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我不是教你耍花招——人性丛林生存心

2024-03-20 作者: 郑秀
第42章 我不是教你耍花招——人性丛林生存心

第42章 我不是教你耍花招——人性丛林生存心理策略(2)

未到出头时能而有度

实用精要

人的心理是很难把握的,在人际场中,如果一个人能力太弱就不会被重视,但是如果表现得太强又会遭人妒忌而受到打击。因此要讲求方圆之道,未到出头之时,即使再有能力也要把握表现的尺度。

众所周知,帝王在选择太子时心理是很矛盾的。太子仁弱一点吧,怕将来继位后缺乏驾驭众人的能力;太子贤明一点吧,又怕众望所归会危及自己。宋太宗见到自己的太子颇得人心,就曾酸溜溜地说:“人心都归向太子,欲置我于何地?”皇帝既有这种心态,太子委实难处:不能不得人心,也不能太得人心;不能太不及父皇,也不能太胜过父皇,这中间的尺寸确实是很难把握的。

隋炀帝的儿子杨暕就因为把握不好这个度,而与父皇产生隔阂。总体来说,造成他们父子失和的主要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为了一个美女。

有一次,乐平公主告诉炀帝,有个女子十分漂亮,但不知为什么炀帝听后无所表示。过了一段时间,乐平公主以为炀帝对此人不感兴趣,就把她推荐给了太子杨暕。杨暕马上把她纳入后宫。后来炀帝忽然记起这事,就问乐平公主:“你上次说过的那个美人现在哪里?”乐平公主回答说:“已经被太子收用。”

这件事本身是不能全怪杨暕,他不可能每得到一个美女都先请示一下父皇是否感兴趣。乐平公主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按理炀帝问起,她满可以将始末和盘托出。但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引起炀帝对她的不满。所以,当炀帝再度问起这件事,她意识到自己捅了篓子,只好含糊地说一句“在太子那里”,似乎与自己无关。

第二件事是因为打猎。

炀帝去狩猎,命令杨暕率领一伙侍从参加。狩猎的结果是杨暕猎获颇丰而炀帝一无所得。炀帝龙颜大怒,认为自己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一问左右,左右侍从害怕炀帝迁怒,推说是猎物被杨暕手下一伙人阻挡,所以打不到了。炀帝因此猜忌起杨暕来,认为他是为了想出风头,于是处处寻杨暕的不是。

俗话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结果太子的名号也就无法保留了。炀帝父子间从此结怨,直到后来宇文化及起来谋反,派人分别去囚禁、杀害炀帝父子时,炀帝还认为是杨派人来抓自己的,而杨也认为是炀帝派人来杀自己的,父子至死不能消除误会。

其实,不只是太子继承王位,在职场、商场等现实环境中,“未出头时能而有度”处处都需要。因为能力太强,容易招人妒忌;处处出头,更容易受到打击。但做人做事又不能太过于羸弱,显得太无能也会危及自己的生存。所以,我们必须把握能而有度的方圆之道,特别是在个人力量没有达到强大之时。

在形势不利时全身而退

实用精要

智者曾告诉人们:跟君子相处平平淡淡,跟小人相处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跟坏人相处应该见机行事,想得越周到越好。其实,这句话的精髓即是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懂得圆熟之道。

东晋明帝时,中书令温峤备受大将军王敦的妒忌。王敦请明帝任温峤为左司马,归王敦所管理,准备等待时机除掉。

温峤为人机智,洞悉王敦所为,便假装殷勤恭敬,综理王敦府事,并时常在王敦面前献计,借此迎合王敦,使他对自己产生好感。

除此之外,温峤还有意识地结交王敦唯一的亲信钱凤,并经常对钱凤说:“钱凤先生才华能力过人,经纶满腹,当世无双。”钱凤听了这赞扬心里十分受用,和温峤的交情日渐加深。透过这一层关系,王敦对温峤戒心渐渐解除,甚至引为心腹。

不久,丹阳尹辞官出缺,温峤便对王敦进言:“丹阳之地,对京都犹如人之咽喉,必须有才识相当的人去担任才行,如果所用非人,恐怕难以胜任,请你三思而行。”

王敦深以为然,就请他谈自己的意见。温峤诚恳答道:“我认为没有人能比钱凤先生更合适的了。”王敦又以同样的问题问钱凤,因为温峤推荐了钱凤,碍于面子,钱凤便说:“我看还是派温峤去最适宜。”

这正是温峤暗中打的小算盘,果然如愿。王敦便推荐温峤任丹阳尹,并派他就近暗察朝廷中的动静,随时报告。

温峤接到派令后,马上就做了一个小动作。原来,他担心自己一旦离开,钱凤会立刻在王敦面前进谗言而让王敦召回自己。于是,他在王敦为他饯别的宴会上假装喝醉了酒,歪歪倒倒地向在座同僚敬酒。敬到钱凤时,钱凤未及起身,温峤便以笏(朝板)击钱凤束发的巾坠,不高兴地说:“你钱凤算什么东西,我好意敬酒你却不敢饮。”

王敦以为温峤真的喝醉了,还为此劝两人不要误会。温峤去时,突然跪地向王敦叩别,眼泪汪汪。出了王敦府门又回去三次,好像十分不舍离去的样子,弄得王敦十分感动。

温峤刚上任,钱凤真的晋见王敦说:“温峤为皇上所宠,与朝廷关系密切,何况又是皇上的舅舅庚亮的至交,实在是不能信任的。”

王敦以为钱凤是因宴会上受了温峤的羞辱而恶意中伤,便生气斥责道:“温峤那天是喝醉了,对你是有点过分,但你不能因这点小事就来报复嘛!”

钱凤深自羞惭,怏怏退出。

温峤终于摆脱王敦的控制,回到建康,将王敦图谋叛逆的事报告了明帝,又和大臣庚亮共同计划征讨王敦。消息传到武昌王敦将军府,王敦勃然大怒:“我居然被这小子骗了。”然而,毕竟无可奈何,鞭长莫及,更无法挽救失败的命运了。

温峤在处理与王敦、钱凤等人的关系中,运用一整套娴熟的处世技巧,不但保护了自己,而且在时机成熟时,对敌人又主动出击,绝不手软。

做人固然需要正直,但是如果不知变通,就有可能碰钉子,甚至会遭不测。人的工作环境,有时候是无法选择的,在危险或尴尬的环境中工作,头脑一定要灵活,遇事该方则方,不该方时就要圆熟一些,尤其在遇到将要对己不利的形势时,应将刚直不阿和委曲求全结合起来,可随机应变,先保护自己以屈求伸。

等距离交往才能在夹缝中生存

实用精要

所谓“等距离外交”,就是指无论在工作上或生活上,你与多数人都大致保持相同的距离,大都处于关系均衡的状态。因为你处在夹缝中得罪不起人,不采取这种方圆策略,你就将面临危险。

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清稗类钞》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清朝末年,陈树屏做江夏知县的时候,张之洞在湖北做督抚。张之洞与湖北巡抚谭继洵(“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的父亲)关系不太融洽,多有矛盾。

有一天,张之洞和谭继洵等人在长江边上的黄鹤楼举行公宴,当地大小官员都在座。后来,有人谈到了江面宽窄问题,谭继洵说是五里三分,曾经在某本书中亲眼见过。张之洞沉思了一会,故意说是七里三分,自己也曾经在另外一本书中见过这种记载。

督抚二人相持不下,于是张之洞派人把当地江夏县衙县令招来断定裁决。知县陈树屏听来人说明情况,急忙整理衣冠飞骑前往黄鹤楼。他刚刚进门,还没来得及开口,张、谭二人同声问道:“你管理江夏县事,汉水在你的管辖境内,知道江面是七里三分,还是五里三分吗?”

陈树屏对两人的过节已有所耳闻,听到他们这样问,当然知道他们这是借题发挥。但是,张、谭二人他谁都得罪不起,所以肯定任何一人都会使自己陷入困境。他灵机一动,从容不迫地拱拱手,言语平和地说:“江面水涨就宽到七里三分,而水落时便是五里三分。张制军是指涨水而言,而中丞大人是指水落而言。两位大人都没有说错,这有何可怀疑的呢?”张、谭二人本来就是信口胡说,听了陈树屏这个有趣的圆场,抚掌大笑,一场僵局就此化解。

与之类似,我们有时也会无端地被卷入对立的两派之间,而两边又都得罪不起。于是,这时候就得用点博弈的智慧:在博弈中能否获胜,不单纯取决于彼此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博弈方实力对比所形成的关系。也就是说,等距离外交,谁也不得罪。这是夹缝中求生存的高招。

也许你会认为,这种等距离、谁也不得罪的策略是一种墙头草的行径,直起腰杆儿做人应敢于挺身入局,表明自己的立场。其实,等距离策略不过是一种博弈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在冲突的最初阶段更好地保护自己,并且在将来挺身入局的时候能够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所以,它不是墙头草的行径,而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少言多思,做行动上的巨人

实用精要

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光说不做、只会说话不能付诸行动,久而久之,只会让人生厌。多说话比起多做事往往给人以夸夸其谈的印象,倒不如少说话,踏踏实实地多做实事则让人感觉勤奋踏实,值得信任。一个人只有做行动上的巨人,少言多思,才能取得成就。

当你想用言辞来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时候,说得越多,你这个人看起来就越是平淡无奇,你所能控制的也就越少。这是因为,你说得越多,说出更多愚蠢的话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很多时候,如果你能把话说得隐晦一点,神秘一些,多给人留一点遐想,那么即使你是老调重弹,别人也会觉得你的见解独到。

提起“刘罗锅”——刘墉,人们脑海里立刻出现了一个聪明机智、正直勇敢、不失几分幽默的人物形象。他凭着自己的正直和聪明周旋于危机重重的封建官场,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但很少有人知道,刘墉也曾遭遇重大转折,受到乾隆皇帝的申斥,本该获授的大学士一职也旁落他人。究其原因,不过是刘墉守口不密,说话不周,酿成了祸患。

一次乾隆谈到一位老臣去留的问题,说若老臣要求退休回籍,乾隆也不忍心不答应。刘墉便将这话泄露给了老臣,而老臣真的面圣请辞。乾隆大为恼火,认为这是刘墉觊觎补授大学士的明证,是“谋官”的明证,因而训斥一通,将大学士一职改授他人。

可见,言语谨慎对于一个人立身、处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处世戒多言,多言必失。说话犯了随便胡扯的毛病就会听起来荒诞不经;说话犯了烦琐啰唆的毛病就会使人感到支离破碎,不得要领。说话不小心会招致祸患,行动不谨慎会招来侮辱,君子处世应当谨慎。

“言多语失”,说话应谨慎,舍弃那些不可说的话,即使是可以说的话也应该按需要的程度,能省则省。要知道,虽然有时你说话并无恶意,但对听者而言,却可能伤及他的自尊心。

第2章 略施小计、令其心服口服的心计心理学

恩威并施,才能贤佞皆服

实用精要

对待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交际策略,因为每个人的处世心理都不相同。对待明理之人就该施以恩惠,对待无理之人则施之以威,这样才能在交际场中无往不利。

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因此,一般情况之下,只要我们能以诚相待、将心比心,多为对方考虑,就很容易说服他按照我们的意思办事。但当我们需要说服的对象无理取闹、顽固不化时,我们不妨施之以威,采取恩威并施之策略。

明太祖朱元璋在明朝初定之时,西南少数民族并不完全归服,一则天高皇帝远,中央势力鞭长莫及;二则一些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素有隔阂,因此,对此边远之地维持有效统治并非易事。

当时,朝廷驻贵州镇守的都督马烨趁水东、水西两邦改换首领之机,想“改土归流”,废掉水西、水东土司,改制郡县。因此,他将水西的女土司奢香抓来,鞭挞凌辱,欲以此挑起云南水东、水西诸邦怒气,来制造出兵借口。

此事一出,水部四十八部彝民都纷纷欲反,这使明太祖认识到武力并不能解决问题,对待云南各部还要采取抚慰政策。

这样一来,可借机让土司交出部分权力,去除各部与内地交通之屏障;二来可成就仁君之美名,收买人心,得到百姓拥戴。

尽管马烨也一片忠心,但这回不得不成为明太祖政治手腕的牺牲品。

明太祖接待了水东土司刘淑贞,听其诉说马烨的劣迹和世代守土之功。马皇后也召见了刘淑贞,并传唤设宴进京入朝,予以抚慰。这使刘淑贞和奢香很是感动。明太祖进一步问:“汝诚苦马都督,吾为汝除之,然何以报我?”明太祖已打算用马烨的性命换取二位土司的归顺。奢香说:“愿世世代代皆诸罗,令不敢为乱。”

明太祖斩马烨的同时,册封奢香为顺德夫人,刘淑贞为明德夫人。可谓极尽恩赐之能事。但明太祖心中有数,过于亲近厚待必定会使其得意忘形,不服管教,并以为朝廷懦弱。因此,朱元璋仍留了一手。

当奢香、刘淑贞历经回归时,明太祖命令沿途官府在两路中央陈设兵力,紧张武备设施,以震慑二女,让其明白朝廷并非软弱可欺,而是具备相当实力,若举兵反叛,下场将不会很好。

明太祖的这种恩威并施的做法可谓明智至极,效果也极佳,对其册封厚待,使二位邦主领略了中央爱民之仁德;对其耀武陈兵,又使他们明白朝廷的威德。奢香等回去后,将朝廷兵力告知各部,于是众部心中顿生敬畏之情,归顺之心日强。

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使用恩威并施的方法之时,一定要注意考察对手的相关情况。如果对方具有丰富的经验,并且整个说服的形势对自己不利而对对手有利,那么,恩威并施的方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反之,在整个形势对己有利而对对方不利的时候,特别是对方缺乏足够的经验,或者对方对达成某项协议心情较为迫切的情况下,效果会更佳。

分散小权才能独揽大权

实用精要

对于大事,领导要抓准抓好,一抓到底。一般说来,大事只占百分之二十,处理好这一部分大事,管人就会事半功倍了。

领导并不意味着什么都得管,应该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做到权限与权能相适应,权力与责任密切结合。什么都干的领导是什么都干不好的。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