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我不是教你耍花招——人性丛林生存心

2024-03-20 作者: 郑秀
第44章 我不是教你耍花招——人性丛林生存心

第44章 我不是教你耍花招——人性丛林生存心理策略(4)

唐朝大将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可谓是功高盖主。他的王府建在首都长安的亲仁里。汾阳王府自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自由进出,郭子仪却不允许其府中的人对此加以干涉。有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要调到外地任职,来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恰巧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他的爱女正在梳妆打扮,而王爷郭子仪正在一旁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王爷递毛巾,一会儿要他去端水,使唤王爷就好像奴仆一样。这位将官当时不敢讥笑郭子仪,回家后,他禁不住讲给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人都把这件事当成笑话来谈论。郭子仪听了倒没有什么,他的几个儿子听了却觉得太丢父亲的面子,于是决定劝说父亲。

他们相约一齐来找父亲,要他下令,像别的王府一样关起大门,不让闲杂人等出入。但郭子仪对他的儿子们语重心长地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全家人的性命。”

几个儿子感到十分惊讶,忙问其中的道理。

郭子仪叹了一口气,说道:“你们光看到郭家显赫的声势,而没有看到这声势有丧失的危险。我爵封汾阳王,往前走,再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了。月盈而蚀,盛极而衰,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们常说要急流勇退。可是眼下朝廷尚要用我,怎肯让我归隐?再说,即使归隐,也找不到一块能够容纳我郭府一千余口人的隐居地呀。可以说,我现在是进不得也退不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喜欢落井下石、嫉贤妒能的小人从中添油加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小都会死无葬身之地的。”几个儿子听了之后方才明白老父亲的一番苦心。

郭子仪以不世之功,“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于建元二年(公元781年)六月十日,以85岁的高龄辞世。

郭子仪能够一生常荣而不衰,是因为他懂得于最盛日掩藏自己锋芒的道理。正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能够在危险的环境中伏藏,以谦卑的姿态做一名朝中的隐者,既得上级欢心,又能建自己的功业,还能保全自己及家人。如此才是最高明的隐者之道。

在我们的一生中,也许不会如郭子仪那样成就惊天伟业,但是也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境遇,如何于变幻繁复的环境中保全自己,真的需要高人一筹的智慧。郭子仪的立身之道给我们展现了韬晦智慧的精妙,值得我们去领悟、去思考。

用“不争”来换取别人的信任

实用精要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光皇帝老迈之后,欲立皇子,但是一直拿不定主意。这天风和日丽,道光要带领六个皇子去南苑打猎,意在考验皇子们的文才武略和应变能力,以便确立皇储。奕纬和奕都摩拳擦掌欲一较高下。

四皇子奕的老师杜受田足智多谋,他在四皇子身上下的工夫很大,希望他能登上皇位,自己也跟着沾光。可他也掂量过,奕与其他皇子比较起来,除了排行第四占了个有利的条件之外,其他方面都平常,甚至略逊一筹,如若稍一让步,这皇位定然被六皇子夺去,为此急得他直打转。

安德海看出了门道,上前问道:“你老人家满脸愁容,定有为难之事,莫不是为明日南苑采猎之事?”杜受田心想,这孩子能看出我的心事,看来是个有心计的人,随口道:“说下去!”安德海道:“我曾听人讲过,三国时曹操的长子曹丕和三儿子曹植也有相似之处,不过奴才记不太清了。”

杜受田顿时眼前一亮,知道该怎么做了。杜受田吩咐奕:你到时候就如此这般……

次日,道光带领六个皇子来到南苑,传旨开始围猎。诸位皇子各显身手,六皇子奕恭,几乎箭无虚发,满载而归,而四皇子奕却是两手空空,一无所获。道光帝不由得龙颜大怒,大声呵斥。奕不慌不忙地奏道:“儿臣以为,目前春回大地,万物萌生,禽兽正是繁衍之期,儿臣不忍杀生害命,恐违上天好生之德,是以空手而回,望父皇恕罪。”

道光听罢,心想这倒是我没有想到的,倘若让他继位,必能以仁慈治天下,不禁转怒为喜,当下夸奖了四皇子的仁慈之心。又过了几年,道光帝忧虑成疾,自知不久于人世,急唤诸皇子到御榻前答辩。消息传开,四皇子和他的老师杜受田都知道这是最关键的一次较量了,能否登基就在此一举。

安德海又献上一计说:“万岁爷病重,到御榻前之后什么也不用说,只说愿父皇早日康复就行,剩下的就是流泪,却不要哭出声来。”二人一听大喜。次日,六位皇子被召至龙床前。果然,道光提出一些安邦治国的题目让诸皇子回答,六皇子答得头头是道,道光甚为满意,却发现四皇子一言不发。道光一问,他头一扭,泪如雨下说:“父皇病重,龙体欠安,儿臣日夜祈祷,唯愿父皇早日康复。此乃国家之幸、万民之福。此时儿臣方寸已乱,无法思及这些。倘父皇遇有不测,儿臣情愿伴驾而行,以永侍身旁。”说完泪水涟涟,越擦越多。

道光听了心中深受感动,心想此真孝子仁君,于是决定立四子奕为太子,这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

可见,“不争”也是一种资本,用“不争”来换取别人的信任和感动,这怕是自以为是的“聪明人”难以做到的。所以,在人际场中切忌为了竞争而太过表现自己,有时候示弱也是一种能力。

第4章 洞悉人性、智取胜利的布局心理学

声东击西,让对手难辨真伪

实用精要

声东击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对方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在古今中外的战争中,是颇受欢迎的一种制敌策略。为了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本不打算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无法推知对方意图,被假象迷惑,作出错误决断。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就撤退的假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

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决定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事先准备好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赶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返回龟兹。

兵者讲究“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看似打此处,吸引敌人的全部注意力,其实真正要攻打的却是彼处,趁敌人不备而入,出奇制胜,便是兵之道。声东击西之术不单在行军之中有用,生活处事,职场商战,一样是不可多得的对策。

很多精明的成功者都善于运用声东击西之策,转移别人的注意力,让对手难辨真伪,这样,便为自己赢得最好机遇,无往不利。

制造无他选的困境,让对方别无选择地顺从

实用精要

掌握制造别无他选的困境的攻心战术,给人提供有且只有的两个选择,而且其中的一个选择必然好于另一个,再没有其他什么选择的余地,于是就可以达到普遍认同,而最终选择其中的好的一个。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谈判、竞选等场合,这种场合下,当然是需要做出选择,谁都想让对方选择和自己合作,谁都想要群众选举自己担当职务,如果不懂得采取一定的心理战术,则可能会遭受失败。

古代罗马的政治家布鲁斯特在杀害恺撒之后有一场演说:“你们是希望让恺撒死,而你们大家过自由的日子,还是希望让恺撒活着而你们都沦为奴隶终至死亡?你们所要选择的是什么?”

布鲁斯特给当时长老院的长老们这样两个选择,再没有其他可以选择的方法,迫使他们从“自由”或“死亡”之中进行选择。很显然,自由比死亡看上去是更有好处、更有意义的。所以,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长老院最终选择了自由,而布鲁斯特也因此获得了胜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面临着一些选择,很难下定决心,但是如果犹豫不决,就可能失去机会,在左右摇摆中浪费时光,此时就要善于把自己引到别无他选的境地,这样做选择就会容易一些。比如,当面对着是否该换工作而无法下决心时,就可以说:“你是要换个工作,开拓新的人生呢,还是要继续在这里虚度余生?”在这两个选项中,自然很容易做出选择。

设置的两个选择没有优劣之分,还是会让人无法做出决定,虽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却很难让人取舍,因此,我们还要强调两个选择中哪个更优,哪个更劣,有着这样的一个对比,就更容易让人做出选择了。

虽然运用这种方法也常会发生许多障碍,但对于处于迷惑不决中的人们,则可以迫使其朝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去选择。例如,当你要说服正在选择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时,可以说:“与其勉强地进入一家好的单位,却因为能力不够而被漠视,进而遭受打击,产生挫败感,还不如进入一家自己能胜任的单位,找回信心,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并且得到有效的提高。”像这种诱导方式,则可以帮助对方消除疑虑和犹豫,尽快地做出选择。

掩盖自己的锋芒,放低身架做人

实用精要

中国有个成语叫“锋芒毕露”,形容一个人将才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有锋芒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适当的场合显露一下既有必要,也是应当。然而,锋芒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运用起来应小心翼翼。所谓物极必反,过分外露自己的才华只会导致自己的失败。

唐德宗时,杨炎与卢杞一度同任宰相。卢杞脸上有大片的蓝色痣斑,相貌奇丑无比,是一个除了逢迎拍马之外一无所长的阴险小人。与卢杞同为宰相的杨炎,却满腹经纶,一表人才。

博学多闻、精通时政、具有卓越政治才能的杨炎,虽然具有宰相之能,性格却过于刚直。因此,像卢杞这样的小人,他根本就不放在眼里,从来都不屑与卢杞往来。为此,卢杞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要算计杨炎。

正好节度使梁崇义背叛朝廷,发动叛乱,德宗皇帝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前去讨伐。杨炎认为李希烈为人反复无常,坚决阻挠重用李希烈。

其时,德宗已经下定了决心,对杨炎说:“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可是,刚直的杨炎并不把德宗的不快放在眼里,还是一再表示反对用李希烈,这使本来就对他有点不满的德宗更加生气。

不巧的是,诏命下达之后,正好赶上连日阴雨,李希烈进军迟缓,德宗又是个急性子,于是就找卢杞商量。卢杞便对德宗说:“李希烈之所以拖延徘徊,正是因为听说杨炎反对他的缘故,陛下何必为了保全杨炎的面子而影响平定叛军的大事呢?不如暂时免去杨炎宰相的职位,让李希烈放心。等到叛军平定之后,再重新起用杨炎,也没有什么大关系!”

德宗果然听信了卢杞的话,免去了杨炎的宰相职务。

很显然,一味刚直的杨炎就因为不愿与小人交往而莫名其妙地丢掉了相位。

用违背道义、奉迎权势的态度处世,固然会毁坏名气、丧失气节;但一味刚正不阿,不懂韬光养晦,最终只会祸害自己。因此,正直虽然是美好的品行,但为了更好地坚持正义和保存自己,即使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即使你有绝世无双的本领,必要的时候还是得收起锋芒,放低身架做人,必须学会适应环境、审时度势,万不可清高自傲,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应虚怀若谷,团结别人,用自己的品行感染和凝聚志同道合的人。这样,既能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