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我不是教你耍花招——人性丛林生存心

2024-03-20 作者: 郑秀
第43章 我不是教你耍花招——人性丛林生存心

第43章 我不是教你耍花招——人性丛林生存心理策略(3)

《韩非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鲁国有个人叫阳虎,他经常说:“君主如果圣明,当臣子的就会尽心效忠,不敢有二心;君主若是昏庸,臣子就敷衍应酬,甚至心怀鬼胎,但表现上虚与委蛇,然而暗中欺君而谋私利。”

阳虎这番话触怒了鲁王,阳虎因此被驱逐出境。他跑到齐国,齐王对他不感兴趣,他又逃到赵国,赵王十分赏识他的才能,拜他为相。近臣向赵王劝谏说:“听说阳虎私心颇重,怎能用这样的人料理朝政?”赵王答道:“阳虎或许会寻机谋私,但我会小心监视,防止他这样做,只要我拥有不致被臣子篡权的力量,他岂能得遂所愿?”赵王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阳虎,使他不敢有所逾越。阳虎则在相位上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能,终使赵国威震四方,称霸于诸侯。

赵王重用阳虎的例子给我们现代管理者的一个启示就是,领导者在授权的同时,必须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控制。这样既可以充分地利用人才,又可以避免因下属异心而导致管理上的危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领导者要做好授权,就应当放手让下属去干,不随意干预下属的工作,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激发出下属的潜能。

领导者在用人时,要做到给了下属职务,就应该同时给予其职务相称的权力,放手让下属去干,不能大搞“扶上马,不撒缰”,处处干预,只给职位不给权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工作中也不能只“讲人情”。当我们在工作中出错时,我们的同事、上司、朋友没有指出我们的错误,没有告诉我们它的危害,反而拍着我们的肩头说没事,为我们隐瞒了事实,这就是“讲人情”。“讲人情”在管理工作中是不允许的,它会让员工受到蒙蔽,不知道自己工作的真正成效,不了解自己的缺陷和不足,长此以往,只会使员工自满自大、不思进取。

气势夺人,从心理上震慑他人

实用精要

真正的强者,震慑的是人的心理,而不是肉体。注重内心的修行,锻造自己的气势,也能不战而胜。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大的胜利。

古代,有一位专门训练斗鸡的名手叫纪渻子。一天,君王让他代为训练一只斗鸡,10天过后,君王询问训练情况:“进展如何?近日是否能用?”纪渻子回答道:“时机尚未成熟,它杀气腾腾,一上场即横冲直撞。”

又过了10天,君王再度询问,但纪渻子还是回答说:“不成!它只要一听到斗鸡的叫声,便马上斗志昂扬,无法控制自如。”

又过了10天,君王又来询问此事,说:“怎么样了?现在该可以了吧!”纪渻子仍然摇头,说:“还不行,它只要看见斗鸡的身影,便立刻来势汹汹,火暴蛮斗。”

又有10天很快过去了。君王走到纪渻子面前时,终于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大功告成!如今它置身竞技场,不论其他的斗鸡如何挑其怒气,煽其斗志,它都如木鸡一样,无动于衷。这就是内心充满‘德行’的证据。现在,无论什么样的斗鸡遇见它,莫不落荒而逃。”

军事上讲究“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说的就是心理博弈在竞争中的重要性。一个真正的强者是不会将威严流于表面的,他震慑的是人的心理,给人一种高不可测的“距离感”,使人无法真正了解他的内心世界,认为听从他也许是最好的选择,让人不得不屈服、跟随。

强者不声张,不傲气,给人一种捉摸不透、神秘兮兮的感觉,正是这种感觉,彰显了他们的人格魅力,让人心甘情愿地敬畏、崇拜。内心沉稳、不怒自威才是真正的内心气势。

纪渻子不愧为一个斗鸡高手,他将斗鸡培养成大智若愚的木鸡,锻造了斗鸡的内心气势,让别的斗鸡充满恐惧,不战自败。人也应该同斗鸡一样,不要稍微有点能力就四处卖弄、不可一世,这样只会流露出无知的本质。自我魅力的修养要靠长时间的锻炼才能形成。

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不要急于与对手搏斗,而要注重气势的培养。急于求成不但不利于竞争,而且会让我们一败涂地。韬光养晦、隐而不发,培养自己内心深沉、淡泊名利的品质,当我们的修行到了一定境界的时候,内心的威慑力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不需要激烈的竞争,我们的对手便会甘拜下风,失去了反抗的心理。

如今,很多企业的领导者都属于“木鸡”型,他们在团队中能产生强大的影响力。这是因为这类人平时虽然话语不多,可一旦出口则句句都很在理。所以他们说话总是“惜墨如金”,要么不说,要说一定说到点子上,并产生效果。

做一个强者、智者,需要不怒自威的气势。

因势利导,嫁接成功

实用精要

人们在办事时,要想争取对方应允或帮忙,就应该设法引起对方对这件事情产生积极的兴趣,或者设法让对方感觉到办完这件事后会得到自己感兴趣的利益。很显然,人们对什么事情有兴趣或认为什么事情有满意的回报,就会乐于对什么事情投入感情,投入精力,甚至投入资金。这种办事方法就叫做情趣诱导法。

我们在求人办事特别是陌生人时,对方能不能答应你的要求,能不能全力帮助你把事情办成,关键是什么?关键在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们怎样想一件事情完全是外在情趣和利益诱惑的结果。比如他对A问题感兴趣或者想获得A,他就会说对A有利的话,也会做对A有利的事;反之,他便具有原始的不自觉的拒绝注意的心理。也就是说,人们要想求人办事就需要利用情趣诱导激发对方的兴趣。

但需要注意的是,利用情趣诱导法必须让对方感到自然愉悦,深信不疑,大有希望,只有利用情趣或利益把对方吸引住时,对方才肯为你的事情付出代价。

有位车夫拉着车上桥,桥很陡,走到半路实在拉不动了。他急中生智,用力顶着车把,放声唱起歌来。他这一唱,前面的人停下来看他,后面的人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快走着追上他,而车夫则乘机央求大家帮着推车,大家一齐用力,车就推上了桥。

车夫了解人们好奇围观的心理,所以他不靠蛮力一个人拼死拉车,而是靠在车把上唱歌,如果他没有办法召集人来推车,就算他用尽力气也不能把车拉上桥。

这位车夫的求人策略堪称高超过人,无与伦比。本来是求人帮忙,结果却成了别人自觉自愿的行为,求人求得不露声色,浑然无迹。

这就告诉我们在求人办事时,有时“央求不如婉求,劝导不如诱导”,要想诱导,首先就要引起别人的兴趣,让对方带着一份兴趣来为你尽力。

现实中,我们在请人帮忙时,如可以通过对工作的介绍,激发对方的好奇和兴趣,诱导其深入地了解工作的原理和目前所面临的困难,那么,就很可能使对方暂时忽略利益上的得失,从而慷慨解囊。

需要注意的是,利用这种方法让其达到最终目的,还应懂得一个诀窍,就是要学会循序渐进。对人有所请托,应由小到大,由微至著,由浅及深,由轻加重才是,如果一开始就有太大的请求,一定会遭受对方断然拒绝。

可见,学会循序渐进,因势利导,既是求人办事的小技巧,也是嫁接成功的大原则。

忽略面子上的事,交际才能无障碍

实用精要

脸皮太薄恐怕是影响人开拓交际圈的主要障碍。如果从交际的需要出发,让自尊心保持一定的弹性,把握好度,就能在交际场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小王是一位初学写作的文学青年,花了半年时间写了一篇小说。他信心十足地来到编辑部,没想到一个编辑看后直摇头,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你这写的是什么?连句子都不通,哪儿像小说!……”说得小王满脸通红,很想回敬一句:“你仔细看了吗?”可是,他忍住了,反而以请教的口气说:“我是第一次写小说,还希望老师给予指正。”从编辑部回来他没有泄气,反而更加奋发,写完后又厚着脸皮去找这个编辑。真是不找不成交,这一次编辑的态度也变了,提了一些修改意见。后来小说发表了,他和编辑还成了朋友。

所谓脸皮,不过是人的自尊心的一种通俗形象的说法。心理学认为,自尊之心,人皆有之,人的尊严不容冒犯。自尊是一种精神需要,是人格的内核。从一定意义上说,维护自尊是人的本能和天性。在现实生活中,自尊心的强弱程序因人而异。有的人自尊心特别强,把面子看得高于一切,其实是虚荣心在作祟。

脸皮厚一点,并不是不要个人的尊严,而是说要把握适当的角度,当然,在一些特定的问题、特定的场合,为了维护尊严,必须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至于有人极力维护的自尊,实际上是在维护自己的虚荣心,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所以,要对自尊心进行分析,要维护真正的积极的自尊,不要维护虚伪的自尊。这样,当我们出现在社交场上,才能恰当地把握自尊的弹性,成为交际的强者。

第3章 外拙内精、大智若愚的糊涂心理学

处世还需“和稀泥”,既得人心又成事

实用精要

所谓“和稀泥”,就是遇到难题,包括进谏、争执及纠纷等,不在是非对错上纠结,而是不断调和、折中,“抹平”才算和谐,“搞定”才算稳定。

人们都会觉得“和稀泥”多少有些贬义,但综观当今那些为人处世的高手,几乎都懂得“和稀泥”的艺术。他们尽量不去招惹强势者,或者在强势者之间周旋,察言观色。这种看似是有些狡猾的生存方式,其实是聪明人办事成功的基本功。

汉元帝刘奭登基之后,采用了贤者王吉和贡禹。当时朝廷内的最大问题是外戚和宦官专政,但是当汉元帝问起贡禹对国家大事有什么意见时,贡禹却对皇帝说,请他注意节俭,因为勤俭才能治国。汉元帝天性就吝啬得很,一听贡禹这么说,正合他意,而又能显现他的功德,立刻将很多节俭措施付诸行动。

不料,贡禹这一提议非但没有得到后世政治家司马光的赞扬,反而遭到了他的严肃批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忠臣侍候君主,要拣皇帝最严重的错误、最难改正的毛病,第一时间提出来,督促他改正,其他小毛病就顺便改正了。汉元帝刚登基,有心向上,恰如一张白纸,他虚心向贡禹请教,贡禹就应该抓住机遇,先指出最急的问题,后说那些不着边的事。汉元帝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优游不断,谗佞用权’。可贡禹只字不提,而是喋喋不休地讲勤俭。汉元帝的天性爱节约,贡禹却说个没完没了,是何居心?如果贡禹不知道国家的问题,怎么能被称为贤良?如果他看出来又不肯说,反而顾左右言他,罪可就大了!”

皇帝刚刚登基,表现虚心纳谏,大部分都是装装样子,表面功夫,贡禹懂得察言观色,使他深得皇帝之心,如此才能保证他的将来。但司马光对此不以为然,认为为人臣子,就要努力帮助皇帝整顿朝廷。他本人也是这么做的,面对宋朝内部的新旧党问题、治国问题,他不断地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的强势,丝毫不理会君王的心情。

结局怎样呢?“伴君如伴虎”,天威难测,当时的皇帝可能无法动摇司马光的权臣地位,但司马光最后不也是急流勇退,郁郁而终了吗?他的话皇帝又听进去几句呢?

虽说贡禹这种只求自保,顺着上司说话的做法不值得提倡,不过在当时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元帝不是一个能纳谏的人。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尤其是面临职场生存的问题,上司是一个能够纳谏的人,可以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建议,并不时地察言观色,适时递上一些恭维话,把内心硬邦邦的建议用“和稀泥”的方式进行表达,这才是现代人的进谏方法。

其实,不仅仅是在职场,在任何存在人际交流的社交环境中,“和稀泥”都是一门有必要掌握的艺术。

静中韬光养晦,退中方求全身

实用精要

人世间的许多危险,都不露痕迹地潜藏在看似波澜不惊的环境中。具有大智慧的人深谙避祸之道,即于静中韬光养晦。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