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吹响自立的号角 336

2015-05-16 作者: 吃素的熊
第421章 吹响自立的号角 336

同样在一个地方工作,技术工种的收入可向来会比熟练工种高许多。厨师可是技术工种,服务员自然是熟练工种嘛。

服务员在回忆“解释内容”的时候,石瑞娟夹来一片鹅头。她把鹅脑挑吃掉以后,便将其余大半个鹅头递给自己的男朋友。刘佳接过以后,便三两口啃掉剩余的皮肉。

两个年轻人的举止,看着有点象“老夫老妻”的姿态,倒引出了兰凤绫的一些心思。先前在与几个师兄说家常话的兰凤绫,自此以后话说得少了,偷看大师兄龙豪的次数则多了。

刘佳在啃鹅头的时候,其中一口将鹅头的某些骨头也咬了下来。

他嚼了两下,觉得这鹅头卤得极够火候,连骨头也是酥软进味。本着“能吃就不浪费”的价值观,他把鹅头的骨头都给嚼烂咽进肚里。最后从他嘴里吐出来的“鹅渣”,只有上下两边鹅嘴而已。

他觉得这“卤水鹅杂”的滋味还行,起码比先前那“卤花生”更好吃。这“卤水鹅杂”的味道既不太咸也不太淡,空口吃或下酒都不错。收此可见,这里厨师的手艺倒也配得上酒家的消费水平。

龙豪见状便开起刘佳的玩笑:

“小兄弟啊,看来你也拿这东西没辙吧?话说有的人就象这鹅嘴一样,都熟了嘴还特别硬。”

这老明星现在已有三分酒意,说话已开始有一点不着调了。

“要我说呢,那些人其实更象这鹅头。”刘佳向龙豪竖起了拇指:

“别看他们看起来又黑又硬似的,我就这么轻轻用一点力,结果就烂掉啦。”

刘佳现在也有三分酒意,行为举止也比先前要放肆了些。在他看来,反正都是同辈自己人在吃喝。只要自己别过分胡闹,举止随便点又有什么所谓?

要不是因为这样想,他刚才也不会忽然做出貌似怪异的举动,来向服务员询问卤菜所用食材的产地问题啦。

进餐的六人里边,与“主办方”交道打得最少的人,自然要数石瑞娟。现在连她也受到酒宴气氛的影响,姿态比一开始要放随便了许多,更别说刘佳啦。

大家现在都随量喝了些酒,情绪多少都受到了酒精的刺激。有陆子光这个活宝在活跃气氛,加上有龙豪这个性格从不拘谨的人在,酒席的气氛自然是越来越热闹。

连性格腼腆的钱子义,在酒精刺激的影响下,行为也渐渐变得放松了许多。一听刘佳所谓“有人象鹅头又黑又硬,可一用力就烂掉”,“钱师傅”马上便不乐意了。

刘佳一时兴起说的笑话,却正好能套到钱子义的头上。钱子义的肤色较黑,貌似冷硬实则腼腆,与刘佳说的笑话正好搭得上边。

在几人的笑闹兼起哄之下,刘佳主动向钱子义一连敬了三杯酒,然后才算了事。由于一直有服务员负责倒酒,这连续三杯加起来,总量其实也就五六十毫升左右。

这从尼德兰进口来的烈酒,酒精烈度还不到四十度。加上刘佳先前已吃下了好多菜肴,这么连续三杯下肚,酒水辣喉的感觉倒算明显,情绪也比入席前活跃了许多。

至于头晕?刘佳还差得远呢。起码再多喝一两倍酒水吧。

作为前菜的压轴菜,是每人一份的炖汤。这种被海州土著称为“炖盅”的炖汤,盛在仅有老式茶碗大小的精美瓷碗里,被服务员分别送到每个食客座前。

刘佳一接过瓷碗便赞了一句:

“哟,这可是值钱的贵东西嘛。”

在食谱总数轻易超过一千种菜肴以上的海州菜系里,现在上桌的这款“炖盅”,可其中算是数一数二的昂贵菜肴。照刘佳的原话就是:

“光看到这一碗里的汤料,有谁敢说这汤味道不好?”

在这小小的一碗“炖盅”里,汇集了鱼翅、干鲍、干海参以及花胶、圆蹄等众多食材的精华。

光是凭“鲍参翅肚”这四样,就已显得这一小碗汤的身价有多么“不菲”。更别说再用隔水蒸炖的方式,以上汤把所有食材加热四十八小时以上。无论是食材的档次,还是厨师在这一小碗汤里所花费的心思,都符合刘佳先前的那句话:

“谁敢说这碗汤不好?”

在海州的民间甚至有这样的故事,说连神坛上的神仙,只要一闻到这“炖盅”的香味,也会忍不住跑来偷喝。那神仙会急得连神坛的大门都开不及打开,便直接从神坛里翻墙而出。

当然了,神仙翻墙什么的,只是迷信说法而已啦。但这“炖盅”却是再真实不过。

“兄弟”酒家所制作的这道“炖盅”,在传统菜谱的基础上,还特意往“炖盅”里多添加了一味羊肉。这样一来,“炖盅”的滋味自然显得更加复杂,美味程度自然也变得更高了。

上这“炖盅”时发生了个小插曲。服务员为食客上汤时,“兄弟”酒家的经理“正好”也推开包间门走了进来。

陆子光一见这经理,便与对方说笑:

“喂!在快餐店吃饭那些汤都能任添,你这里的汤怎么就不能勉费续杯啊?”

由于这“炖盅”的大小与老式茶碗相仿,陆子光早就想说这一茬了。

经理还没来得及回答,与陆子光坐在同个桌上的刘佳已抢先发了话:

“光哥你这就是外行话啦。这汤要是完全用古法,光是连续两天的火候就得烧掉多少钱?这么高档的汤你以为是快餐店里那些洗锅水么?还想免费续杯?你真当是在茶楼喝茶咩?”

当时陆子光一愣,过了好一阵才发出一声“是喔”。从他接下来所说的话看,他倒是真觉得刘佳的话有道理。

刚走进包间的那位经理,与“龙豪大哥”打过招呼,并互相敬了一杯酒以后,便打着“哈哈”走出包间。

这经理刚才被刘佳的一番内行说法给吓到。加上经理又知道“那年轻人”是同行,本以为刘佳是故意在捣乱来着。等他发现刘佳其实只是在与陆子光说笑,经理方才敬龙豪的那杯酒,经理他也有些借机喝口酒压压惊的意思。

凭心而论,这道“炖盅”里的食材可没半点虚假。传统菜谱里该用什么食材,这道“炖盅”当然都有。且本着“不进步等于退步”的精神,“兄弟”酒家这“炖盅”里比古法还多了一味羊肉。

可刘佳刚才所说的火候问题,即连续隔水蒸炖的具体时间,“兄弟”酒家这里也照样做了些创新改进。

这碗“炖盅”里用的食材,其实是放在某个大锅里用清水小火熬煮数小时。火候倒是足够有余,可味道也早就被熬光了。这样熬出来的食材,口感与长期隔水蒸炖的食材口感极其相似。

而大锅里熬煮食材得到的汤水,只要再稍微处理一下,就会变成食客喝到的上汤,味道也的确相差不远。那些经过清水小火熬煮的食材,放进“炖盅”里,配着上汤重新隔水蒸炖的时间,总共还不到半个小时。

当菜肴成为一种消费品以后,商家对消费品制作技术能动的手脚,不是外行人所能想象到的啦。

为了“恢复”事先被熬掉的食材滋味,“兄弟”酒家在这“炖盅”添加了好多款人工合成香料。这些味道各不相同的调味料一旦按合适比例混合,其味道便远胜同类天然调料,关键是在于掌握好分量的比例。只要控制好比例,即便是再懂吃的人,也难吃出其中的区别。

虽然的确用上了“鲍参翅肚”等高档食材,但这道“炖盅”从工艺上看,其实更接近“速食”的范畴。说得难听点,泡面里的汤包也是用类似工艺制作而成。

刘佳现在已有三、四分酒意,还没喝到味觉麻痹的程度。往菜肴里添加人工合成调料的手艺他不但懂,且还极为擅长,这点花样即便能骗过别的人,却瞒不了他刘佳。

他刚才已经尝出食材的口感不对劲,只是看在食材的分量没偷工减料上,再冲着龙豪与酒家经理的关系,他不好当场直接点明而已。可要是藏着不说,他又觉得违了自己的心。

所以他正好借着陆子光与酒家经理开玩笑的机会,把他想说的话用另一种方式说了出来,算是敲打敲打那些狡猾的“老狐狸”。他觉得自己如果不这么做,那些“老狐狸”赚了钱以后,搞不好还会在背后骂被骗者“傻瓜”。

能敢到外地创业,然后在外地闯出自己一片天地的人,即便不是白手起家,可又有哪个不是“老狐狸”?笨人就算拿着再多本钱,最终也只会亏光蚀尽啦。

吃过八道前菜一道主食,然后各自喝下一小碗“炖盅”,这是海州酒席的老习惯。大多都“好吃”的海州人在多年经验之下,才渐渐形成了这种习惯。

只有这样吃喝,酒意才不会太快过量,却又能保持酒意所带来的欢快。且只有这样肠胃才能接受更多的食物,酒席的时间才能维持得更久。等这“炖盅”被撤走以后,接下来还有八道主菜两道主食以及一道汤水要吃喝呢。

龙豪这次家宴一共点了八道主菜,分别是“苦瓜蒸排骨”、“葱烤石斑”、“糯米蒸肉丸”、“招牌白切鸡”、“秘制牛腩煲”、“青榄蒸塘虱”、“蒜茸菜心”以及“明炉脆皮烧鹅”。

与八道主菜一起上桌的还有两道主食,分别是“荷叶蒸饭”和“干炒伊面”。按照海州土著酒席的习惯,最后还会上一道汤,但现在暂且不提。

八道主菜一上桌,龙豪马上给自己碗里夹了颗蒸肉丸。由于这道菜肴是家常菜,刘佳原本没打算先吃这个。可他见龙豪这老明星吃得津津有味,被龙豪的行为勾起了好奇心,于是也跟着夹了一颗来品尝。

米白色的糯米里,包裹着粉红色的猪肉丸子。刘佳从这糯米的口感和色泽上看来,这里的厨师肯定先把糯米煮成熟饭,再用来裹着肉馅蒸熟,而不是直接拿生糯米来蒸。

单从口感和调味水准来看,刘佳觉得这酒家的厨师基本功很扎实。

在刘佳看来,“兄弟”酒家的消费层次很高。他觉得从常理上来说,应该不会有多少人特意在高档酒家里点家常菜。可这家常菜,即“糯米蒸肉丸”的烹饪水准,却依然达到现在这种水平。由此,他便可以推断出这里厨师的基本功水准。

但说白了,家常菜始终只是家常菜。象龙豪这种“有钱佬”,即便是家宴所以点家常菜,可为什么这“老龙”会吃得这么开心呢?

刘佳的好奇心在酒精刺激作用下,比平常要更不易按捺得多。所以他马上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龙豪没有直接回答,反而反问刘佳:

“我好象跟你说过我以前的事吧?”

“以前?以前到什么程度啊?老龙你都几十岁的人了,要说以前,可是可以‘以前’到很久以前喔。”

从这句饶舌话看来,刘佳顶多不到五分酒意。酒精虽然刺激到他的情绪,却还没能影响他的神经功能。要是身带七八分酒意时,即便因平日口齿伶俐,依然能说出饶舌话,其中的逻辑思维肯定会变得混乱起来。

龙豪被刘佳的话逗乐了,笑了好一阵子才接过话茬:

“大哥我小时候住过孤儿院,后来是阿凤的爸妈,也就是我的师父师母收养了我。那时候每天练功学戏都特辛苦,但师母每天都会给我们这些小鬼准备好吃的。我那时候就想啊,一天能吃两顿又饱又好吃的饭菜,再怎么辛苦也值啦。别说叫我每天练工,叫我干什么我都愿意!我小时候最喜欢吃师母做的蒸肉丸,尤其是用糯米裹着来蒸。这里的糯米蒸肉丸跟我师母的手艺有八分象..”

龙豪说着说着,也许是觉得口干,便拿起酒杯自顾自喝了一口。石瑞娟见状赶紧抢过话茬:

“就是因为很象,所以才特意点来吃?”

“才不是。”兰凤绫见大师兄正顾着喝酒,她便代替龙豪回答了石瑞娟的提问:

“大师兄每次请客吃饭都喜欢点这道菜,无论在哪里请客都会点这道菜。他就是在怀念他小时候而已。”

“那当然啊!”龙豪理直气壮地回应他小师妹的话:

“老人不在了才怀念他们?那有个屁用!肯定是趁他们在的时候多尽尽孝心才对吧。我对自家人怎么样,大家可是有眼见的啊,用不着借一道菜来标榜我对家人好不好。横竖是我请客下馆子,只要我付得起帐,当然是点我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来吃啦。”

龙豪的“孝心”说法很合刘佳胃口,于是刘佳马上举起酒杯:

“我建议为老龙这句话干一杯!”

在刘佳这个提议的影响下,家宴的气氛变得更欢快了。

干杯以后,刘佳的筷子伸向那道“招牌白切鸡”。他的筷子先把鸡屁股夹了起来,口中还问了一句:

“有谁喜欢吃鸡屁股啊?没人喜欢就丢啦。”

鸡屁股里有大量淋巴组织,淋巴组织是什么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如果不是粮食格外紧缺的年代,一辈子也吃不到几口肉的年代,鸡屁股这玩意最好还是别吃为妙。

“别丢别丢!”陆子光赶紧出声制止:

“阿义最喜欢吃鸡屁股。”

他所说的“阿义”,自然是指坐在他旁边的钱子义。

刘佳见有人要吃,自然不会非把鸡屁股丢掉不可。考虑到进餐气氛,他甚至没多提鸡屁股的害处。

他把这玩意递给陆子光,“光哥”特意用碗接过。然后在陆子光把鸡屁股夹到钱子义碗里的同时,刘佳重新夹了块鸡腿。

这道“白切鸡”虽然是一只整鸡,但在上桌的时候,已预先切成了十厘米长两厘米宽左右的段状。不然鸡腿只有论“根”,哪里会有用“块”来形容鸡腿的?

这鸡腿刘佳并不打算给自己吃,他是夹给石瑞娟吃的,因为他知道自己女朋友喜欢吃鸡腿。然后他又夹了块带肉的鸡肋骨,这才是他自己要吃的。

“鸡肋你也吃?”这回是龙豪起了好奇心:

“戏文里都有说鸡肋肉不多不好吃,可丢了又可惜。整只鸡这么多好肉你不吃,居然吃这个?”

“肉是不多,但它滑啊。”

刘佳简单作答以后,便把这鸡肋送进自己嘴里。

他刚才在夹菜以前,已注意到这“白切鸡”的选料,并不是地道的海州风味。

海州土著的酒席有个讲究,无论接待什么客人,到底点什么档次的菜肴,每一桌酒席上都少不了得有一只整鸡。在方言里,这说法句为“无鸡不成宴”。

在海州方言里,“鸡”可是个有好彩头的字眼。即便是在过去生活条件远不如现在的年代,即便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贫苦人家,只要请客吃饭,都少不了要宰一只鸡。

如果家里连鸡都养不起的人家?请客时桌上也会摆只木雕的鸡,算是没肉吃也要好彩头。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家里穷得连鸡都养不起,还不想方设法去挣钱?光讲究彩头有个叉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