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民俗礼仪(2)
正三品:贵嫔
从三品:婕妤
正四品:容华
从四品:婉仪,芳仪,芬仪,德仪,顺仪
正五品:嫔
从五品:小仪,小媛,良媛,良娣
正六品:贵人
从六品:才人,美人
正七品:常在,娘子
从七品:选侍
正八品:采女
从八品:更衣
“三教九流”指什么
“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指儒家者流、道家者流、阴阳家者流、法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流、纵横家者流、杂家者流、农家者流。流者,流派也。九流就是九流派学说。
“三教”和“九流”的名称,在汉朝时并不含有贬义。自唐人撰《春秋谷梁序》中,把“九流”“异端”并列后,加之佛教、道教迷信日盛,后人应用“三教九流”来泛指社会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各行各业程式人物,从此含有贬义了。
“十恶不赦”是指哪十恶
我们经常用“十恶不赦”来表示罪恶重大、不可宽恕的意思,这个词是从我国古代封建法律上得来的。
南北朝时,北齐的法律列出十条大罪。隋、唐时,对十条大罪的内容略有增删,并正式定名为“十恶”,写在法典的前面,以示重要。这个规定一直沿用到清代。
“十恶”是指:
1.谋反:企图推翻皇帝的统治。
2.谋大逆:毁坏皇室的宗庙、陵墓和宫殿。
3.谋叛:背叛朝廷。
4.恶逆: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伯叔等尊亲属。
5.不道:杀无辜一家三人或一家非死罪三人等。
6.大不敬:冒犯帝室尊严。
7.不孝:对祖父母或父母不扶养、咒骂、控告,或在祖父母、父母的丧期内结婚、作乐等。
8.不睦:谋杀及卖缌麻以上亲和殴打、控告丈夫等。
9.不义:官吏间互相杀害;士卒杀官长;杀死老师;闻丈夫死匿不举哀、作乐、改嫁等。
10.内乱:亲属之间通奸或强奸等。
这十条大罪,直接触犯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和封建伦常观念,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最严重的犯罪。凡有犯者,均处以严厉的刑罚,并规定在一般情况下不准赦免。这就是“十恶不赦”一词的由来。
红色表示吉祥的缘由
每逢新春佳节或办喜事儿,人们总要张灯结彩,贴上大红对联,点上大红蜡烛,来个“满堂红”,以表示喜庆、吉祥。这种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远古,我们的祖先曾用过黄色代表吉庆,也曾用过黑色和白色代表吉庆。到了汉朝,汉高祖称自己是“赤帝之子”。“赤”就是红色。从那时起,红色就成了人民崇尚的颜色。汉朝以后,我国各地崇尚红色的风俗习惯已基本趋向一致,并一直沿袭下来了。于是,红色就成了我国人民表示喜庆、吉祥的颜色。
伯仲叔季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十二生肖
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祸福,往往牵扯起来,特别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
月亮的别称
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生辰八字
古人认为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九拜
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岁寒三友”指的是什么
松、竹、梅。
座次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斋戒
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讳称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古代对“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古代对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古代女子的年龄称谓
金钗之年——12岁女子。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之年——15岁女子。
碧玉年华——16岁女子。
桃李年华——20岁女子。
花信年华——24岁女子。
标梅之年——出嫁女子。
古代男子的年龄称谓
韶年——7岁男孩。
黄口——10岁以下的儿童。
舞勺之年——13~15岁的少年。
舞象之年——15~20岁的少年。
古代对“朋友”的称谓
1.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2.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3.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4.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5.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6.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7.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8.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9.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10.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11.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12.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陛下、殿下、阁下的区别
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是臣僚谒见帝王时所处的地点和位置。后来,可能是臣僚们为表示对帝王的恭敬而用的一种称谓。因为臣僚们见帝王常用陛下一词,慢慢就转变成了对帝王的尊称。
“殿下”一般是对太子、亲王、皇太后、皇后的尊称。他们生活起居在宫殿之中,故有此称谓。
“阁下”一词盛行于唐代,当时是对高级官员的尊称。因为古代高级官员的官署往往称阁,如龙图阁、天禄阁、东阁、文渊阁,等等,故以阁下相称。
“五花八门”作何解
金菊花——比喻卖茶的女人。
木棉花——比喻上街为人治病的郎中。
水仙花——比喻酒楼上的歌女。
火棘花——比喻玩杂耍的人。
土中花——比喻挑夫。
一门巾——算命占卦之人。
二门皮——卖草药的人。
三门彩——变戏法的人。
四门挂——江湖卖艺的人。
五门平——说书评弹者。
六门团——街头卖唱的人。
七门调——搭棚扎纸的人。
八门聊——高台唱戏的人。
传统饮食
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麏、狼、兔;还有一种指麏、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八珍——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包饺子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
灯笼
灯笼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风筝
风筝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被称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相传春秋时期,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曾制木鸢飞上天空。后来,以纸代木,称为“纸鸢”;汉代起,人们开始将其用于测量和传递消息;唐代时,风筝传入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到五代时期,又在纸鸢上系以竹哨,风入竹哨,声如筝鸣,因此又称“风筝”。至宋代,放风筝逐渐成为一种民间娱乐游戏;元代时,风筝传入欧洲诸国。
金龟婿的来历
“金龟婿”的来历与唐代官员的佩饰有关。据《新唐书·车服志》载,唐初,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鱼符、鱼袋,以“明贵贱,应召命”。鱼符以不同的材质制成,“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其位、姓名。”装鱼符的鱼袋也是“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
武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内外官所佩鱼符为龟符,鱼袋为龟袋。并规定三品以上龟袋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可见,金龟既可指用金制成的龟符,还可指以金作饰的龟袋。但无论所指为何,均是亲王或三品以上官员。后世遂以金龟婿代指身份高贵的女婿。
(本章完)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