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办公室的相处之道——职场心理学(2)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著名管理学家克劳士比“零缺陷”理论的精髓之一。第一次就做对是最合适的经营之道!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概念是提升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灵丹妙药,同时也是每个人应当信守的职业理念。
当我们被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时,许多人会反驳:“我很忙。”因为很忙,就可以马马虎虎地做事吗?其实,返工的浪费最冤枉。第一次没做好,再重新做时既不快,花费的精力也不少。
有位广告经理由于完成任务的时间比较紧,在审核广告公司回传的样稿时不仔细,在发布的广告中弄错了一个电话号码——服务部的电话号码被他们打错了一个数字。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错误,给公司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和损失。后来因为一连串偶然的因素使他发现了这个错误,他不得不耽误其他的工作并靠加班来弥补。同时,上司和其他部门的数位同仁陪他一起忙了好几天。幸好错误发现得早,否则造成的损失必将进一步扩大。
由此可见,第一次没把事情做对,忙着改错,改错中又很容易忙出新的错误,恶性循环的死结越缠越紧。这些错误往往不仅让自己忙,还会放大到让很多人跟着你忙,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物资损失。
由此可见,企业中每个人的目标都应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完全做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克劳士比先生也给了我们正确的答案。这就是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对”,如何做才能达到“对”这个标准。
克劳士比很赞赏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工程施工中,师傅们正在紧张地工作着。这时一位师傅手头需要一把扳手。
他叫身边的小徒弟:“去,拿一把扳手。”小徒弟飞奔而去。他等啊等,过了许久,小徒弟才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拿回一把巨大的扳手说:“扳手拿来了,真是不好找!”
可师傅发现这并不是他需要的扳手。他生气地说:“谁让你拿这么大的扳手呀?”小徒弟没有说话,但是显得很委屈。这时师傅才发现,自己叫徒弟拿扳手的时候,并没有告诉徒弟自己需要多大的扳手,也没有告诉徒弟到哪里去找这样的扳手。自己以为徒弟应该知道这些,可实际上徒弟并不知道。师傅明白了:发生问题的根源在自己,因为他并没有明确告诉徒弟做这项事情的具体要求和途径。
第二次,师傅明确地告诉徒弟,到某间库房的某个位置,拿一个多大尺码的扳手。这回,没过多久,小徒弟就拿着他想要的扳手回来了。
克劳士比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在于告诉人们,要想把事情做对,就要让别人知道什么是对的,如何去做才是对的。在给出做某事的标准之前,我们没有理由让别人按照自己头脑中所谓的“对”的标准去做。
给自己找个对手,让自己成为“无敌手”
实用精要
有时候,职场上一个优秀的对手是自己最大的财富。
我们每个人都听说过或玩过一种叫“陀螺”的玩具,它是一种只有在外力抽打的情况下,才会旋转的玩具,而且外力越强大,它旋转得越快。身在职场,我们要学习陀螺的精神,在压力面前让自己永葆旺盛的斗志和持久的耐力。
人在职场,不可能没有竞争压力,许多人视竞争对手为心腹大患,视异己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欲除之而后快。其实,能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反而是一种福分、一种造化,因为一个强劲的对手会让你时刻都有危机感,会激发你更加旺盛的精神和斗志。
传闻,有一位享有盛名的长跑教练,由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培养出好几名长跑冠军,所以很多人都向他探询训练秘密。谁也没有想到,他成功的秘密仅在于一个神奇的陪练,这个陪练不是一个人,而是几只凶猛的狼。
因为这位教练给队员训练的是长跑,所以他一直要求队员从家里出发时一定不要借助任何交通工具,必须自己一路跑来,作为每天训练的第一课。有一个队员每天都是最后一个到,而他的家并不是最远的,教练甚至想告诉他改行去干别的,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了。
但是突然有一天,这个队员竟然比其他人早到了20分钟,教练惊奇地发现,这个队员这天的速度几乎可以打破世界纪录。
原来,在离家不久经过一段5公里的野地,他遇到了一只野狼。那野狼在后面拼命地追他,他在前面拼命地跑,最后,那只野狼竟被他给甩下了。
教练明白了,这个队员超常发挥是因为一只野狼,他有了一个可怕的敌人,这个敌人使他把自己所有的潜能都激发了出来。
从此,这个教练聘请了一个驯兽师,并找来几只狼,每当训练的时候,便把狼放开,没过多长时间,队员的成绩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敌人的力量会让一个人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创造出惊人的成绩,尤其是当敌人强大到足以威胁你的生命时。敌人就在你的身后,只要你一刻不努力,生命就会有万分的惊险和危难。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懒惰的,都会尽可能地逃避工作。他们大部分没有雄心壮志和负责的精神,宁可期望别人来领导和指挥。一部分人就算有着宏大的目标,也缺乏执行的勇气。
他们对组织的要求与目标漠不关心,只关心个人;他们缺乏理性,不能自律,容易受他人影响;他们工作的目的在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只有少数人勤奋,有抱负,富有献身精神,他们能自我激励、自我约束。
人们之所以天生懒惰或者变得越来越懒惰,一方面是所处环境给他们带来安逸的感觉;另一方面,人的懒惰也有着一种自我强化机制。由于人大多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贪图享受在所难免。
此时,如果引入外来竞争者,打破安逸的生活,人们立刻就会警觉起来,懒惰的天性也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受到节制。
所以,善待你所面对的压力吧!千万别把它当成你前进的“绊脚石”,而应该把它当做你的一剂强心针,一台推进器,一个加力档,一条警策鞭。欢迎生活、工作中的一切压力吧!因为它们的存在,才让你成为一只旋转越来越快的陀螺。
巧提建议,让领导发现你的价值
实用精要
巧妙地向领导提出建议,把自己的“意见”转化为“建议”,更能获得老板的尊重和重视。
上司犯的错影响力肯定要比一般员工大,为了公司和部门的利益,下属应该指出上司的错误之处。但给上司提意见一定要讲究技巧。
生活中,很多人都因为害怕得罪领导不敢给领导提意见。其实,给领导提出必要的意见,也是让领导重视你的一种方法。当然在提意见时,你一定要注意提意见的方式,并且保证自己提的意见要有一定的质量,只有这样,你才能让领导看到你的主见,让领导觉察到你也在为公司思考。
对上司发出的正确而合理的指令,当然要认真及时地执行,但上司也是人,有时可能会发出不恰当的甚至完全错误的指令。作为下属,我们该怎么做呢?
很多人或许会说:“当然是按照上司的指令去做了,决策是领导做的,我的任务就是坚决执行。”还有一些人或许会说:“给领导提意见,我可不敢,得罪了上司怎么办?”
显然,第一种人误解了“执行”的含义。执行的目的在于达到效果,如果南辕北辙了,执行就没有意义了;第二种人,害怕得罪领导,首先这是人之常情,可是公司的一分子,我们就应该为公司的命运负责,不能因为个人得失,明知道领导的决策错了,却还要去执行。
面对不恰当的指令到底该怎么做?我们可灵活地采取以下对策:
暗示法
接到不恰当的指令时,你觉得不能执行或无法执行,可先给上司以某种暗示,让其悟到自己的指令不甚恰当。有些指令不恰当,不是因为上司素质差、水平低,而是没考虑周全,或是只看到了事物的表象,没看到事物的本质。你稍加暗示,他可能就会马上意识到。
提醒法
有些不恰当的指令,可能是上司不熟悉、不了解某一方面的情况,有的可能是上司一时遗忘了。你明白地提醒他,上司认识到了,一般都会收回或修正指令。当然,提醒不是埋怨,也不是直通通、硬邦邦地批评。提醒要讲究策略,语气上尽可能委婉些。
推辞法
对上司不恰当的指令,有的可以考虑推辞。推辞要有理由,有的可从职责范围提出,譬如说:“总觉得这件事不是我的职责,要不,同事关系就不大好处理了。”有的可从个人的特殊情况提出。但不管从哪一方面,理由一定要真实和充分。你推辞了,有的上司还可能会这样问:“那你觉得这件事应该由谁来做?”你不能随便点名,也不要随口说“除了我,其他谁都可以”之类的话,比较巧妙的回答是:“这事谁来做,我了解得不全面,还是您来定夺好。”推辞不是耍滑头,而是委婉地拒绝。
拖延法
有些不恰当的指令,是上司心血来潮时突然想出来的,倘你唯命是从,马上付诸行动,那就铸成了事实上的过错。对这种上司心血来潮而向你发出的指令,如果你在暗示或提醒之后都没有效果,推辞也没多少理由时,那么,最好的对策就是拖延。虽然默认或口头上答应,实际上迟迟不动。若闲着不动,上司会产生疑心的,因此,你必须以忙别的事作为拖延的理由应付上司的追问。拖延法是消极的,但对有些非原则性问题的不恰当指令,只能如此。
该不该批评上司?当然!聪明的员工应该懂得,如何在自保的前提下巧妙地把意见表达出来。你应该这样想,上司也许恰恰非常渴望下属的反馈信息。
把他当成辩论对手
要让胸怀韬略的上司接受你的观点是件困难的事情。因此,要把他当成一等的辩论对手迎战。事前的准备工作马虎不得,不仅要搜集详尽的事实,而且要预想上司可能会提出哪些观点来反驳。这样,你才不会被他的几句话抵挡回来。
不要人身攻击
很可能你的上司人品恶劣:心胸狭隘、刚愎自用,但是供你拿上台面与之交涉的只有他的工作失误。否则,你的批评就变成了公私不分的人身攻击。
最后的决定权仍在上司手里
明白地向上司表示,你不是想强迫他改变己见,只不过需要一个向他表明观点的机会,最终裁决权仍然在他手里。无论他怎样决定,作为下属,你都将给予全力配合。
第2章 充分发挥人际吸引力的办公室心理学
别做办公室里的“孤独者”
实用精要
公司是一台大机器,员工就好比零件,只有各个零件凝聚成一股力量,这台机器才可能正常启动。
梁昱进入H公司工作,由于他在学校时就是班上的优等生,所以在进入公司后,常常恃才傲物,个性强硬,从不认输服软。当时和他一起进入公司工作的还有安东。安东和梁昱一样也非常优秀,然而到了公司上班之后,他看到身边的人都很踏实地工作,而上司又是个好嫉妒的人,于是他就收敛锋芒,勤奋工作,连喜欢抽烟的毛病也因办公室无人抽烟而戒掉了。他还主动热情地和同事打交道,于是很快就赢得了同事和上司的喜欢。
在年终评选优秀员工的奖励大会上,由于安东的优秀工作业绩和同事的支持,他受到了表彰,而梁昱也非常努力地工作,甚至工作成绩比安东还好,可是由于同事背地里常说他的坏话,上司不喜欢他,在评选大会上一票也没得到,有好成绩也没受到表彰。梁昱认为自己不受重视,感觉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辞职而去。
其实生活中不难发现,有的员工因为不能很好地与同事相处而无法在公司立足。所以作为一名在职人员,尤其要加强个体和整体的协调统一。因为员工作为个体,一方面有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就是如何很好地融入集体。所以,无论自己处于什么职位,首先需要与同事多沟通,因为你个人的视野和经验毕竟有限,要避免给人留下“独断专行”的印象。况且,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这种沟通协调也是必须的,千万不能做公司里的孤独者。
就算一间办公室里只有你和部门经理两个人,而你就坐在经理的身边。这个办公室对你来说,也不只是那小小的一间,而是除了这“一亩三分地”以外的很多地方。一个年轻人,整天在领导身边固然可以更好地锻炼自己、表现自己,但是如果不和其他员工接触,工作一定很难做好。所以,你要经常到其他办公室走走,和同事们聊聊天,这是与人交往的需要,你要避免总被同事们说成是“领导身边的人”。
和同事做朋友,其实大家都在一条船上,把自己融进去,而不是跳出来,这是新世纪“团队协作”的要义。它对封闭自我的人提出了新的挑战——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跳出自我的小圈子,融入到集体中去,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要求。让自己成为团队中的一员,大家共同拼搏,才能谈得上胜利。同事友情如此有价值,如果你还在做流浪的孤儿,是不是太愚蠢了?
为避免成为公司里的孤独者,以下几点供你参考:
主动与同事交流沟通
人在职场,难免会遇到同事的误解。有的是他人造成的,有的则是自己不经意间造成的,对此决不能采取消极的态度听之任之,更不要以对抗的方式去面对,而是要通过沟通来解决。通过沟通,不仅有助于消除同事对你的误会,更会加深同事对你的认识。当然,与同事在人际关系上的沟通,并不意味着只有当同事出现误解时才去进行,必须贯穿于工作的始终。职场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突破沟通障碍,致力于建立正常的人际沟通,人际沟通解决好了,成功的机会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多起来。
(本章完)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