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文化传媒(2)

2024-03-21 作者: 王峰
第30章 文化传媒(2)

第30章 文化传媒(2)

我国四项新闻最高奖项

1.中国新闻奖:创办于1991年,是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

2.范长江新闻奖:创办于1991年,是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中青年记者的优秀成果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

3.韬奋新闻奖:创办于1993年,是中国记协和中国韬奋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奖励我国新闻编辑及通联、校对、资料工作者优秀成果的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

4.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奖:创办于1994年,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中国记协主办的一项高层次、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

我国报纸之最

1.在我国出版的第一张汉文日报,是1858年在香港创办的《外中新报》。

2.林则徐所办的《澳门新闻纸》,是我国最早的译报。

3.1872年广州出版的《羊城采新实录》,是我国内地出版的第一家近代化报纸。

4.《昭文新报》是艾小梅于1873年在汉口创办的,它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

世界上第一份日报

《日报》首次发行于1650年,是德国人蒂莫特里茨出版的。虽然只发行了3个月左右,但却是世界上第一份日报。

图书

《周易·系辞》上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说的是上古时候,有一次伏羲氏观于黄河,有龙马忽然在河上出现,背负“河图”;后来伏羲氏又观于洛水,又有神龟在水上出现,背负着“洛书”。

伏羲氏得到了河图洛书以后,就以此作为准则来治国治民。

《礼含文嘉》上也记载着这样的传说:“伏羲德合天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乃则之以作《易》。”这是说伏羲氏道德高尚,上合天旨,下合地意,所以上天显应以鸟兽的足爪,令其造成文字;下地则显应以河图洛书,献给伏羲氏,让他用来治理天下臣民。于是伏羲氏以此作为准则,写成了《周易》这部书。

看来,“河图”指的就是中国的山川地理图,“洛书”则指的是龟甲卜文,说的是有关治国治民的准则。“图书”即因此引申而来。

形形色色的图书馆

1.电脑图书馆——世界上第一家电脑图书馆建成于日本,它的作用实在专为有私人计算机的日本读者服务。读者可以坐在家里,利用程序查阅60家大报、60家大杂志和300种普通杂志以及文摘资料,以免奔波借阅之苦。

2.视听图书馆——视听图书馆位于英国,该图书馆除了利用现代录音、录像设备为用户服务外,没有图书出借。用户可按要求播放所需资料。

3.声音图书馆——英国有一座既无书架也无任何刊物的图书馆。但是人们在这里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风光,听到各种野生动物的声音。馆内收集了许多鸟类从雏鸟到幼鸟、成鸟以及求偶、配对、坐巢等各个时期的一整套声音,并附有动物的名称、图片及产地的介绍。

4.飞行图书馆——美国阿拉斯加州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但读者借书却十分方便。州图书馆根据读者寄来的借书单,用飞机将读者需要的图书送到读者家中。

5.火车图书馆——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到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铁路线上,为了解除旅途的寂寞,奥地利当局在车厢里设立了图书馆。乘客持车票或月票可免费借阅。馆内藏书500余种。假如旅客到达目的地而书尚未读完,可续借4个星期。

拥有世界之最的图书馆

1.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是1847年在华沙开放的查路斯基图书馆。

2.世界上最高的图书馆——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计28层,高296英尺,1973年正式开放。

3.世界上最小的图书馆——是美国纽约阿瑟霍顿图书馆。它收藏的新型微型图书长仅3厘米。

4.世界最早的私人图书馆——是建于中国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浙江宁波“天一阁”。

5.世界藏书最多的图书馆——是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量达8000多万册(含报刊、微缩资料等),包括世界470种文字。

6.世界上座位最多的图书馆——是前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共有座位2300个,每日接待读者约7000人次。

电子杂志

电子杂志,又称网络杂志、互动杂志。目前已经进入第三代,以Flash为主要载体独立于网站存在。电子杂志是一种非常好的媒体表现形式,它兼具了平面与互联网两个特点,且融入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游戏等相互动态结合来呈现给读者,此外,还有超链接、及时互动等网络元素。

世界上第一本科学杂志

世界上第一本科学杂志是《学者杂志》,它于1665年1月5日诞生于法国巴黎。《学者杂志》内容丰富涉及了很多领域的知识。但不幸的是,就在它刚刚诞生几个月以后,就被查封了。直到一年以后,再次获准出版。每年一至二期。该杂志从1701年起正式成为了巴黎科学院的机关刊物,刊登了很多著名学者的文章。直到法国大革命爆发,该杂志被迫停刊,直到1816年副刊后,又继续存在了100年。

记者的来历

16世纪意大利的港口城市威尼斯成为了繁华的贸易集散地,每天都有很多商人在这里进行商品买卖和交易。他们急需了解商品原料产地、销售市场以及有关交通、政治、军事等情况,于是便出现了一些专门以采集和出售政治和宗教消息、商业行情、航船行期等新闻的人,他们便成了新闻记者的前身。

节目主持人

1952年是美国总统的大选之年。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具体地报道美国两党的代表大会,时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节目负责人的米克尔森认为应该挑选工作能力较强的记者将所有的报道情况进行概括,并将这个人称为节目主持人。于是记者克朗凯特便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节目主持人。

中国第一部字典

《说文解字》是我国的第一部字典,简称《说文》。是东汉时期的许慎编纂的。该书原有十四篇,叙目一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入九千三百五十三字,还有古文、籀文等异体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字,解说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在流传中被改动较多,现在的版本由宋朝徐铉校定,和原书出入很多,徐氏本的篇目很多,每篇又分成了上下两卷,总共三十卷,收入九千四百三十一字,重文一千二百七十九字,解说十二万二千六百九十九字。

我国的经典四书

1.《大学》

2.《中庸》

3.《孟子》

4.《论语》

四大类书

1.《太平御览》

2.《册府元龟》

3.《文苑英华》

4.《太平广记》

世界著名的百科全书

《美国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和《科里尔百科全书》。它们被公认为是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英文百科全书。这三部百科全书荟萃了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各方面的知识,是我们释惑解疑,扩大知识视野和系统自学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图书馆外文参考藏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辞典

《尔雅》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辞典。它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一些花鱼鸟兽,等等。但它和今日的辞典还相距较远。而清代的《骈字类编》和《佩文韵府》则已经初步具备了工具书的形态。到了191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正编就已经成为了我国最初的较为完整的辞典。

词典

词典是按一定的次序编列语词,分别加以解释的工具书。信息论兴起以后,词典的概念有所扩大。凡是学科就有信息,有信息就有必要编出词典以便检索,于是词典就和知识的储存和编排同义了。和“词典”同属词典学的有“难词汇”、“词汇”、“名著或名家用词索引”、“分类词汇”;中国古时有“字源”、“字通”、“字鉴”等书名,而“字书”是通称。

据古希腊记载,公元前2世纪已有字书家35人,不过他们的书没有传下来。中古世纪所出拉丁文词典多为解释《圣经》和古典作品之用,语词释义不足。1612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学士院编出《词集》,释义用文史引语,是第一部欧洲民族语词典。1694年法兰西学士院出版《法语词典》。第一部大型英语词典出版于1755年,收入43500个词,文史引语118000条。

近代西方最大的词典是《牛津英语词典》。中国古代的字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的《史籀篇》,而现存最古老的字典是史游的《急就篇》。这是一种儿童识字课本。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命人编写的大型类书。

《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典籍,除了著名的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比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成书年代还早了300多年。

拉丁字母的起源

拉丁字母起源于图画,是由古埃及象形文字演变发展而来。希腊人在与腓基尼人的交往中,汲取了他们的文化,创造了希腊字母,成为现代拉丁文字母的雏形。到罗马废除初期王朝政体而实施共和时期,拉丁字母基本定型。

罗马帝国出现时,拉丁字母得到很大发展并成熟起来。

甲骨文

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在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所以人们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殷墟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汉字

汉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书写系统的词素音节文字,汉字是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创制并改进的。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其间东亚诸国都有一定程度的创制汉字。相比较而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字都早已消亡,所以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

希腊字母

希腊字母源自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只有辅音,从右向左写。希腊语言母音发达,希腊人增添了母音字母。因为希腊人的书写工具是腊板,有时前一行从右向左写完后,便顺势从左向右写,变成所谓耕地式书写,后来逐渐演变成全部从左向右写。字母的方向也颠倒了。

后来罗马人引进了希腊字母,在对其进行了略微的改变以后,希腊字母便成为了拉丁字母,并且在世界广为流行。

盲文

盲文又称点字、凸字,是专为盲人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透过点字板、点字机、点字打印机等在纸张上制作出不同组合的凸点而组成,一般每一个方块的点字是由六点组成。

它是由法国盲人路易·布莱尔于1824年创造的,故国际上通称盲文为“布莱尔”。

部首

部首是我国东汉时期的许慎发明的。他在《说文解字》中把形旁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称为部,每部把共同所从的形旁字列在开头,这个字就称为部首。自许慎创立以形旁编排文字的方法以后,这种方法千百年来一直为编纂字书的人所采用。

标点符号的来历

古时候,人们在写文章时是不用标点符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开始逐渐感觉到在阅读和写作时非常不方便,最重要的是人们因为没有标点符号而对于文章的意义理解错误。于是到了汉代就发生了“句读”符号。“句”是语意完整的一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不过语气可停顿的更小段落。宋朝使用“。”“,”来表示句读。明代又增加了人名号和地名号。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

问号

问号代表的是拉丁文中的questio一词,表示询问的意思。在问号还没有出现时,人们在表示疑问的时候,通常是在句子的末尾加注questio一词。但是这样不免有些烦琐,于是简便起见,人们就将questio的第一字母和最后一个字母缩写成“qo”。后来又有人将用这两个字母上下的形式,天长日久,这种形式便被草写成了“?”。就这样“?”便从此被沿用了下来。

润笔

润笔是稿酬的意思。这种说法产生于隋朝时期。据说有一次隋文帝让一个官员起草诏书,此时站在一旁的另一个官员便说道:“笔干了。”而一个名叫郑译的官员接着说道:“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从此以后,文人便将为别人作文书画的钱称为“润笔”。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