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重回到殿堂之上,面对百官,顿生愧色,终于说了一句:“同志们辛苦了。”
百官顿觉三九天送棉袄来了,立马异口同声说道:“皇上更苦。”
赶紧开会吧,别搞得八点开会九点到,十点还要等领导了。
这一天,李世民开始了一个影响中国一千多年的一项制度,此项制度就是科举制度。
可以说,科举制度不是李世民的首创,但是在李世民的手中得到了完善和发展,莘莘学子十年苦读,终于有人认可他们了。
说到科举制度,实则是公务员考试,因为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选拔官员和录取率低,赴考的人实在是拿着杀猪刀剃胡须,太悬乎了。
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这两类相比,常科要比制科容易得多,常科不需要太大的背景和名望,而制科则是皇帝亲自下诏,所以对于不经常上头条的人自然就选择了常科,换句话说读书人一般重视的是常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明法、明算、明字属于理科类,对于学而优则仕,从文科选拔官吏的时代来说,同学们都愿意摇头晃脑读着古文了。
在李世民的眼中,科举制度真是维护他的大唐王朝中生成的骨头长就的肉,不能再更改了。
实际上,李世民的科举制度也是有两大功能:第一是认定学历;第二是优胜劣汰。只不过是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既充当了颁发学历证书的机构,又扮演了人事组织安排的部门,后来的弊端日渐显现。
科举考试奇葩之处在于不管年龄大小,只要拿得动笔墨纸砚,入土半截的人也能够考试,可以说是终身教育的典范。
因而,有人花白胡子了还在和十几岁的孩子是同桌,连老师都比他小,但是毫无羞愧之色,反而引以为荣,一朝中举,必定为家人带来财富和荣华。
多少人为之奋斗终身,所少人为之奉献青春,乃至于有的人一旦中举就立马发疯,不能不说一考定终身的科举是一个端倪。
李世民曾经说过:“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原来他是为了大唐政府网络人才,道出了科举制度的奥妙所在,也是增加了贫苦老百姓参与建设的机会。
除了科举制度之外,李世民也是着手加强了一项制度的建设,那就是宰相制度。
所谓宰相,就是一个宰猪匠,皇帝就是东家,请宰相杀猪,先烧水再捅刀后开肠破肚,每一个离不开宰猪匠,而东家等着坐享其成。
所以说,宰相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在这有咱老百姓真呀真高兴的盛世里,宰相几乎承包了皇帝的工作,当然除了上床睡觉例外。
皇帝们为啥这样做?
其实很简单,事多与精力不成正比形成了宰相制度。
比如,王二创业之初,每天与妻子吃馒头喝开水送货上门,由于业务量少,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家俩人自产自销足矣。
过了几年,王二挣了第一桶金,扩大规模,事儿也就多了,不得不请人或外包他人。
后来,王二成立公司当了总裁,自个儿更加忙不过来,只能挑选优秀人才帮忙了。
而这个人就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一个钱多也不任性的人,一个敢于担当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我们称皇帝任命的第二把手叫做宰相。
皇帝的王国里养了一大群公务员,人人都是麻布袋里的钉子,个个都想出头,而宰相就是出头最多次的公务员,是百官的首领和代表,帮忙皇帝看家的。
在李世民看来,宰相可以理直气壮地顶撞自己,而自己不应该对其颐指气使,应该当一个勇于认错的乖孩子,宰相独立都能撑船了,皇帝肚里一定要撑航空母舰了。
能够做到高高在上而又能够谦虚谨慎地接受下属意见的,当属于李世民一人耳。
李世民的出发点是对各方面的权力制衡,不能让你任何部门变成往老虎头上拉屎的麻雀,这是难能可贵的,是社会的一个进步,一口吞了三个热馒头,李世民是吃不消的,请人家来吃能够帮助消化。
人家都说,李世民是开明的君主,都体现在了他的宰相制度,而且是说到做到,不说空话,不放大话,他们是落到实处的。
所谓任何事儿都不能面面俱到,李世明做为明君的代表,也不是说没有啥缺点,其实这也是皇帝们的通病,皇帝的话就是法律。
有人曾经解读过一段论著:若以法律来划分人的三六九等,那么制定法律的就是君主,遵守法律的就是大臣,受法律约束的是子民,甚至说防民之术乃是法律也。
一切都是为了皇帝的家服务,你撞了个人,说句我爸是皇帝,那你就可以很任性了。
那么,李世民是如何处理皇权与律法的关系呢?
我们泡一杯茶,点一支烟,然后看一下这个小故事,便知李世民是不是此方面的行家里手了。
戴胄是李世民执政时代的宰相,他和李世民竟然在朝堂之上吵架了。
都说老和尚拜天地,那是头一遭,但是在天朝里有人敢和皇帝吵嘴的,可是天下奇闻了,而制造此条新闻的是宰相戴胄。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戴胄最大的本事是秉公执法,熟知律法,遇到事儿必定是搞个明白才罢休,开后门的,拉关系的通通都扫地出门。
每一个王朝的建立,必定是付出很多生命,但是要维持王朝的长治久安,就得把这些生命的精神发扬光大和加以保护,好比是铁人戴钢帽,双保险,人家其乐融融,自己的龙椅也稳若泰山。
于是,王朝产生了一个产物,那就是承袭官爵制度。
戴胄就是为了承袭官爵制度而与李世民吵架的,他的理由是:有人搞假,冒充功勋后代,骗取生活费和工资。
李世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竟然有如此欺诈之人,派人调查,方知自己被蒙骗了,证明戴胄的说法是正确的,李世民立马启动了修复功能,颁布法令,凡是诈冒资荫者,死了死了的。
可是,有人就是觉得不看不比,沾沾自喜,一看一比,相差万里,如何找到心理平衡,那就得信仰富贵险中求的主义,俗称:顶风作案。
此人叫柳雄,时任徐州司户参军,为了实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目的,伪造了一份自己的简历,说自己在隋朝时当过大官。
李世民派人一查,竟然知晓此人乃造假高手,说自个儿当过大官纯属虚构,柳雄随即成了屠夫家里的肥猪,早晚都得杀了。
为了起到《贞观律》不是看上去很美的效果,李世民决意杀了柳雄,以免让人在时候嚼舌根,说老板说话不讲信用,以后还有谁信?
唐朝有个检察机关叫做大理寺,专门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现在终于有机会大展神威了。
而负责此事的就是大理寺少卿戴胄,可谓是孙悟空遇见了如来佛的五指山了。
从升迁路线图来看,戴胄可谓是火箭式升职,先当了个兵部办事员,后来李世民经过考察破格提拔他当大理寺少卿。
戴胄从一个小小的办事员一跃成为律法执行者第二把手,实在是猴子上树,爬得快,因而也要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是太平洋之恩,李世民指东,戴胄不能说西,李世民打狗,戴胄不能抓鸡。
总而言之,一切顺着李世民的毛梳理。
倒打一耙是容易的,但是再获得重用,就没那么容易了,在大臣们看来,戴胄是不会冒险与李世民再次顶嘴了。
众目睽睽之下,戴胄翻了翻律法,说道:“陛下言重了。”
大臣们翻翻白眼,李世民疑惑地说:“难道柳雄不应该死了死了的。”
戴胄斩钉截铁地说:“按律应当流放,不可杀也。”
李世民气得像瞎子熬糖,恼了火。
戴胄是个固执之人,同时又是没有背景的人,但是他敢和当今皇帝唱对台戏,恐怕只有魏征才能与之匹配,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执法如山。
有人说戴胄是爬上皂角树的猴子,不知道李世民的厉害,这可是大错特错了,即使李世民气得要把戴胄的脑袋给拧下来,他还是坚持依法治国。
李世民怒道:“我早已判了柳雄死刑,所谓君王无戏言,你怎么就要求我改判?你是不是求我赏赐你去劳改。”
戴胄表现出了一副视死如归的神态:“劳改就罢了,皇上要杀了我,我也要说柳雄不可杀也,一切都按照法律来办,我死也无憾。”
李世民鼻孔喘着粗气:“我看你就是卖馒头的搀石灰,真是面不改色的了,一定要我的敕令失效才罢休吗,我还有啥权威执掌天下?”
戴胄不慌不忙地说:“法律是长治久安的保障,而皇上手中的敕令是明显超出了法律底线,如此以往,会失信于天下,忍一时风平浪静,换来赞不绝口的老百姓,这不是皇上常挂在嘴边的太平盛世吗?”
李世民呆在龙椅上,目不转睛地看着戴胄,继而微笑起来。
从刚才的冷场到李世民的微笑,任何人都会为戴胄捏了一把汗,但是戴胄实在是太淡定了,太碉堡了。
李世民的微笑不是杀人的笑,不是要捅人的节奏,而是表现出了大度而谦逊的态度,认为戴胄是对的,心中是没有鬼的。
于是,历史上出现了一句万人称颂的政要哲言:
“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
意思是,我对于法律方面已经接近法盲的程度,差点儿办成了冤假错案,你能够帮我指正出来,我有什么可担忧的。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改正了就是好同志,李世民应该是一位好同志。
柳雄事件是罕见的法律案件,李世民经过人家的据理抗争,虽然败给了大唐律法,但是体现出了李世民个人独特的良好品德,入选明君行列是毫无疑问的。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