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抢羹饭”与“豆腐羹饭”

2018-04-15 作者: 薛理勇
第二十八章 “抢羹饭”与“豆腐羹饭”

《说文解字》中既是一个独立的字,也是部首。许慎释:“古文亦鬲字,象孰(熟)饪五味,气上出也。”“鬲”是古代常见的炊具,多为陶质,形状似鼎,但下面的三只脚粗且圆,中间是空心的,与上面的“锅”相通,两边的“弓”原写作,像上升的气体,所以字是指用鬲烧煮食物,鬲中的蒸汽不断上升。在相关的篇目中已经提到,“鬻”就是把“米”投入“鬲”中煮,熟了就是“粥”;把一种形似“耳”的东西放入“鬲”中煮,那就是,后来简写为“饵”,就是如“猫耳朵”、馄饨、饺子类的食品。《说文解字》中收了字,释文为:“五味和也。从从羔。”这个字的本义是指把羊羔投入鬲中煮,当然就是羊肉汤了,后来又泛指用任何食物煮的汤。许慎做学问很细心、认真,他还讲,字还被写作,这个字就是“羹”的古字,“羹”的本义就是用食物煮的汤。在金属(如铜)出现之前,以及其后金属很稀罕、很贵的时代,炊具以陶制为主。陶质炊具易碎,断水干烧会破裂,所以加工食品的方法主要是蒸和煮,而又以煮最方便、最实用、最普遍,因此古人的食物以羹为主,最著名的故事——楚汉之争中,情急之下的楚霸王项羽绑架了刘邦的父亲,并威胁刘邦,你如再不退兵,我就把你父亲剁了烧羹吃。那流氓气十足的刘邦也深知色厉内荏、心肠太软的项羽不会下如此狠心的手段,就大声回应:“那好啊,如煮好了,请给我一杯羹。”这个“羹”就是“人肉汤”了。许多食物放在水中长时间地煮,汤会黏稠,后来人们又把黏稠的汤叫做“羹”;有时希望汤黏稠一些,故意把淀粉、面糊调入汤中,称之“起羹”或“勾芡”。今天,“羹”通常指起羹、勾芡后的黏稠的汤。

吴语有“抢羹饭”一词,通常喻饥不择食、狼吞虎咽的难看吃相。如家庭来了客人,客人还没坐定,小孩就偷吃、争吃桌子上的菜,家长就会训斥道:“前世呒没吃过啊,阿是‘抢羹饭’啊!”中国的殡葬习俗,在出殡仪式结束后,丧家会备酒席招待、答谢出席殡仪的亲朋好友,这种酒席旧时雅称为“豆筵”,大概是酒席菜肴以素食为主,而豆制品又是素食的主力军的缘故吧,而江浙一带多讲作“豆腐羹饭”,确实,菜肴中必备一大碗豆腐羹。如把“羹”理解为黏稠的汤,“豆腐羹饭”尚可理解,而“抢羹饭”一词就难以理解了。

在汉语中,“羹饭”初指祭奠死者的饭菜。《水浒传》第二六回武松回到家中,他的哥哥武大郎已死并已下葬,于是“武松叫士兵去安排羹饭。武松就灵床前,点起灯烛,铺设酒肴”。后来特指风俗活动中给鬼神备的饭菜。“人死曰鬼”,古人认为有灵魂的存在,一个人之所以死了,只是原来依附在这个人身躯上的灵魂暂时离开了这个躯体而已,灵魂回到了他原先来的地方,也就是阴曹地府,过了若干时间后,他又会依附到另一躯体上重生。但是,非正常死亡,如饿死、打死、暴死、冤死,或在临死时没有人帮助灵魂认明返还阴曹地府的,那他就迷失了回到阴曹地府的方向,成了一个居无定所、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在阴曹地府报不上户口,没有工作和生活来源,就会流窜到人间作奸犯科,惊吓世人,传播瘟疫。于是中国的每一个县城都建有一处“厉坮”,这里是冤魂野鬼的收容所、遣送站。人一旦被鬼缠身,轻者得病,重者一命呜呼,于是人们一旦患了重病,当郎中束手无策,宣告“不可救药”时,只得请道士作法,祈求鬼不再缠身,放一条生路。用于祭鬼神的饭就是——羹饭。1910年出版的《图画日报·上海社会之现象》中绘有“病家送羹饭之迷信”一画,配画文说:

沪俗有等无意识之人,倘遇家人疾病,并不延医调治,唯酷信巫觋之言,谓有阴人或阴兵、野鬼等求食作祟,于是祀以酒醴,焚以纸钱,及草船、芦筷、冥衣、冥箱等,送诸远方,谚语谓之“送羹饭”。相沿已久。近虽世界日进文明,而此风卒未革绝,抑知徒耗金钱,实与病者无益。

给鬼“送羹饭”当然是道士们的主意,病家得到良心上的慰藉,而道士们凭此获得酬谢,所以,道士也得写一份《路引》,实际上就是“张天师”籍发给冤魂野鬼的“护照”、通行证,流窜的野鬼凭此可以返回阴曹地府,不再缠身世人,危害社会。《路引》大多木版印刷,道士只要在设计的空格上填字,在末尾画一花押即可。该画的作者也仿《路引》体例另撰一“路引”,颇有趣,抄录如下:

大力鬼王为给发路引事。照得自阮瞻作《无鬼论》,而我辈鬼族几共入于无(可奈)何之乡。乃近有东方病夫领祟鬼国,于是我辈复生,气焰乃炽。今据该病夫恳祈前来,知鬼犹求食,既以牲醴酬献,并愿约奉衣服冥资等物,求请发给路引,俾得尔辈远去他方。为此准词。合急发给路引一通。尔辈执此,无论男鬼女鬼老鬼小鬼新鬼故鬼冤鬼怨鬼强鬼恶鬼色鬼赌鬼酒鬼烟鬼冒失鬼促狭鬼替死鬼讨命鬼溜打鬼浪荡鬼等种种鬼魂,俱宜各归鬼穴、返鬼巢,与尔鬼夫鬼妇鬼子鬼孙,迷鬼混,打鬼棚(打棚系沪语俗语,即寻开心、开玩笑之义),说鬼话;鬼作乐,鬼开心,勿得再在阳世弄鬼。致千鬼遣所,过一切鬼途、鬼谷、鬼门关、鬼弄堂,一律凭此路引放行,须致路引者。

右给发送一切鬼魂。准此。

“送羹饭”中的冥纸、冥衣等是伪品,一阵火烧就随风而去,而饭菜是真的,鬼神带不走,于是,凡有人“送羹饭”,就会有小瘪三埋伏在墙角,未等“送羹饭”者离开,他们就蜂拥而上,鬼神未享,早已成了小赤佬的口福。所以,“羹饭”是鬼食,“抢羹饭”就是与鬼争食,吃相之难看显然而见。

丧事是一件伤心事,古代的丧仪中似乎不安排“豆腐羹饭”,《礼记·檀弓上》中讲:

曾子谓子思曰:“伋,吾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子思曰:“先王之制礼也,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故君子之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三日,杖而后能起。”

曾子对孔说:“我做孝子时,连续七天不吃不喝。”孔伋(即子思)回答说:“对于先王制定的制度,如标准太高了,那应该适当降低一些;如标准定得太低了,也可以向上调整一些。孝子在丧期七天七夜不能吃东西,这标准也太苛刻了,所以现在君子改为三日,使自己依靠拐杖能撑起身子为标准。”大概到了后来,在亲人死了三个月后可以不必再不断地哭亲人,也可以适当地参加社会活动,旧制称“三月卒哭”,此习俗相当于今天的“百日”。后来修订的《丧礼》中讲:

祔祭于卒哭之明日行之。奉神主配食于祖先。礼毕,复于灵座。祭毕,内外举馂,丧主、主妇不与;护丧者代表主为书,使人遍谢来宾吊赙者。

“祔祭”就是把牌位从家里拿到祠堂里,依附到祖先的牌位里一起祭祀。因为自己亲人的牌位要离开家里的灵堂移到宗族的祠堂,就要有相应的仪式,时间定于满三个月后的第一天,这一日期近似于今天的“百日”。丧家要准备饭菜,先用于祭祀祖宗,祭礼完毕后,那些饭菜就用于招待来参加仪式的亲朋好友,但丧主和主妇(即死者的长子和长媳)不出席,委托主持人向所有来宾和送过礼的人致谢。这大概就是古代的“豆腐羹饭”,但对菜没有规定。大概到了唐代以后,受到佛教的影响,丧席多用素食而被叫做“豆筵”;到了近代,民间多叫做“豆腐饭”或“豆腐羹饭”。

《丧礼》中称:“祭毕,内外举馂。”《说文解字》:“馂,食之余也。”《礼记·曲礼上》:“馂余不祭。”“馂”就是人家已动过筷或吃过的食物,“内外举馂”就是大家一起吃已经被祖先吃过的食物。这样就可以知道,古代的“豆腐羹饭”先用于祭祖,后用于招待客人,所以,“豆腐羹饭”也是死者最后一次招待客人的饭。其之所以放在三个月后举行,除了仪礼上的需要外,因为丧事已过了三个月,大家对死者离去的悲伤之感已减,可以开开心心地吃死者为感谢大家的最后一顿饭了。

“羹饭”和“豆腐羹饭”不是具体的“饭”,这一点是要弄清楚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