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元宵食粥吃元宵

2018-04-15 作者: 薛理勇
第三章 元宵食粥吃元宵

节日是指一年中有相对固定活动的日子,于是,节日往往与历法有密切的关系。使用同一种历法的国家或民族,往往会有相同或相似的节日。中国是世界上古天文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历法编订最早和最精确的国家。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周边的许多国家也以中国的农历为他们国家法定的历法,于是在古代,许多国家会有与中国相同或相似的节日和节庆活动,如韩国的“端午祭”类似中国“端午节”,日本神户地区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直接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其他节目中多次提到:日本的不少地区流行正月十五喝粥的风俗。日本人认为,在这一天喝粥可以消灾免难。正月十五在中国称为“上元”。农历的每月十五称“望”,是每月中月亮最圆的一天,以前,正月、七月、八月的十五都是节日,合称“三元”,又分别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八月十五为“下元”。“三元”的节日活动集中于夜间进行,于是,“上元”又被叫做“元宵”,是最主要和隆重的节日。如今,正月十五闹元宵依然是中国重要的节庆活动,活动的内容很多,如举办灯会,猜灯谜,迎紫姑,吃元宵等,就是没有熬粥吃粥的风俗。那么,日本正月十五吃粥的风俗与中国古代风俗是否有关呢?

中国现存最早专门记录岁时风俗的著作是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其中记:

正月十五,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祀门户。

文字很简,但表述得很清楚——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会把豆和米放在一起煮粥,再在粥上添加动物油或植物油,这种粥用于祭祀“门户”。“门”的繁体字为“門”,甲骨文中写作,像一扇对开的门,古汉语中多指建筑外墙上的大门,而“户”写作或,就是“门”字的一半,指单扇的门,古汉语中多指建筑内房间的小门,所以“门户”指家庭,“独立门户”就是分家后自己组成一个新的家庭。所谓“祀门户”就是祭祀家庭的守护神,门户看紧了,盗贼无法闯入,鬼神难以侵犯,这个家就平安无事了。看来,日本人正月十五喝粥祈求太平与中国千余年前的南北朝“正月十五,作豆糜”风俗一脉相承。

隋朝杜公瞻《荆楚岁时记注》在这里加了一长段的注释,对正月十五喝粥的来历作故事性的分析,全文稍长,抄录如下:

按《齐谐记》曰:“正月半,有神降陈氏之宅,云是蚕室,若能见祭,当令蚕桑百倍。”疑非其事。祭门备七祠。今州里风俗,是日祀门户,其法先以杨枝插于左右门上,随杨枝所指,乃以酒脯饮食及豆粥、糕糜插箸而祭之。《续齐谐记》曰:“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东南角,举手招成,成即就之。谓成曰:‘此地是君家蚕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于上以祭我,当令君蚕桑百倍。’言讫而去,遂失所在。成如言,为作膏粥。自此已后年年大得蚕。”今世人正月十五日作粥祷之,加以肉覆其上,祭屋食之,咒曰:“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则是为蚕逐鼠矣。与《齐谐记》相似。又,覆肉亦是覆膏之理。

杜公瞻从几个角度去分析、解释正月十五煮粥风俗的起源,所引故事稍有不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故事中涉及的“蚕室”就是左右蚕桑收成的神,人们祭祀她就是祈祷神的保佑,让蚕茧丰产,而祭祀的形式就是煮粥,再在粥上放上油膏或肉。

记录北宋风俗的《东京梦华录》设有“元宵”专章,既没谈到正月十五喝粥,也没记录到吃元宵、汤团的事,而记录南宋杭州风俗的《武林旧事·元夕》的文章也很长,但也仅说:

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科斗粉、豉汤、水晶脍、韭饼,及南北珍果,并皂儿糕、宜利少、澄沙团子、滴酥鲍螺、酪面、玉消膏、琥珀饧……

虽然已经提到“乳糖圆子”,但其与众多的食品混在一起,说明“元宵”或“汤团”并不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必须吃的节日食品。

南宋周必大有《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坐间成四韵》,其中一诗: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周必大,字子充,又字洪道,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绍兴进士,官秘书少监、签书枢密院,是一位学问家,著书81种,有《平园集》二百卷。该诗称“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如此看来,在周必大的时代已经有了元宵吃圆子的习俗,其风俗意义为“团圆”,从诗文看,当时的“浮圆子”是实心无馅的,煮熟后浮出水面,大小如珠。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探官》中记:

都中每至正月十五,造面茧,以官位帖子卜官位高下,或赌筵席,以为戏笑。

“面茧”就是用“面”做成蚕茧的形状,在汉语中“面”多指麦子磨的粉,即今所谓“面粉”,如此看来,这“面茧”更像今天的饺子。直到今天,北方仍有年夜、元宵吃饺子的习俗。为了助兴,人们在做饺子时,故意将几枚铜钱或硬币随馅一起包到饺子里,谁能吃到藏有铜钱或硬币的饺子,大家会祝贺他大吉大利。“面茧”风俗仅流传于宫中,民间可能并不流行。与周必大同时代的南宋诗人杨万里有《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茧,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茧卜,因戏作长句》诗,“粉米为茧”就是用米磨的粉做成蚕茧之形,这显然就是圆子,“书吉语置其中”,就是把吉利的话写在纸或其他材料上,裹到圆子里,如果把“纸”换成可以吃的馅,那不就是汤圆或元宵了吗?明朝刘若愚《明宫史·饮食好尚》记录了明朝宫内的许多食品,其中于“元宵”说:“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看来到了明朝,元宵节吃元宵已成风俗。不过,北方多面少粉,只有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才吃得到,于是叫做“元宵”,而江南多稻谷,用米碾成粉做的食品是常食,随时可做,随时可食,所以这种放在水中煮的圆状食品,无馅者为“圆子”,有馅者叫“汤团”,江南人把汤团叫做“元宵”,是近代以后受普通话影响才出现的。

汤团大都是滴粒滚圆的,江南大多以水磨的糯米粉制作。把芝麻炒熟后碾成粉状,加入大量的白糖(以绵白糖为好),再放入板油(又称网油,即猪腹中的油脂)用力捏成粉,叫做“黑洋酥”,是汤团的馅,以“黑洋酥”为馅的汤团叫做“猪油汤团”或“黑洋酥汤团”。汤团之所以做成圆球状,这一方面是制作方便,另一方面象征“团圆”,但浙江湖州地区的汤团大多做成大小、形状与蚕茧相同。湖州地区是中国最主要的丝绸产地,当地人以艺桑养蚕为主业,他们也认为,正月十五吃汤团就是祭祀蚕神,祈祷蚕茧丰产。

正月十五为节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它是一个祈祷农业丰产的节日,并形成相对固定的节日活动。早期,人们用粥祭蚕神,后来演变为祈祷阖家团圆,在中国,元宵吃粥变成了吃元宵、吃汤团,而食粥风俗传到日本后,却千年不变。我想,也许不仅是“礼失,求诸野”了,而是要到外国去寻找中国已经失去了的风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