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民俗礼仪(3)
古代酒器
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圆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彝、卣、罍、缶,都是形状不一的盛酒器。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觥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圆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杯,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卮也是一种盛酒器,《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
羹
羹即肉汁。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
脍炙
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则用火烤。“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古代脍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脍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叫做“脍炙人口”。
决斗
决斗起源于古代奴隶制国家巴比伦、古希腊等国家,而后盛行于中世纪的欧洲。最初,决斗是神明裁判的一种方式。所谓神明裁判,就是由神来判定诉讼双方哪一家有罪,其方法是对诉讼当事人进行各种考验。而决斗便是其中的一种考验方式。在决斗时,上帝将进行干预,使正义的一方获胜,使有罪的一方惨败。如果某人在决斗中失败身亡,法律将不追究对方的责任。人们把决斗的结果看作是上帝的判决。
生日祝寿的由来
生日祝寿是中国很古老的传统,大约是从南北朝时开始。据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说,当时在江南就盛行过庆贺孩子1周岁生日的习俗。到唐代庆贺成人生日的习俗就很盛行了。唐太宗曾对大臣长孙无忌说:“今天是我的生日,世俗都为之欢乐,在我却感到悲伤。”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八月生日时,曾在花萼楼下宴会百官,百官上表要求以皇帝生日这天为千秋节。生日上寿礼,大约始于宋朝。宋时做官的过生日,僚属都要献寿礼。绍兴年间,宋高宗曾下过禁止任官受生日贺礼的指令,但秦桧擅权后,四方之官,都趁生日机会向秦桧送礼。其后各地方大小官吏也都效仿。于是这种习俗也就渐盛了。
祝寿送寿桃的由来
祝寿送寿桃的习俗据说是从孙膑开始的。传说,孙膑1岁时就离开家乡,到千里之外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一晃12年过去了,那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孙膑突然想起来,今天是母亲的生日;老母亲已经有八十高龄了,思母之心油然而生,孙膑于是向师父请假,要回乡看望母亲。临行前,师父鬼谷子摘下一个桃送给孙膑说:“这桃我是不轻易送人的,你在外学艺未能报孝母恩,我送给你一个带回去给令堂上寿。”
再说孙膑的家里,这天大摆酒宴为老母亲庆寿。老母因思念孙膑,心里难过便哭了起来。正在这时孙膑回来了。他赶忙从怀里捧出师父送的桃送给母亲说:“今日告假回来,师父送我一个桃孝敬母亲。”老母亲接过桃吃了一口说:“这桃比冰糖蜂蜜还甜。”桃还没吃完,母亲的容颜就变了。大家看见孙膑的母亲吃了桃以后,变得健康年轻了,纷纷效仿孙膑,在父母过生日的时候,甚至是一般亲朋好友过生日的时候,送上寿桃,表示衷心的祝福。
鸡尾酒的起源
在19世纪,有一个名叫克里福德的美国人,经营一间酒店。他有三件引以为自豪的事情,人称克氏三绝:一是他有一只孔武有力、气宇轩昂的大公鸡,是斗鸡场上的好手;二是他的酒库据说拥有世界上最优良的美酒;三是他的女儿艾恩米莉,是全镇的第一名绝色佳人。
镇里有个叫阿普鲁恩的年轻人,是一名船员,每晚来酒店闲坐一会儿。日久天长,他和艾恩米莉坠入爱河。这小伙子性情又好,工作又踏实,老头子打心眼里喜欢他。但老是捉弄他说:“小伙子,你想吃天鹅肉?给你个条件吧,赶快努力当个船长!”小伙子很有恒心。几年后,果真当上了船长和艾恩米莉举行了婚礼。老头子比谁都快乐。他从酒窖里把最好的陈年佳酿全部拿出来,调成绝代美酒,在杯边饰以雄鸡尾,美艳至极。然后为他绝色的女儿和优秀的女婿干杯,“鸡尾万岁!”从此鸡尾酒大行其道。
还有一种说法是,很久以前,英国船只开进了墨西哥的尤卡里半岛的坎佩切港,经过长期海上颠簸的水手们找到了一间酒吧,喝酒、休息以解除疲劳。酒吧台中,一位少年酒保正用一根漂亮的鸡尾形无皮树枝调搅着一种混合饮料。水手们好奇地问酒保混合饮料的名字,酒保误以为对方是在问他树枝的名称,于是答道:“考拉德·嘎窖。”这在西班牙语中是公鸡尾的意思。这样一来,“公鸡尾”成了混合饮料的总称。
抓周
孩子刚满一周岁那天,做父母的就要在他(她)面前放上一些有代表性的东西,诸如笔墨纸砚、珍宝玩具、服饰胭脂、瓜果点心等,看孩子抓取何种物件,预测其一生的性情和志趣。这种由父母导演的小孩子周岁仪式,名叫“抓周”,又称“啐盘”、“试儿”,可算我国古老的风俗了。
贴“囍”
明朝浙江杭州有个方举人,上京赶考进士,船过苏州,只见一处岸上灯火辉煌,笙歌满耳。待船靠岸一看,原来是一户富商悬联招婿。联曰:“走马红灯,灯红马走,红灯灭熄,走马停步。”虽然人山人海,却没有人出来应对。方举人也被难住了。为了不误考期,方举人只得将对联牢记心中。到京城开科考试那天,主考大人以飘扬的“飞虎黄旗”为题出了一联“飞虎黄旗,旗黄虎飞,黄旗翻卷,飞虎藏身”。此时,方举人不觉心里一亮,便以苏州富商悬联招婿的上联作对,且第一个面呈主考大人。
主考大人阅后,大加赞赏,便将其录取为进士。方举人归途中喜气洋洋,踌躇满志。途经苏州时,仍见悬联招婿的上联无人对出下联。此时,方举人便把主考大人出的上联作下联以对。富商一见十分满意,便设宴招为乘龙快婿。一副巧合的对联竟使方举人双喜临门,方举人大喜过望,便在洞房花烛夜的那间新房雪白的墙上,并排而工整地书写了两个大红“喜”字。
新娘蒙红盖头的由来
过去举行婚礼时,人们往往看到新娘头上顶着一面别致的大红缎料,名之曰盖头。
盖头大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朝。当时是劳动妇女在劳动中避风御寒使用的。以后各族人民纷纷仿效,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而盖头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时为民间遮风沙和御寒的实用物,仅仅只盖住头顶。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据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流行不废,并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
放爆竹
放爆竹是我国人民春节时借以助兴的习俗。这一习俗源于汉魏时期,南北朝风俗书《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据说古时,住在山区的人,常得寒热病。当时被认为是恶鬼作怪,于是为了一年平安无事,便在农历元旦时就用火燃烧竹子,发出巨大响声,把山鬼驱走,因最初的爆仗是烧竹子,故称“爆竹”。
唐朝称“爆竿”,后亦称“爆仗”。火药发明后,爆竹采用硫磺做火药,外面裹有厚纸,并插上引线,用火燃放引线后,体积骤然扩大,结果把外面厚纸炸开,因而发出巨响。约在此时,放爆竹在消灾去邪的同时,亦有了庆祝之意。
(本章完)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