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卖是一种面粉和米饭的混制食品,制作并不复杂,把糯米蒸为饭后,拌入酱油、鲜猪肉、虾仁、蟹肉等作为馅心,备用;再用开水调面团(俗称烫面),擀成直径约10厘米、边缘稍薄、中间略厚的皮子,把馅心放入皮子,做成古代的钱包形状,放入蒸笼中蒸熟即可,既可以当饭食,也可以作点心,价廉物美,颇受欢迎。“烧卖”只是这种食品名称的发音,似无明确或标准的写法,于是有许多种写法,如稍麦、烧麦、烧梅等。沪语“麦”音近mé,“买”与“卖”音同,均念作má。如今上海年龄偏大的人把这种食品念作“sào mé”,而青年人多讲作“sào má”。方言还是以老年人为准,我想“sào麦”可能更接近事实。
14世纪时朝鲜人李朝用朝鲜文和汉文写的《朴事通》中记:
元大都(今北京市)午门外饭店中,以面作皮,以肉为馅,当顶作为花蕊,蒸熟,与汤食之,方言谓之“稍麦”。又云:皮薄内实切碎肉,当顶撮细线稍系,故曰“稍麦”。
看来,烧麦这种食品至迟在元朝的京城大都已经出现了,但其制作与今日的烧麦有所不同,馅心中大概没有糯米饭,而主要是剁碎的肉末。这种食品的形状像钱袋,在顶部折叠成荷叶边状,或用线收紧口袋的形状。“稍”通“梢”,即顶端、末梢,其末梢外露的是“麦”,于是被叫做“稍麦”,此说应通。清人《帝京岁时纪胜·八月·时品》:“中秋桂饼之外,则卤馅芽韭稍麦,南炉鸭、烧小猪、挂炉肉。”从“卤馅芽韭稍麦”之名称来分析,此时的稍麦应该使用肉卤渍的糯米饭了。
清乾隆时期刊印的《扬州画舫录》中记录了扬州的茶楼之盛,茶楼中还供应点心小吃,其卷一《草河录上》中讲:
其点心各据一方之盛。双虹楼烧饼,开风气之先,有糖馅、肉馅、干菜馅、苋菜馅之分;宜兴丁四官开蕙芳、集芳,以糟窖馒头得名,二梅轩以灌汤包子得名;雨莲以春饼得名,文杏园以稍麦得名,谓之“鬼蓬头”,品陆轩以淮饺得名,小方壶以菜饺得名,各极其盛。
作者提到,稍麦在扬州还被叫做“鬼蓬头”。确实,烧麦的形状有点像中国绘画中蓬头的小鬼。可这杀千刀的扬州人也真是(“杀千刀”是扬州方言,义同千刀万剐),把食品名称叫做“鬼蓬头”,那谁还敢吃呀!
古人大多将此种食品写作“稍麦”,是根据其形状而确定的,后人并不理解“稍麦”的词义,也许这种食品的半成品已经是熟食,稍上笼蒸熟即可出售,边烧边卖,于是多写作“烧卖”,而吴方言“卖”与“麦”的读音还是有较明显区分的,于是以发声写作“烧麦”。看来,它还是写作“稍麦”为好。
北方有一种叫做“驴打滚”的糕点,使用蒸熟的黄黏米,裹以豆沙、红糖等为馅,外形多为方圆形。黄黏米很黏,就在表面撒上一层炒熟的豆粉。在北方方言中,“驴打滚”与南方的“印子钱”同义,指一种形式的高利贷,那这种糕点的名称就显得特别古怪。《燕都小食品杂咏》:“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面埋。称名未免近诙谐。”北方多驴子,与马相比,它体形小多了,但力气不减,农家大多豢养驴子,作为畜力和代步工具。驴子有一个习惯,就是生气时会伏到地下不停地打滚,而这种糕点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糕团放到铺有豆粉的木框中翻滚,使它外表面沾上豆粉,形似驴子打滚而得名。看来,这“驴打滚”和稍麦的别名“鬼蓬头”可以作为对句。
“萨其马”也是一种糕点名称,清人富察墩《燕京岁时记》中讲:“萨其马乃满族饽饽,以冰糖、奶油和面为主,形如糯米条,用木炭火炉烤成,逐成方块,甜腻可食。”可知萨其马最初是东北满族人的一种食品,大概随着清兵入关后一起进入北京。东北的满人还处于游牧的状态,而进京后的满人是中国的统治者,人的身价、地位变了,萨其马的配料、工艺也变了。其做法是:以大量的鸡蛋打入面粉中,使面粉成干糊状,再加入麦芽糖、泡打粉、猪花油继续拌和,滚压并切成小条状入油锅,条状的面立即发胖上浮,撩起后挂糖浆,放入一木盘中,稍压紧后切成块即成。作为商品的萨其马成方块形,外包以玻璃纸,其色泽金黄,并附有糖丝,故又被叫做“金丝糕”。如今,大陆的食品商生产的萨其马总量下降,倒是台湾的一些食品制造商生产的萨其马占了市场很大的份额。一般认为,“萨其马”是满语“萨其非马拉木壁”的缩略音。萨其马制作的最后两道工序就是把氽好的油果堆到木盘中稍压紧,然后切成小方块,“切成方块”的满语即为“萨其非”,而堆起来就讲作“马拉木壁”。
上海有一种叫做“老虎脚爪”(沪音“爪”念如zào)的用发酵面粉烘烤的饼食,外形六瓣,形似老虎的爪子而得名。因其价格低廉而口感颇佳,深受市民欢迎。一般认为,此种食品最早出现于江苏的扬州、镇江一带。这里是大运河与长江相汇处,水上交通十分繁忙,码头工人可以用其来饱肚充饥,而船户可以将之作为储备粮,故而销量很大。这种食品传入上海后被上海人叫做“老虎脚爪”,但在镇江当地叫做“jing gɑng ji zi”,此只是土话,没有规范的写法,人们也不清楚到底是什么意思。有的书上写作“京江脐”。镇江旧名“京江”,但“脐”是肚脐,也讲作“肚脐眼”,很小,如无锡有一种直径约2厘米的小饼,以其似寺院里大门内第一进大殿看门的“四大金刚”外露的肚脐眼而被叫做“金刚肚脐”。“老虎脚爪”的直径约在8~10厘米,称之“肚脐”似乎并不合适。实际上此物应写作“京江钳子”,吴方言“钳”音ji,爪子也称“钳”。上海是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城市,人们已经把一种钳工使用的工具叫做“老虎钳”,于是,这东西就被上海人叫做“老虎脚爪”。不过,如今的上海已经很难找到“老虎脚爪”,但在镇江的街头,还能见到做“京江钳子”的小摊。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