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汉语中,“粥”一般指稀饭,而“饭”指干饭,也即米粒依然清晰的饭,那么,在古代汉语中是否也是如此呢?
《说文解字》中收有“鬻”字,《说文》中是一个独立的部首,下面的“鬲”在甲骨文中写作、等,是一种陶质炊具,外形似鼎,上面是一口锅,下面有三条腿,可以直接搁在火堆上烧煮食物。不过,鼎的三只脚是实心的,而鬲的三只脚中间是空的,与上面的“锅”相通。此字两侧或上面的“弜”,按许慎的解释就是鬲搁在火堆上烧时,从鬲里上冒的蒸汽,古文写作,就是气的样子,所以《说文解字》说:古文亦作鬲,象孰(熟)饪,五味气上出也。就是正在烧食物的鬲。最初的鬲多为陶土制品,口径不大,通常在20厘米左右,如用鬲煮粥或饭,米粒一定全部沉到三只脚的空心部位,也许粥或饭还没有煮好,沉在下面的米早就焦了,煮其他东西也是如此。从另外的角度分析,鬲的三只脚的中间是空心的,与上面的“锅”相通,制作起来难度也高多了,古人设计出这种炊具一定有其道理。实际上“鬲”并不是煮食物的锅,它的中间设计有多孔的隔层,是用来蒸食物的,相当于现代的“蒸锅”。高鸿缙《字例》:
(鬳)字象器形。器分上下两截,或分或联,中隔以有穿(孔)之板,上盛米,下盛水,可以蒸也。故即后世之甑字。初变作鬳,从鬲,虔省声,后加意符作甗。
鬲是一种中间有隔层的蒸锅,那么我们就容易理解,隔开、隔离之“隔”为什么一边是一个“鬲”字了。
《说文解字》中收有“鬻”字,后来这个字被“卖”借用了,于是只用上半部的“粥”。“粥”应该是蒸米为饭,是干饭,但不知何故,这个“粥”一直被理解为稀饭。粮食作物煮成稀薄的糊状都可以叫做“粥”,北方以麦、小米为多,煮的粥就是麦片粥(porridge)、小米粥(gruel,miller gruel),南方多稻米,南方人“稀饭”为粥(congee),而北方人又把南方的粥讲作“稀饭”。粥是常食,如在粥中添加不同的食料,就可以煮成不同的粥,如赤豆粥、绿豆粥、梅花粥、菜粥等,但是在特定的日期吃特定的粥,那就是风俗习惯或岁时行事了。《清嘉录·十二月·腊八粥》:
八日为腊八,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谓之“腊八粥”。或有馈自僧尼者,名曰“佛粥”。
古人称十二月为“腊月”,十二月八日就是“腊八”。《左传》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戎则为战争,祭祀和战争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两件最重要的事。也许,十二月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月,到了十二月,旧的一年即将结束,新的一年又将开始,人们感谢神灵、祖先在一年中对自己的庇护、保佑,同时祈祷神灵、祖先在来年继续保佑,所以,腊月的祭祀活动较多,“腊八”只是其中之一罢了。
《礼记·郊特牲》中记:
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这段文字容易理解:蜡就是索取之义,每年的十二月是储藏越冬食物的月份,天上的神灵鬼怪就要向人间索取供品,人们也希望通过祭祀祈求神灵的庇护和保佑。
到了秦代,“蜡”被写作“獵”,意义也发生了变化。《说文解字》中释:“獵,冬至后三戊祭百神。”后人对这段文字作了补充说明:“臘,谓以田獵所得禽祭也,故‘獵祭’。”獵就是狩獵、打獵,十二月是狩獵的季节,人们用打到的野兽禽鸟祭祀神灵。古代,把刚打来的“野味”叫做“臘”,而把经火烤干、可以长期储存的干肉叫做“腊”,后来作为肉的名称,“臘”与“腊”可以通用,而如今,“腊”成了“臘”的简体字,“臘月”被写作“腊月”,人们对“腊月”的名称由来、含义又产生了新的歧义。
《说文》说“腊祭”的日期定为冬至后的第三个戊日。中国的农历属于阴阳合历,其中二十四节候是根据地球环太阳(古人以为是太阳环地球)的周期来计算的。地球环太阳一周约为36541日,将其二十四等分就是各个节候。冬至是白天时间最短、夜晚时间最长的一天,从冬至日开始,白天时间一天比一天长,到了夏至日起,白天时间又一天比一天短,所以,古代又把冬至日作为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冬至属于阳历的概念,与现在使用的公历相同,所以,冬至日大多固定在公历的12月22日。农历中的“月”和“日”是根据月亮与地球之间的关系确定的,人们根据“月相”——即月亮从无光到满月,又从满月到无光的周期变化来记日期,初一见不到月亮,称之“朔”,十五月最圆,叫做“望”,月相盈亏变化的一个周期大约为2921日,为了方便计算,人们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冬至日一般在农历的十一月。古人又以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依次排列的字记日,天干一周即10天,也就是“一旬”。这三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所以“冬至后三戊”不论于阳历还是阴历均没有固定的日期,但那一天又必定在农历的十二月,即在“腊月”里。用天干、地支(合称“干支”)记日期的方法很麻烦,也记不住,后来许多“干支”类的节日就被固定的日期替代了,“腊祭”后来被固定于腊月八日,并被叫做“腊八”。《荆楚岁时记》中讲:
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史记·陈胜传》有“腊月”之言,是谓此也。谚云:“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沐浴,转除罪障。
“腊八”是一个凶险的日子,一些无家可归的冤魂野鬼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而游荡到民间,传播瘟疫,制造灾难,于是人们采取各种方法驱逐厉鬼,消弭灾难,这种驱邪趋吉的活动后来就演变为节日风俗。但是,当时有借助佛力,“作金刚力士以逐疫”的活动,却并没有后世所谓的吃“腊八粥”或施“佛粥”的风俗。
记录北宋汴京(开封市)风俗的《东京梦华录·卷十·十二月》中记:
十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一种打击乐器,近似今镗锣,但形制更像今日的面盆,古代军队中使用,可以盛水,也可以作警锣)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油,杨枝洒浴,排门教佛;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腊日,寺院送面油与门徒,却入疏教化上元灯油钱,闾巷家家互相遗送。
北宋京城的“腊八”似乎成了佛教的宗教节日,僧人们排队行走在街上,抬着一只放有佛像的面盆,用杨柳枝将盆中的水洒向路人,保佑信徒平安。佛寺里大做法事,还免费向信徒送佛寺熬的“七宝五味粥”,这种粥被叫做“腊八粥”。平民百姓家中也用果子等物煮粥。寺院里的和尚尼姑们还挨家挨户送上寺院特制的防皮肤开裂的面油,而所到之处,家家户户又向寺院回赠“上元(即元宵节)灯油钱”。看来,到了北宋,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已蔚然成风。
“腊八粥”以在“腊八”熬煮和食用而得名,熬粥的食料不必非得八种,犹如今日所谓的“八宝饭”、“八宝粥”一样,“八”只是一个吉祥数,表示“多”而已。宋人称“腊八粥”为“七宝五味粥”,“七”也是佛教中的一个吉祥数。佛教中之“七宝”,有的人认为是七件宝物,但至于是哪七件宝物,就有许多种说法,可见佛教之“七”也是一个虚数,表示“多”而已;同样,“五味”可以指通常的酸、甜、苦、辛、咸,但也指“各种味道”。所谓“七宝五味粥”,就是以多种食料加入米中煮的不同味道的粥。清人李福有《腊八粥》诗:
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
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
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
僧尼多好事,踵事增华饰。
诗中的“伊蒲”即佛教中的素斋——这所谓的“腊八粥”本来只是佛教中的素斋而已,而被多事的僧人一鼓吹,就成了佛教的功德,是一种敛钱的手段。清人《锦城竹枝词》:
灶王神祭打锣鼓,腊八粥餐放学堂。
当铺有人同守岁,衣裳颠倒到天光。
旧时,“吃了腊八放年学”,确实,腊八一过,离开过年就不远了。
《荆楚岁时记》中记:“正月……晦日送穷。”杜公瞻注:
按《金谷园记》云:“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敝食糜。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着之,官中号曰‘穷子’。正月晦日巷死。”今日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
屈原《离骚》起首即曰:“帝高阳之后裔,朕皇考曰伯庸”——我是高阳氏颛顼的后代,我的父亲叫伯庸。高阳氏即颛顼,是古代荆楚人的祖先。高阳氏的一个儿子叫共工,据说他喜欢穿破衣服、喝稀粥,旁人看不惯,送他几件新衣服,他也会将其撕破、烧烂后再穿,是一个提倡“越穷越光荣”的“穷光荣”,于是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穷子”。他是正月晦日,即正月的最末一天暴死路边的,人们在这一天煮粥、丢弃破衣服,在路边祭祀他,叫做“送穷鬼”。
前面已经讲过,古代把农历每月的初一叫做“朔”,朔就是月亮不见了的意思,每月十五叫做“望”,望就是月圆之义,而每月的最末一天就是“晦”。农历大月30日,小月29日,所以,“送穷”可能是正月二十九,也可能是正月三十,此视当年历法的安排而定。
除了那位“以穷为荣”的“穷子”外,世上人人怕穷,所以正月晦日的“送穷”风俗与其讲是祭祀“穷子”共工,还不如说是驱逐共工,驱逐贫穷。唐代文学家韩愈有《送穷文》说:“主人使奴星结柳为车,缚草为船,载糗舆,三揖穷鬼而告之。”看来,韩愈时代的“送穷”已不单是熬点粥、烧几件破衣裳了,而是与其他的祭祀相近,就是用柳条编成车子,用草织成小船,在上面放一些糕饼之类的食品,最后放一把火烧了。韩愈《送穷文》列出的“穷鬼”有五种,它们是: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其境界比世俗高多了。唐代以后,文人骚客也会学韩愈在正月晦日写一篇《送穷文》,但此风俗在民间并不流传。
我的老家在福建省福清市东部靠海的地方,现在这里是侨乡,十分富裕,而在几十年前,这里真的是比“穷子”还穷,吃不饱,穿不暖。家乡定正月二十九日为节,乡音讲作oú-où,我不知该怎么写,询之乡人,他们也不知该怎么写,但乡音中的“九”音gou,也许,这个节与“九”这个数字有关。这个节不必人人都过,但家庭成员中年龄逢“九”之人一定要过。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即年龄中有“九”,如9岁、19岁、29岁,依此类推,古人寿短,几乎见不到90岁的老人,所以我也不知90岁以上的老人是否每年要过oú-où;另一种称“虚九”,即可被9整除的岁数,如18岁、27岁、36岁等,其中以“实九”为大。为逢九的人“过oú-où”与过生日同,但家庭必须煮一大锅添加赤豆、红枣等物的粥,乡言把厚的粥讲作“粥”,音近dǜ,稀的粥讲作muei,应该就是“糜”的土音,这种粥就叫做“oú-où-muei”。旧时多为大家庭,家庭成员多,于是,几乎所有的家庭中,每年总会有一二个成员“逢九”,也就是讲,几乎每一个家庭都在正月二十九煮上一大锅的粥。古代的福建属于“八闽之地”,而这个“闽”就是躲在“门”里的“虫”,属少数民族地区。家乡靠海,交通十分不便,与外界沟通少而使一些古老的风俗得以保存。我一直深信“礼失,求之于野”之说,我也深信,家乡正月二十九日的“oú-où-muei”就是古代“正月晦日送穷”风俗的孑遗。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