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懂点诱惑的“麻醉控”——驾驭心理学

2024-03-20 作者: 郑秀
第45章 懂点诱惑的“麻醉控”——驾驭心理学

第45章 懂点诱惑的“麻醉控”——驾驭心理学(1)

第1章 善用策略、顺利达到目的的驾驭心理学

确定共同对手,引起同仇敌忾

实用精要

在生活中,应坦诚待人,不可钩心斗角。但是,有的时候,还是需要讲究一些策略,比如,要争取某人的支持,就可以把双方的共同点扩大,找到共同的利益,确定共同的对手,使对方与自己“同仇敌忾”,这种方法在要维护自己的合法、合理权益,而自己又势单力薄时是有效也有必要的。

春秋时,吴国和越国是敌国,经常交战。一天,十几个吴人和越人碰巧同乘了一艘渡船,但都互不答理。

不料,船到江心时,天色骤变、狂风顿起、暴雨如注,巨浪汹涌而来,渡船剧烈地颠簸着,吴国的两个孩子吓得哇哇大哭,越国的一个老太跌倒在船舱里。老艄公一面竭力掌好船舵,一面让大家速进船舱。另两名年轻的船工,马上奔向桅杆解绳索,想把篷帆解下来,可一时又解不开。而如果不赶快解开绳索把帆降下来,船就可能翻掉。

在这个千钧一发之际,乘客们都争先恐后地冲向桅杆去解绳索,此时也不分谁是吴人谁是越人了。他们那么默契,配合得就像左右手。

过了一会儿,渡船上的篷帆终于被降下来了,船颠簸得也不那么厉害了。老艄公望着风雨同舟、共渡危难的人们,叹道:“吴越两国如果能永远和睦相处,该有多好啊!”

本来素有恩怨的吴越两国人,在面临更大的敌人,即暴风雨的袭击时,结果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同心协力、合作默契。由此可见,即使是敌对的双方,当面临更大的敌人时,双方也会消除恩怨,同仇敌忾。

这种心理真的很微妙,为此,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来加以证明:

3个人为一组做简单的“撞球游戏”,谁最后被淘汰,谁就是获胜者。显然,这3个人分别构成了敌对关系。结果显示,如果在比赛中,有一个人遥遥领先,那么其他两个人就会联合起来,共同阻挠领先者得分。

了解人们普遍存在的这种心理,善加利用,就有可能解除对立者之间的警戒状态,让对方与自己达成一致,获得共赢。例如,具有同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彼此间难免存在矛盾,进而产生纠纷,甚至会演变到水火不容的地步。这时,如果让对方意识到,如果继续敌对下去,会让某公司,尤其是大公司坐享渔翁之利。这样,对方就会产生一种危机感,不敢再“自相残杀”,让共同的对手获益。而原先的那种敌对情绪也就大大减弱了,彼此间的关系也就更加和谐,从而“化敌为友”,积极解决问题,尽可能实现共赢。

在全球的软饮料市场上,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是前两强,没有哪个品牌能够挤进去。这就在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两个“夙敌”的默契配合。所以,无论两个“夙敌”如何激烈地竞争,都不靠打“价格战”来挤兑对方,只要防住第三方,它们的市场份额就可以继续维持了,利润也就得到了保证。

同仇敌忾,有助于双方“化敌为友”,达成共识。这样才能通力合作,促进彼此共同发展。

利用“期望效应”使他人按自己的意图行事

实用精要

拜托别人、对他人有所期望是出于现实的需要,毕竟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别人来拜托你的时候,你心中会有一股满足感、成就感油然而生,做起事来也干劲十足。因此,如果你想要他人听从你的指示,不妨将自己对对方的期望明确地表现给对方知道。

1960年,罗森塔尔在加州一所学校中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来论证“期望效应”。

那是一年新学期刚开始的时候,罗森塔尔请求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以往的教学考察,我认为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教师。为此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极为聪明的孩子给你们当学生。但是,为了不伤害到其他的教师和学生,请你们尽量像平常一样教这些聪明的孩子,一定不要让其他人知道你们是挑选出来的最优秀的老师,你们的学生也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高智商的孩子。”

之后的一年里,这两位教师更加努力地教学。在学年考试中,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成为全校中最优秀的,将其他班级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接着,校长公开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这两位老师和他们的学生都不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优秀者,而是随机选出的。

在这个实验中,校长撒了谎,所谓的“天才学生”和“最优秀的老师”其实都是平凡人。但是由于校长的权威性,以致所有人都相信了这个谎言。首先,两位教师相信了它,接着教师又在不知不觉之间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将期望传递给学生——我期望你们是最优秀的。这样,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的自尊、自信都被前所未有地激发起来,并且推动着他们去取得成就。

由此可见,利用“期望效应”来使他人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是一个非常明智的方法。尤其是当你处于对方上级的地位的时候,对下属满怀期望,这种“降级拜托”的行为往往能在更大程度上激发起对方的干劲儿,使“期望效应”产生更大的影响。

绝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上级对自己说“我对你的将来抱有很大的期望”或者“我对你很有信心,你一定能将这份工作干好”的时候,心中就会产生一种无法形容的兴奋感,并下定决心好好干,以免辜负了人家的期望。

值得注意的是,适度地对他人寄予期望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超过他人的能力范围,期望过度的话,就会给对方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令人惶恐不安,进而产生反抗心理。为了避免你的期望产生副作用,需要注意几点:

首先,你的期望需要综合当事人的能力加以考虑,如果是对方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就会产生副作用;不过,期望对方解决其力所能及范围之内的适当困难,能够增加对方的满足感;

其次,当对方达到了你的期望,别忘记赞赏他;

再次,如果对方没有达到你的期望,也不要指责他,应给他激励与安慰,顾全他的自尊和自信,这样更有利于你赢得人心。

给予对方适当的期望,能够满足对方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同时,还能够激发对方的责任感、自尊心、自豪感等一系列积极的心理因素,催促他听从你的指示,并且竭尽全力将事情做好。

恰当的反馈能使对方更积极地为你办事

实用精要

生活中,反馈效应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应该记住:有反馈比没有反馈好,正面反馈比负面反馈好,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的效应更大。

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有关反馈的著名的实验:

他把106名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分成四个组,让他们每天练习相同的数学题目。当然,不同的组练习后,所受到的“待遇”是完全不同的。

第一组为受批评组,每次练习后,都挑出学生们的错误,并严加批评。

第二组为受表扬组,当学生们练习完以后,针对他们不同的良好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

第三组为被忽视组,对这组的成员,既不批评也不表扬,只让其静听其他两组挨批评和受表扬。

第四组为控制组,这组和前三组是隔离的,并且也不会得到来自于外界的任何评价。

一段时间后,赫洛克对四个组的练习效果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控制组的练习效果是最差的。而在前三组中,被忽视组的练习效果明显低于其余两组。而在练习效果相对较好的受表扬组和受批评组中,受表扬组的练习效果最好,并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由此可见,不同的评价对学生们的活动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而没有评价是最坏的情况。其实,评价就是对他人活动的一种反馈,而所谓反馈指的是行为者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了解,这种了解能够强化先前行为的作用,从而使行为者更加积极地做出类似的行为,提高行为的效率,这一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反馈效应”。也就是说,给予对方合适的反馈信息,能够使他更加积极地努力。

一个人的活动没有办法得到他人的反馈,会极大地打击他的活动积极性。因此,如果你想要他人积极地为你效力,那么你就一定要给予及时、恰当的反馈,这样才能使对方保持积极性。

收放自如,把对手控制在你的手中

实用精要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在做人做事方面,只有懂得收放自如的人,才能将主动权稳固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当然,要善于把握人心,懂得收放分寸。

刘秀当上东汉开国皇帝后,有一段时间很是忧郁。群臣见皇帝不开心,一时议论纷纷,不明所以。

一日,刘秀的宠妃见他有忧,怯生生地进言说:“陛下愁眉不展,妾深为焦虑,妾能为陛下分忧吗?”

刘秀苦笑一声,怅怅道:“朕忧心国事,你何能分忧?俗话说,治天下当用治天下匠,朕是忧心朝中功臣武将虽多,但治天下匠的文士太少了,这种状况不改变,怎么行呢?”

宠妃于是建议说:“天下不乏文人大儒,陛下只要下诏查问、寻访,终会有所获的。”

刘秀深以为然,于是派人多方访求,重礼征聘。不久,卓茂、伏湛等名儒就相继入朝,刘秀这才高兴起来。

刘秀任命卓茂做太傅,封他为褒德侯,食二千户的租税,并赏赐他几杖车马、一套衣服、丝绵五百斤。后来,又让卓茂的长子卓戎做了太中大夫,次子卓崇做了中郎,给事黄门。

伏湛是著名的儒生和西汉的旧臣,刘秀任命他为尚书,让他掌管制定朝廷的制度。

卓茂和伏湛深感刘秀的大恩,他们曾对刘秀推辞说:“我们不过是一介书生,为汉室的建立未立寸功,陛下这般重用我们,只怕功臣勋将不服,于陛下不利。为了朝廷的大计,陛下还是降低我们的官位为好,我们无论身居任何职,都会为陛下誓死效命的。”

刘秀让他们放心任事,心里却也思虑如何说服功臣朝臣,他决心既定,便有意对朝中的功臣们说:“你们为国家的建立立下大功,朕无论何时都会记挂在心。不过,治理国家和打天下不同了,朕任用一些儒士参与治国,这也是形势使然啊,望你们不要误会。”

尽管如此,一些功臣还是对刘秀任用儒士不满,他们有的上书给刘秀,开宗明义便表达了自己的反对之意,奏章中说:“臣等舍生忘死追随陛下征战,虽不为求名求利,却也不忍见陛下被腐儒愚弄。儒士贪生怕死,只会动唇舌,陛下若是听信了他们的花言巧语,又有何助呢?儒士向来缺少忠心,万一他们弄权生事,就是大患。臣等一片忠心,虽读书不多,但忠心可靠,陛下不可轻易放弃啊。”

刘秀见功臣言辞激烈,于是更加重视起来,他把功臣召集到一处,耐心对他们说:“事关国家大事,朕自有明断,非他人可以改变。在此,朕是不会人言亦言的。你们劳苦功高,但也要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如一味地恃功自傲,不知满足,不仅于国不利,对你们也全无好处。何况人生在世,若能富贵无忧,当是大乐了,为什么总要贪恋权势呢?望你们三思。”

刘秀当皇帝的第二年,就开始逐渐对功臣封侯。封侯地位尊崇,但刘秀很少授予他们实权。有实权的,刘秀也渐渐压制他们的权力,进而夺去他们的权力。大将军邓禹被封为梁侯,他又担任了掌握朝政的大司徒一职。刘秀有一次对邓禹说:“自古功臣多无善终的,朕不想这样。你智勇双全,当最知朕的苦心啊。”邓禹深受触动,却一时未做任何表示。他私下对家人说:“皇上对功臣是不放心啊,难得皇上能敞开心扉,皇上还是真心爱护我们的。”

邓禹的家人让邓禹交出权力,邓禹却摇头说:“皇上对我直言,当还有深意,皇上或是让我说服别人,免得让皇上为难。”

邓禹于是对不满的功臣一一劝解,让他们理解刘秀的苦衷。当功臣们情绪平复下来之后,邓禹再次觐见刘秀说:“臣为众将之首,官位最显,臣自请陛下免去臣的大司徒之职,这样,他人就不会坐等观望了。”

刘秀嘉勉了邓禹,立刻让伏湛代替邓禹做了大司徒。其他功臣于是再无怨言,纷纷辞去官位。他们告退后,刘秀让他们养尊处优,极尽优待,避免了功臣干预朝政的事发生。

功臣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可功臣若走向反面,他们的影响力和破坏力也是惊人的。对待他们,社会地位不能降低,以示恩宠,但不给实权,就可防患于未然了。

第2章 让他人放松戒备的亲和心理学

以情感人,激起别人的同情心

实用精要

大多人都具有同情心,如果能激起别人的同情心,求人办事就容易多了。

在很多时候,用感情打动别人,激起别人的同情心,比滔滔不绝地讲大道理更有效果。当然,这并不是说受害者都要摆出可怜兮兮的样子,而是说受害者在请求解决问题时,应该激起听者的同情心,使听者从感情上与你靠近,产生共鸣。这就为你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将受害的情况和内心的痛苦如实地说出来,别人都会理解的。

同情心可以促进当权者对受害人的理解,但这并不等于说马上就会下定处理的决心。因为处理者要考虑多方面的情况,有时会处于犹豫之中,甚至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不想过问。这时候,当事人就得努力激发处理者的责任感,要让处理者知道,这是他职责范围内的事,他有责任处理此事,而且能够处理好。

一天,一位老妇人向正在律师事务所办公的林肯哭诉她的不幸遭遇。原来,她是位孤寡老人,丈夫在独立战争中为国捐躯,她只能靠抚恤金维持生活。可前不久,抚恤金出纳员勒索她,要她交一笔手续费才可领取抚恤金,而这笔手续费是抚恤金的一半。林肯听后十分气愤,决定免费为老妇人打官司。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