浮艳的诗风成为唐诗史上的先驱人物。文学史将初唐前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人所创作的“绮错婉媚”的宫体诗称为“上官体”,当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盛行的时候,“四杰”之一王勃最先反对初唐诗坛的这种不正之风,接着其余三人纷纷起来响应,一起投入了反对“上官体”的创作活动之中。正是他们极力主张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所以唐诗在作品题材与内容上包括咏史诗、咏物诗和山水诗,在诗歌形式上五言律诗得以充分发挥,七言古诗逐渐发展成熟。四人之中王、杨以五律见长,卢、骆则擅长七古。他们在文学史上发挥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朝韩愈、柳宗元和宋朝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他们在古文创作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为了纪念他们,明嘉靖年间的古文家唐顺之编有《文编》一书,对八位作家的作品进行了专门选录。后来与唐顺之同属“唐宋派”的古文家茅坤又在《文编》的基础上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一书,由此“唐宋八大家”的名称遂由此产生。
苏门四学士
苏门四学士是指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声誉很大,因此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在众多门生和崇拜者中,苏轼最欣赏和重视这四个人,因此他最先将他们的名字并提和加以宣传。苏轼曾说:“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答李昭□书》)由于苏轼的推誉,四人很快名满天下。《宋史·文苑(六)黄庭坚传》记载:“(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豪放派
豪放派是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豪放派词作题材广泛,气势雄浑,境界开阔,豪迈奔放。
它由北宋苏轼开创,经南宋辛弃疾而达到高峰。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王安石、苏轼、苏辙等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其中苏轼第一个用“豪放”评词论著。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此后南宋人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婉约派
婉约派是宋词除豪放派之外的另一大流派,代表作家有周邦彦、柳永、秦观、李清照等。此派词作题材较狭窄,多为男女恋情和个人遭遇,情思曲折,含蓄蕴藉,语言婉转绮丽。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五代时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已经盛行一时。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尽管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但仍未脱离婉转柔美之风。所以明人用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婉约词风曾经长期支配词坛,到了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都深受影响。
公安三袁
明代后期各诗歌派别中,公安派影响最大。它的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史称“公安三袁”,由于他们的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所以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他们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提出了“独抒性灵”的口号,并且作为他们理论的核心。他们反对因袭,主张通变;独抒灵性,不拘格套;推崇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他们继唐宋古文运动后,再次树立起一面文学革新运动的旗帜,他们不论在文学成果上,还是在思想成果上,都对以后几百年的历史乃至五四文化运动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桐城三祖
桐城三祖是指清代文坛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由于他们均系安徽省桐城市人,故名“桐城文派”。他们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其作家之多、影响地域之广、绵延时间之长,历史上实属罕见。他们的散文内容大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上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对矫正明末清初“辞繁而芜,句佻且稚”的文风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散文的发展。
外国派别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是17世纪流行在西欧尤其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它之所以被称为“古典主义”,是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在法国,从17世纪初年至1660年左右,是古典主义逐步形成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古典主义文学语言的定型和各种文学作品体裁的确立。诗人马莱伯和语法家沃日拉等在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沃日拉采用宫廷与贵族阶层的用语,摒弃平民大众的口语,制定正规法语的规范。古典主义的文学语言,就是这种正规法语,而不是平民的语言。1634年,诗人梅莱在他的悲剧中首次贯彻严格的“三一律”,要求剧情限制在同一件事,发生在同一天(24小时内)和同一地点。古典主义悲剧作家基本上都遵照“三一律”写作。古典主义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家有高乃依和帕斯卡尔等。从1660年至1688年是古典主义文学最繁荣的时期,代表作家有拉辛、莫里哀、拉封丹、博叙埃和布瓦洛等。从1688年至1715年,是古典主义盛极而衰的时期,代表作家是拉布吕耶尔、圣西门和费讷隆等人。
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的法国,是欧美文学中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它所产生的影响在巴黎的知识界影响很大,同时对于20世纪美学的发展发挥了推动作用。除了主办地法国外,欧洲的其他文化中心也有一些追随者,如德国、比利时等。象征派在艺术上受英国拉斐尔前派和象征派诗人马拉美、波特莱尔,音乐家瓦格纳及尼采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们主张强调主观、个性,以心灵的想象创造某种带有暗示和象征性的神奇画面,不再把一时所见真实地表现出来,而通过特定形象的综合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内在的精神世界。在形式上则追求华丽堆砌和装饰的效果。
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艺术运动出现于1916年至1923年间,发生在法国、德国和瑞士,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它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达达主义的目的和对新视觉幻象及新内容的愿望,表明了他们在以批判的观念重新审视传统,力图从反主流文化形式中解脱出来。达达破坏的冲动给当代文化以重要的影响,成了本世纪艺术的中心论题之一。
意识流小说派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以与传统的写实方法不同的创作方法写成的小说。它是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和“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
就文体特征而言,由于意识流小说以人物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来展示人物持续流动的感觉和思想,而且通常借助自由联想来完成叙事内容的转换,因此,它们往往打破传统小说正常的时空次序,而出现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大跨度的跳跃。
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1965年3月,弗里德曼编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入12个作家的作品,题名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一词即由此而来。它是60年代美国小说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进入70年代后,“黑色幽默”的声势大减,但不时仍有新作出现,它在美国文学中至今仍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它的主要作家有约瑟夫·海勒、克特·小伏尼格、托马斯·平钦、约翰·巴斯、詹姆斯·珀迪、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唐纳德·巴赛尔姆、科马克·麦卡锡等。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兴盛于拉丁美洲的一种文学流派。它表现在小说领域,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共同倾向,主要限于拉美地区。这一流派的作家执意于把现实投放到虚幻的环境和气氛中,给以客观、详尽的描绘,使现实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的外衣,既在作品中坚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原则,又在创作方法上运用欧美现代派的手法,插入许多神奇、怪诞的幻景,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似真非真、似假非假、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的风格。这种把现实与幻景融为一体的创作方法,拉丁美洲的评论家称它为“魔幻现实主义”。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它对后世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文化研究学者们看作是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亚文化”。
“垮掉的一代”的重要文学作品包括杰克·克鲁亚克(1922—1969年)的《在路上》、艾伦·金斯堡(1926—1997年)的《嚎叫》和威廉·博罗斯(1914—1997年)的《裸体午餐》等。后两部作品由于内容“猥亵”而引起法庭的注意,但也为此类文学作品在美国出版的合法化进程作出了贡献。
(本章完)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