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言之有计,让他轻松陷入你的语言圈套(2)
从正面说:“林先生,如果您买这个保险,每月存入3000元,那么20年之后,光是您自己的本金就有72万元。不仅如此,这期间还有利息和公司的分红,20年后,您就可以不用为您的退休生活而有任何苦恼了,因为已经有一大笔钱在您的账上,您只管享受就好了。”从反面说:“林先生,您现在的生活确实不错,可是20年后您退休了呢?根据调查显示,我们身边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在退休之后,指望着儿女的扶持才能很稳定地生活。可是,现在年轻人压力这么大,而且现在的年轻人与我们的生活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非常不善于储蓄,每个月的储蓄率连我们的一半都不及,而到您年老时,他们可能连自己都无法照顾好,还能照顾到您吗?就算您不为自己想,也要提前为儿女们存下一笔钱防患于未然啊。”
很多人都是在听完反面叙述之后才下定决心每月拿出3000元去买这份防患于未然的保险的,而这也与研究结果相一致。研究结果表明,人在听完积极的、肯定的消息后,其情绪也会被这种积极影响,从而感到放松甚至愉悦,而在这种状态下,人都是有惰性的,不愿意去改变已经感到非常满足的现状。而人们在听完这种积极的消息后,如果只是微笑着点点头却没有付诸任何的实践,没有采取任何的行动,那么这个说服就是不成功的。相反,一个人在听完负面的、消极的消息后,其情绪就会被负面消息所感染,出现不同程度的惶恐不安、担惊受怕,这时就需要采取一些行动去改变这个不安的局面,而当我们给出策略和改变的希望时,他就会按照我们的想法进行活动。
塞尼加说:“只损失金钱的人,这种损失是很小的;损失了健康的人,这种损失是很大的;而损失了勇气的人,他就失去了一切。我们的恐惧总是比我们的危险更多。”就是利用这种心理,所以以损失作为诱因的说服法总是能够立即奏效。人们害怕损失,当利益和损失一同放在他面前时,损失就会让他产生更为强烈的情绪波动,而且这种波动会促使他采取行动,避免损失。
加州大学的一些教授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让学生分为两组,分别扮作电力公司的员工去告诉同一个小区里的两组人,要节约能源。第一组学生是这样对小区里的一组人说的:“如果你们能够节约能源,那么你们每天都会多出50美分的收益。”第二组学生是这样对小区里的一组人说的:“如果你们不节约能源,你们每天都将会损失50美分。”而一段时间过后,小区里的第二组人在节约能源方面比第一组人整整高出了3倍。同样都是50美分的收益,但告诉人们损失却比告诉人们收益要高出3倍的说服力。如果你掌握了这点,那么在以后的项目合作中,就不用再为对方推辞而苦恼了,你只需在告诉对方好处的时候,暗示一下如果不这样做,他会有多少损失就可以了。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当一个人面对危险背过身去打算逃避时,危险就加剧了。”很多人都知道这种“正话反说”的威胁很有效。一个说服老手,会在说服之前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揣摩到对方的心理意图,而一旦掌握了对方的心理,施以巧计,正面反面一同刺激,成功说服对方就是早晚的事了。
大家都知道“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唐雎为什么能在强盛的秦国、强大的秦王面前不辱使命成功地说服秦王取消收复小小安陵的意图?就是因为唐雎踩到了秦王的命门:秦王看重自己的性命超过他看重任何人、任何事。而唐雎则以自己的性命相要挟:“专诸在刺杀吴王僚之前,有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作为先兆;聂政在刺杀韩傀之前,有白虹冲向太阳作为先兆;要离在刺杀庆忌之前,有苍鹰扑击殿上作为先兆。今天,我就是那第四个人。我们布衣之士发起怒来虽然血只能流五步之远,但是天下的人都要为这五步之远的血而穿上白色的丧服。”说完就要飞扑而上刺杀秦王。秦王在这种要挟面前做出了妥协,放弃了安陵。
唐雎是用了威胁的手段胁迫对方进行退让的,很明显,唐雎看重安陵胜过自己的生命,而秦始皇看重自己的性命胜于小小的安陵。每个人都有每个人最在乎最看重最不能妥协的命门,只要在这一点上加以利用,就能够顺利地完成说服他人的任务。
总结来说,“正话反说”的负面渲染只是一种说服的手段,主要起传递的作用,意在告诉对方不这样做的话将会面临的损失,从而利用对方的不安心理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但在说服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负面渲染的度,这种“度”稍有不慎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在“威胁”中要注意这三点:注意态度,虽是“威胁”,但要用友善的态度去沟通;讲明道理,不能为了威胁而威胁,要讲明其中的利弊,虽然可以适当地夸张,但还是要让对方自己做决定;注意程度的把握,如果太过火,不小心激起对方的逆反心理,就会形成反效果。所以在运用这个技巧之前,一定要对对方做出全面的了解与判断,计算好这样做的风险,做好失败的准备。
3.隐藏动机,和对方站在同一立场
当对方与自己明显是两个阵营时,一般的说服技巧已经很难再派上用场,因为针锋相对的理念已经很难扭转,也很难让对方信服。此时,不妨将自己的立场与动机隐藏起来,利用巧妙的语言和复杂的心理战术,将自己的理念变成对方的理念,将自己的想法变成对方的想法,此时再让对方反对“你”的理念与想法自然是不可能了。
“你这样说让我想到……”“和你一样,我也这是这样想……”“根据你所说的……”,如果在对话中适当加入这样的语言,将他变为自己阵营中的一员,这样对方自然会很快接受“自己”的观念。当你想说服对方时,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技巧。
在说服他人时,如果直截了当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让对立方试着去接受往往十分困难,但在交流过程中,不时地恭维一下对方,即使主导权在自己手上,对方也不会有太强的排斥感。
1787年的美国费城,被一场争吵激烈的会议所感染,整个城市显得压抑而沉闷。这场会议就是宪法制定会议。会议上,赞成派和反对派针对《宪法草案》争论不休,当争论上升至白热化阶段,双方似乎已经顾忌不到许多,竟然有开始进行人身攻击的势头。面对反对派的侮辱,富兰克林不急不缓地站起来,平和地说道:“对于《宪法》的某些内容,我也并不是完全赞同。”这一席话,使争吵中的众位议员都安静了下来,怔怔地看着他。赞成派的人也狐疑地看着他,等着听他接下来的话。富兰克林继续说道:“也许各位对于宪法中的细节还有一些异议,我也一样,对于我所赞成的《宪法草案》我也并没有多大信心,此刻的我,和你们一样,对宪法持怀疑态度,我就是在这样的态度下签署这个法案的。”接着,富兰克林集中强调了为什么自己持怀疑态度,但还是要义无反顾地签署这项法案的原因,最后,法案成功制定。
在这次说服中,富兰克林就是先隐藏了自己的动机,和对方站在同一个立场上,使对方放松了对自己的警惕,从而说服了他们,成功地推动了法案的制定。
(本章完)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