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眠龙窟

2015-05-01 作者: 风起
第14章 眠龙窟

他说的这个杨树坪,导航上根本没有,我只好又拿出地图看,车里灯光暗,几乎趴在地图上都看不清,瞧了瞧时间也该吃饭了,就下车就近找了家饭馆,进去要了吃的,把地图铺在桌上看。

看了半天才发现,这图似乎是陕西印的地方地图,陕西地区相当详细,周边其他地方就很笼统,我看了半天,别说是杨树坪,就我现在呆这地方,地图上都没有。

没办法,我就问那饭馆老板,附近哪儿有卖地图的地方。

那老板倒是挺热情,笑道:“小伙子外地来的?要去哪儿啊?”

我道:“杨树坪,您知道怎么走?”

老板啧了一声,道:“知道是知道,不过那地方穷山恶水的,有啥去头?”

我没法跟他细解释,只好道:“去看个朋友,麻烦您给指指路。”

老板道:“说起来倒是不远,不过往那边村儿套村儿的,不大好走。”

这我倒是早有觉悟,中原地区人口稠密,肯定村子多,要说路难走,总烂不过黄花渡那条吧,就赶紧拿了地图递给他。

他接过去翻来覆去瞧了阵子,说我看不习惯这玩意儿,我给你画个图吧,拿出纸笔就开始画。

我凑过去瞧,见这画实在是比小时候画的那种方块儿图强不了多少,几乎笑出声来,不过人家这么热心,也不好拒绝,端了茶杯坐了一旁等着。

这一等就是快一个小时,其间饭菜上来,我边狼吞虎咽边偷偷瞧了瞧他,他正抓耳挠腮奋笔疾书,显然一边回忆一边描绘,倒让我笑不出来了,心想中原人民真热情啊。

我估计他画这地图是指望不上了,又不好意思不等,吃完结过账就坐着拿手机上网,搜索附近的信息。

杨树坪这个地方确如蔡警官所说,真的是找不到什么信息,估计类似黄花渡,要不就是小要不就是偏,况且在河南这种地方,村镇实在是多如牛毛,不好凸显。

再往大了搜,譬如说陕县之类的,乱七八糟信息倒是不少,可基本上都是官面文章,只写着下辖什么乡什么县什么镇的,也没什么价值。

看来只能是一路问路过去了。

我正无奈地琢磨着,那老板已经走了过来,一脸笑容道:“画好了画好了,你看看。”

他说着把一张大纸铺到桌上,足有一张报纸展开那么大,我一瞧,竟然是好多张纸用透明胶带拼在一起的,还真别说,看样子这老板仓促间也没少下工夫。

他感觉有些得意,像是欣赏一件作品似的笑了笑,指着一个圆圈道:“你看,你现在在这儿,然后上高速路,往下走……”

我本来对他这件“大作”半点不抱希望,没想到看了几眼倒看住了,这图虽然粗糙,不过相当直观,很好理解,再加上他的解说,真的是一目了然,不禁暗叹,这种人才埋没在小镇子里开饭馆算是浪费了。

这番解说也就用了十来分钟就完了,其间最复杂的还是村套村,有些村子不是直通过去,需要绕路,这么一来,就显得有点繁琐。

末了他道:“估计有几个村子我记得不熟,你到时候多问问看,反正大概差不多。”

纵然如此我已经是相当感激了,这可能给我节省不少时间,赶忙道谢,将那地图收下就准备上路。

老板却道:“要我说,小伙子你还是在镇上住一晚上吧,村里路晚上可不大好走。”

我知道他是好意,不过对方显然比我知道的要多,行动也快,如今恐怕已经超出我进度不少了,去的晚了连渣都剩不下,就敷衍答应着,出了门开车直奔高速。

他那图虽然简陋,倒是挺好认,狂奔一阵子下了高速,拐进一个小镇子,按着图上所说的往北一直开。

我在村里住过,知道一到晚上这种地方真是伸手不见五指,没有半点光源,想着车灯能弥补,也没太当回事,真开起来才知道费劲,尤其是这种中原地方的村落,好几次路边有猫狗窜到车前,几乎把我吓个半死。

连着开了一天的车,我的体力也已经逼近极限,眼皮直打架,连番惊吓之下出了一身冷汗,细瞧都不知道开到哪儿去了,才后悔应该听那老板的话,勉力退出村子返回镇上,找了家小旅馆投宿。

用手机定了闹钟,往床上一躺就睡了过去,连个梦都没做。

被闹钟吵醒已是早晨七点半,天刚蒙蒙亮。

我一骨碌爬起来洗漱完出门狼吞虎咽吃了早点,已是感觉精力全然恢复,赶忙开车上路。

果然白天路真是好走的多,再加上这地方的人挺热情的,问路也好问,只是谁瞧我那张拼凑的破地图谁都笑,弄得我挺尴尬。

杨树坪真的不远,不过路确实是相当绕,直线距离估摸着也就一百公里上下,我竟一直走到下午两点。

进村就知道那店老板说的什么意思了,这村子位置比较靠里,估计是完全靠农业维持,说不上破败,可是一眼瞧过去挺荒凉那种感觉,尤其是冬天,田地里也是一片土色,村里也空荡荡的不见人,等了好一阵子只见到一个赶着羊群披着皮袄的羊倌儿经过。

跟他打问了半天,那羊倌儿的口音很重,勉强分辨了半天才明白,他说村里没有派出所,基本上就是村委会在管事儿。

我愣了阵子神儿,感觉无从下手,只好问了村委会的位置开车过去。

村委会里也空空荡荡的,只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披着个大棉袄正在打盹儿。

我上前把他叫醒,表明身份,又说明来意。

他一下子就客气起来,还给我沏了茶,说自己姓于,是杨树坪的村副主任,有什么需要一定全力配合。

我总算松了口气,果然有些事情真还得靠人帮忙,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穷尽的。

于副主任说话也带着口音,可是比那羊倌儿已经强出不知道多少,算是河南普通话,挺容易懂。

据他说,他是土生土长的杨树坪人,没听说有岩龙窟这地方,不过这名字还真听着挺耳熟的。

我边催他使劲儿想,又问起,最近有没有外人来过这里?

他很肯定就说没有,说他们这地方基本没人来,顶多一年也就几次,外面加工厂会来收购蔬菜什么的,偶有个外地人来相当扎眼,绝对瞒不过人。

我心说难道说我赶在他们前面了?仔细想想倒也大有可能,毕竟传说也好地方也罢,都是中国的,我一个中国土著都弄不懂找不到,一帮老外没理由会强过我这个土著,想到这儿心里踏实了不少。

于副主任说了半天没这地方,见我仍旧坚持,也只好妥协,说这样吧,我去给你问问村里老人儿,你稍等会。

他还挺客气的,给我拿了一大堆吃喝,披了棉袄就出门了。

不过这个稍等可实在是要命,足足等了怕有两个小时,一茶壶开水都快被我喝光了,太阳也开始西沉,才见他披着棉袄进了村委会大院儿,后面还跟着个佝偻着身子,看起来年龄挺大的男人。

看来有点门儿。

果然于副主任推开门就道:“来了来了,俺们村的老艺人了这是。”

我赶紧站起身点头示意,见那人大概有七十岁上下的样子,又黑又瘦,皱纹满脸,显见活的不怎么如意。

那老人似乎有点拘束,竟冲我鞠了个躬,这才斜签着坐了我对面。

我时间很紧,也没空理会他什么反应,就直接道:“老大爷,岩龙窟这地方,您知道?”

他有些不安地挪动了下身子,才道:“俺只知道有个地方叫眠龙窟村。”

我一怔,他口音挺重,但眠这个字我倒是听清楚了,难道说是蔡警官听错了?还是说我压根儿就没找对地方?

定了定神儿,对也好错也罢,既然说杨树坪附近,又是三个字,应该符合,反正就这么点线索,只能这么追查下去,我就问:“那就麻烦您给我讲讲。”

他道:“也不算知道……俺只是个写乱弹本子的……”

于副主任见我一脸奇怪,在旁解释道:“乱弹是俺们这儿的地方戏曲,你们叫……叫……哦对,河南梆子。”

我恍然,意思就是说,这老人是个写戏本的,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说。

那老人道:“戏里很多东西都是传说,也不是俺编的,因为这还批斗过俺哩,你还要……还要听?”

“当然。”我道:“尽管往下说,您放心,现在没有红卫兵了。”

那老人受到鼓励,表情自然了点,道:“早些年,黄河边上有个眠龙窟村,村东头有个洞,听说洞里面睡了条龙,老人们传得神乎其神的,听说不少人还见过那龙呢。”

这种传说中国遍地都是,没什么实际价值,我听的不得要领,也就没有开口打断。

老人道:“听说这洞有神力,黄河里的鱼游进去就变成龙了,然后就成了龙王爷,保佑这方圆千里风调雨顺。”

我正喝水,几乎一口喷了出来,这可就是纯粹的封建迷信传说了,可信度极低,赶紧咳嗽着掩饰过去。

于副主任在旁解嘲道:“这都是迷信,传说,老梁,说正经的。”

老梁有点委屈,道:“是他让俺这么说……”

我赶忙道:“是是,没关系,尽管说。”

那老梁道:“听俺爷说,早年间还有祭祀河神的仪式,就在村边儿上,附近十里八村儿的,就属那儿排场最大,原先还有座河神娘娘庙呢。”

我一下子几乎跳了起来,大声道:“河神娘娘?”

于副主任和老梁被我吓了一跳,半晌才见老梁点头道:“啊,河神……河神娘娘。”

我赶紧问:“那……那河神娘娘,什么样?”

老梁愣了一下,道:“俺没见过,不过俺听俺爷说,好像是人首龙身。”

人首龙身,人首蛇身,这中间能有多大差距?

我思索着坐下,没想到一个传说,竟然把事都串起来了。

这么看来,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无论是姜教授的故事,还是我的推断,都没有错。

夏家看样子确实很有些历史了,应该是很多年前就存在的非法组织,我估计大概是类似于什么白莲教之类依靠封建迷信的变种组织,借黄河周边农民迷信思想隐藏自己的身份,也就是说所谓的河神娘娘。

我记得姜教授说过,历史越悠久的民族就越迷信,因为它的文化沉淀比较深,很多所谓的迷信已经成为一种宗教体系,要破除是相当难的,恰恰中国正是这样一个国家。

历朝历代利用封建迷信统治都是屡试不爽,再加上旧社会教育普及很差,要想骗知识分子恐怕难点儿,可是文盲那就容易多了,显然韩**正是这么一种人。

也就是说,夏家利用这种迷信方式蒙蔽了村民,借以掩盖自己的犯罪行为,所谓的眠龙窟很有可能就是他们的大本营,具体他们古代做什么无从得知,可这种犯罪显然是延续了下来,一直到现代,结果被国际刑警组织发现。

如果照这个思路往下想,那么这个眠龙窟只怕藏了什么东西才对。

我思路清晰了不少,掏出烟来给他俩一人递了一根,点燃,冲老梁道:“您继续说。”

老梁现在表情自然多了,有些贪婪地吸了两大口,才续道:“俺那个戏本子是说一个民间传说,说是龙王爷的闺女和一个种田的小伙子好上了,后来生出条恶龙来,就在黄河里就翻云覆雨发大水,后来……”

我摆了下手,道:“我想问问您,眠龙窟这地方在哪儿,您知道吗?”

老梁道:“那可就不知道了,俺也就五六岁跟俺爷去过一次,那村子早都没了,四二年大饥荒,整个村子走的空空落落的,后来又赶上好几年发大水,冲得跟白地似的,建国以后就没那村子了,好像那村的老人儿都死绝了,连村名儿都没几个人知道。”

我道:“那大概位置,您还能找得到吗?”

老梁思索了下“大概位置倒是差不多吧。”

我是真没想到戏本子里还找出线索来了,心里这个高兴,赶忙站起身道:“那就有劳您老帮我带带路,咱去一趟。”

老梁还没反应,于副主任已经愕然道:“现在?天都晚了,明天再去呗。”

我道:“事情有点紧急,就麻烦梁大爷辛苦一趟吧。”

于副主任还劝着,我已经大步出了村委会,招呼老梁上车。

要说这些地方的人挺质朴的,估计是已经给我预备了饭,于副主任让我等两分钟,没一阵子就提了几个塑料袋回来,我一看,什么烙饼烩菜咸菜的一大堆,也是真饿了,就道谢收下,他又递过来个手电筒,说村里黑,我本来琢磨着有车灯,后来一想也没准儿能用得上,就道谢接过,心里念叨着庄户人家就是心眼儿好,一边赶紧开车上了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