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懂点诱惑的“麻醉控”——驾驭心理学

2024-03-20 作者: 郑秀
第46章 懂点诱惑的“麻醉控”——驾驭心理学

第46章 懂点诱惑的“麻醉控”——驾驭心理学(2)

法院开庭后。由于出纳员是口头勒索的,没有留下任何凭据,因而指责原告无中生有,形势对林肯极为不利,但他十分沉着、坚定,他眼含着泪花,回顾了英国人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爱国志士如何奋起反抗,如何忍饥挨饿地在冰雪中战斗,为了美国的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

最后,他说:“现在,一切都成为过去。1776年的英雄,早已长眠地下,可是他那衰老而又可怜的夫人,就在我们面前,要求申诉。这位老妇人从前也是位美丽的少女,曾与丈夫有过幸福的生活。不过,现在她已失去一切,变得贫困无依靠。然而,某些人还要勒索她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抚恤金,有良心吗?她无依无靠,不得不向我们请求保护,试问,我们能熟视无睹吗?”

法庭里充满哭泣声,法官的眼圈也红了,被告的良心也被唤醒。法庭最后通过了保护烈士遗孀不受勒索的判决。

没有证据的官司很难打赢,但林肯成功了。这应归功于他的情绪感染,激起了听众及被告的同情心,达到了理智与情绪的有机统一,起到了征服人心的作用。

亲切称呼,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

实用精要

许多情况下,求人时双方会有一种距离感,这会让谈话难以融洽地进行。这时你可以通过一些技巧,让彼此之间的距离缩短。

关系愈亲密愈容易敞开心房。因此你有求于人时,一定要记得不失时机地与对方套近乎,而称呼就是套近乎的最好突破口。

前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某次赴美与里根总统会谈时,互以昵称代替客套的称谓,两人在亲密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会谈,此事一时成为外交界流传的佳话。能够以昵称互称,必须有相当亲密的关系,否则很难说出口。没有人会对初次见面的人以昵称来称呼,一般会附上先生、教授、老师等,待相处久了之后才会以对方的名字相称。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也是如此,当两人心理上的距离愈来愈近时,他们的称呼也从头衔到姓、到名。接下来,想让对方替自己办事也会变得轻松自如。

一位教师讲述他自己经历的事:“有一位我从前教过的学生来请我帮他做媒,当时我便问他何以两人的关系如此快速地进展。他回答说:‘某次我与她见面时,她突然直接喊我的名字,使我顿时感到与她的关系是如此亲近。’而在此之前他们两个只以姓氏互称而已,可见称呼对两人心理上的距离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求人办事时,一定要不失时机地与对方套近乎。如果一时难以接近,不妨利用使用亲切称呼的方式拉近你们的距离。需要注意的是,口吻必须自然,不可让对方感觉你在装腔作势。两人的距离若因此而接近,那么所求之事也就不难办了。

妙用“地形”,让对方从心里喜欢你

实用精要

古往今来,军事上一直都非常讲究地形因素对作战成败的影响。其实,在交际心理学上,“地形”同样十分重要,如果能占据优势“地形”,你就会很容易博得对方喜欢,赢得好感。

美国心理学家穆勒尔和他的助手通过试验证明,许多人在自己的会客厅里谈话,比在别人的客厅里更能说服对方。由此表明,人们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与人交往容易无拘无束,可以灵活主动地展现或推销自己,有利于社交的成功。

试想,在别人熟悉而自己不熟悉的地方交往,我们很容易产生莫名其妙的不安和恐惧,难以洒脱自如,自然处于劣势。

既然在与人相处时,双方的位置很重要,我们就应该学会在交际中多营造对自己有利的地形条件。具体来讲,可以参考以下一些要点。

第一,相距50厘米能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要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与谈话者就应保持理想的距离。谈话的距离较近,能制造一种融洽的气氛,消除紧张情绪。最合适的距离就是一方伸出手可以够到另一手,即50厘米左右。

第二,对初次见面的对方,采取立于旁边的位置,能迅速建立亲近感。

初次见面,和人面对面地谈话,是一件不好受的事。因为两人之间的视线极易相遇,导致两人之间的紧张感增加,而坐在旁边的位置,则不必一直注意对方的视线,因而容易轻松下来。

第三,坐椅子时,浅坐的姿势会令人产生好感。

交谈时,如果对方深深地坐在沙发或椅子上,说明他根本没有专心听讲,缺乏诚意。相反,如果浅坐在椅子前端的三分之一处,就会使人产生好感。

第四,黑暗有助于人们交往。

在光线暗的地方,人们比较容易亲近。心理学的实验也表明,黑暗是人们亲密起来的保护伞。

当你想与他人建立一种亲密关系的时候,就应尽量请他们到酒吧、俱乐部、咖啡室等地方去。

当然,最佳地利是有条件的、辩证的、可以变化的,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交往,在一般情况下是有利的。但若对方是老人、长者、女士等,让他们也屈身就己,恐怕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相反,倘若听凭他们选择,自己前往他们的地盘,则更能体现对他们的照顾、体谅和尊重,这样做本身就极有利于社交的成功。

总之,地点是与交往的目的密切相联的,二者相符方能收到最佳效果。高级宾馆、豪华客厅是招待高级宾客的好去处,而花前月下、幽静隐蔽之地是谈情说爱的理想场所,办公事在单位为宜,办私事则到家里办。因事而定,随事而变,才是明智的选择。

此外,仍需要说明的是,在自己的领地内,固然容易充分发挥自己的交往潜能,可时常也会因少了约束,而使自己的缺点外露。在别人的地盘内进行,虽然受到的约束较多,然而却可用心专一,利于深层次、多方位地观察和了解对方。所以,真正的社交高手,绝不局限于自己的领地,而是既可以“请进来”,也可以“走出去”,是不会作茧自缚的。

第3章 让他人主动帮忙的引导心理学

善用“增减法”,影响人们的心理

实用精要

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显得不断增加,最不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显得不断减少的人,心理学家们将人际交往中的这种现象称为“增减效应”。

国外有一位老人,退休后想图个清静,就在湖区买了一所房子。住下的前几周倒还太平。可是不久,有几个年轻人开始在附近追逐打闹、踢垃圾桶且大喊大叫。老人受不了这些噪声,却又不能制止,因为他知道,如果制止的话,反而会引起那些年轻人的逆反心理,情况可能更糟了。

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就出去对年轻人说:“你们玩得真开心。我可喜欢热闹了,看着你们玩我也觉得变年轻了呢!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这里玩耍,我给你们每人一元钱。”年轻人当然高兴,既玩了还能赚钱,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他们更加卖力地闹起来。

过了两天,老人愁眉苦脸地说:“我到现在还没收到养老金,所以,从明天起,每天只能给你们五角钱了。”年轻人虽然显得不太开心,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钱。每天下午继续来这里打闹,只是远没以前那么起劲儿了。

又过了几天,老人“非常愧疚”地对他们说:“真对不起,通货膨胀使我不得不重新计划我的开支,所以我每天只能给你们一毛钱了。”“一毛钱?”一个年轻人愤愤不平地说道,“我们才不会为区区一毛钱在这里浪费时间呢,不干了。”

从此,老人又重新过起了安静悠然的日子。

这个故事中,智慧的老人正是运用“增减效应”为自己赢得了一份难得的清净。

“增减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的。例如,到市场上买一斤白糖,售货员如果先在秤盘上放超出一斤的分量,再一点一点地从秤盘上减掉,顾客的心里就会感到不舒服。要是先在秤盘上放上少于一斤的分量,然后再一点一点地添上去,顾客就会感觉得到了便宜,觉得老板很大方,很可能以后还到这家来买东西。其实,用两种方法称得的白糖分量完全一样,只是增减的顺序不同,却给了我们完全不同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人们的挫折感是“增减效应”之所以存在的心理根源。人们的心里总有这么一种倾向:习惯得到,而不习惯失去。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一般来说,人们会比较平静地接受一次小的挫折,然而,如果所获得的赞赏越来越少,甚至不被褒奖反被贬低,挫折感逐渐增加、增大,人们就难以接受了。

所以,我们应该恰当地运用“增减效应”,例如,可以先说对方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也就是“欲扬先抑”,当对方感觉到你对他的评价是越来越好的,他就会感觉你对他的喜欢程度是不断增加的,便会很高兴,也乐于接受批评。

激发对方高尚动机,顺势制宜影响他

实用精要

作为有智慧的生物,我们每个人都在内心里将自己理想化,都喜欢为自己行为的动机赋予一种良好的解释。这就是为何大家都希望听到夸奖,而不是贬低。也正因如此,我们可以通过诉诸一种高尚的动机赋予对方,顺势制宜,实现改变他人、影响他人的目的。

卡耐基曾指出,每个人的行事都有两个好理由:一是看起来很好;二是的确很好。这个观点既有道理,也非常实际。

曾有一位妇女,抱着小孩上火车。由于人多,他们上车后位子上已经坐满了人。但是,这位妇女旁边,有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正躺着睡觉,一个人占了两个人的位子。孩子哭闹着要座位,并用手指着要那个男青年,想让其把座位让给自己。谁料,男青年却假装没听见,依旧躺在那里睡觉。这时,小孩的妈妈用故作安慰的口吻对孩子说:“这位叔叔太累了,等他睡一会儿,就会让给你的!”听了妈妈的话,小孩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几分钟后,那个男青年似乎刚刚睡醒的样子,然后站起来,客气地把座位让给了母子俩。

小孩子单纯地索要,男青年并没有让座,而妈妈一句安慰,却赢得了男青年主动而客气地让座。这是为什么呢?这位妇女之所以能成功,妙就妙在她顺势制宜,对那位青年人采取了尊重礼让的方法,给他设计了一个“高尚”的角色: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只是由于过度劳累而无法施善行。趋善心理使小伙子无法拒绝扮演这个善良的角色。

不难看出,想达到改变他人的目的,你不妨找一顶高尚的帽子,然后恭敬地戴到对方头上,相信很少有人会拒绝的。

适当转移话题,调动对方谈兴

实用精要

适当转移话题,调动对方的谈兴,也是求人办事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比如,有些事通过直言争取对方的应允已告失败,或在自己未争取之前就已经明确了对方不肯允诺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采取委屈隐晦、转移话题的办法了。

某中学老师悉心钻研中国古典文学,出版了一本近20万字的有关诗歌的书籍。该校的文学社小记者得到情况后就到这位老师家采访,让老师介绍写书经验。那位老师面带难色,认为只是一个专题学习,谈不上什么经验。

小记者抬头望着墙上的隶书说:“老师,这隶书是您写的吧?”

老师:“是的!”

小记者:“那么请您谈谈隶书的特点,好吗?”

这正是老师感兴趣和愿意谈的话题。师生之间的感情逐渐变得融洽起来。

这时,小记者不失时机地说:“老师,您对隶书很有研究,我们以后还要请您多加指导。不过,我们现在十分想听听您是怎样写成《中国诗歌发展史》这一书的。”此刻,老师深感盛情难却,只好加以介绍了。

由此可见,当某个话题引不起对方的兴趣时,要有针对、有选择地挑选新的话题,以激起对方的谈兴。如同运动员谈心理与竞技的关系,同外交人员谈公共关系学,对方肯定会一拍即合,谈兴大发。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