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过年说“年糕”

2018-04-15 作者: 薛理勇
第二章 过年说“年糕”

“年”在甲骨文中写作,金文中写作等,字形十分清楚,上面是一个“禾”,下面是一个“人”,这个字可能是表示人在收割,也可能是一个人拿着“禾”在祭祀或欢歌,此均表示丰收而带来的喜悦,所以《说文解字》释:“年,谷熟也。”就是稻谷熟了的意思。“丰年”就是这一年农作物丰收,“歉年”就是这一年歉收。在原生态下,绝大部分农作物经历春播秋收的过程,于是“年”又被用来指地球环绕太阳的一个周期,一年约等于36541日。但是有一点难以理解,甲骨文起源于中原,也即中国的黄河流域,北方以种麦为主,稻谷的种植量并不大,这北方人怎么会把“禾”和“人”组合为“年”,而不把“麦”和“人”组合为“年”呢?我想,可能是因为在原生态下,稻谷也能在旱地里生长,只是产量和质量低一点而已,而且麦子的“麦”已被写作,再组字显得笔顺太繁了吧。

中国历法有所谓的“三正”之说,就是夏代建寅,以农历正月一日作为一年之始;殷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为正月;周代建子,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由于史料的缺乏,关于“三正”是一个永远说不清、道不完的课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一年的开始是定在冬春的交替期。对农民来讲,新的一年到来,大地回春,是值得庆祝的,于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就是重大节日——新年。新年要准备许多食物,过年做的糕就是年糕。在本书的相关篇目中提到,中国在很早以前就有把粮食磨成粉后加工成不同食品的做法,一般把用面粉做的称为“饵”、“饼”等,把稻米磨的粉做的食品叫做“餈”、等,这些就是“糕”一类的食品。但那时汉字中尚没有“糕”字,所以有人曾调侃唐朝学问家韩愈“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人生一世豪”。同样我们可以作出判断和结论,过年做糕是很早就开始了,但这种糕尚未被叫做“年糕”。

“年糕”一词最早约出现于明朝,如明《帝京景物略·春场》:“正月元旦……夙兴盥漱,啖黍糕,曰年糕。”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年糕》:

黍粉和糖为糕,曰“年糕”,有黄白之别。大径尺而形方,俗称“方头糕”,为元宝式者曰“糕元宝”。黄白磊砢,俱以备年夜祀神,岁朝供先,及馈贻亲朋之需。其赏赍仆婢者,则形狭而长,俗称“条头糕”,稍阔者曰“条半糕”。富家或雇糕工至家磨粉自蒸,若就简之家,皆买之市。

顾禄是“苏空头”,《清嘉录》也记叙苏州风物。《帝京景物略》中称年糕为“黍糕”,《清嘉录》也称“黍粉和糖为糕”。“黍”的种子为黍子,碾成米色黄,即黄米,黏性很强,主要种植于黄河流域,北方人用来煮粥,即“黄米粥”,当然也用来喂鸟。“稻之黏者为秫,禾之黏者为黍”,清褚人获《坚瓠续集·角黍》:“一说开元中,造粉团及粽,以小角弓射之,中者方食,故曰‘角黍’。”作者以为唐朝开元年间,人们用糯米做成粽子,把粽子吊起来,各人用弓箭射之,谁射中谁就获得粽子,于是粽子也被叫做“角黍”。周瘦鹃《拈花集·端午景》:

角黍俗称粽子,用箬叶裹了糯米制成,中间以猪肉或猪油、豆沙为馅,作三角形,因名“角黍”。

应该讲,周瘦鹃的解释更合理一些。粽子大多为方胜形,也即菱形,有四只尖尖的角,故又被叫做“角黍”。本文引此条想说明,古代的“黍”指一种黏性强的粮食作物,可以指黄米,也特指糯米,所以“黍粉”包括黄米粉和糯米粉。黄米粉做的年糕自然是黄的,糯米粉做的年糕是白的,所以作者用“黄白磊砢”形容之——就是黄年糕和白年糕堆得很多。

苏州的大户人家大多请做糕师傅到家里做糕,而因陋就简的家庭可以到市场上去买。年糕的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一种做成边长一尺的方形糕称“方头糕”,如做成元宝形的就是“糕元宝”,长条状的为“条头糕”,而长方形的就是“条半糕”;年糕派的用场可大了,除夕夜用来祭神,正月初一用来祭祖宗,之后就作为馈赠亲友的高尚礼品,也是过年的重要食品。

《清嘉录》还收李福《年糕》诗,云:

珍重题糕字,风光又一年。

为储春糗饵,预听磨盘旋。

筛细堆檐雪,蒸浮袅灶烟。

吉祥同熟,摩按胜粢坚。

甘许糖调蔗,香应稻识莲。

尺量圭待琢,寸断线频牵。

外倩瓜仁剥,中容枣实填。

狭看持石笏,方拟运花砖。

品佐酬神馔,盘添压岁钱。

馈遗亲谊厚,赍赏大家便。

回首重阳酒,牚腰二月天。

人情还可笑,黄白肖形偏。

读者若认真读此诗,一定可以发现,除了顾禄讲的年糕外,还可以添入枣子、莲心、果仁等,做成形形色色的年糕。

《图画日报·蒸糕》的配画文说:

磨粉蒸甑过年糕,取个口谶年年高。

今年蒸得要比旧年好,糕面不硬底不焦。

谁说蒸糕忌开口,说话多时糕难就。

我想店铺糕司因何不用哑巴儿,不会讲话只动手。

传统家庭蒸的年糕既大且厚,必须控制火候,否则容易夹生,于是民间才有蒸年糕时旁人不得像“吃仔夹生饭”那样胡说八道的习俗,否则所蒸的年糕真的会发生“夹生”的现象。

也有一些地区则是先将糯米洗净蒸成糯米饭,再将糯米饭放入臼中舂成黏性极强的泥状,然后做成饼状,或用模子做成花式,宁波人称之“块”,许多地方叫做“打年糕”。《图画日报》绘有“做宁波年糕”图,配画文说:

宁波年糕白如雪,久浸不坏最坚洁。

炒糕汤糕味各佳,吃在口中糯滴滴。

苏州红白制年糕,供桌高陈贺岁朝。

不及宁波糕味爽,太甜太腻太乌糟。

宁波与上海隔杭州湾相望,近代以后上海成了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城市,上海的宁波籍人比例很高,所以上海的不少年糕店均号称自己做的是“宁波年糕”。沪语有“阿旺炒年糕,吃力不讨好”之谚,大意即努力去做事,但并不被人认可和欢喜。鲁迅《书信集》“致周作人”信中讲:“出力多而成绩恶,可谓‘黄胖舂年糕’。”看来,“阿旺炒年糕,吃力不讨好”在绍兴也讲作“黄胖舂年糕,吃力不讨好”。“黄胖”本义是指泥偶,长得胖乎乎的挺好玩,而在上海话中,“黄胖”多指长得脸黄虚胖的人,往往指营养不良而得的虚胖症。舂年糕是一强体力活,叫黄胖患者去做,那当然是“吃力不讨好”了。

上海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除了过年家家户户会储存年糕外,年糕也成了常食。糯米年糕太糯,浅尝可以,多吃发腻,所以宁波年糕进入上海后,配料作了很大的改进。日常吃的年糕大多根据不同的需要使用不同的配方,如用于炒食、汤食的年糕主料是粳米,再加入适量的籼米,口感极佳。上海摊点供应一种“排骨年糕”,即一碟中配有猪大排骨一块,年糕若干段,制作方法:备含有较多食油的浓汤汁一锅,将排骨和一条年糕同时入锅沸煮,熟后装盆,将年糕剪成小段,此种年糕也以大米为主料,混入适量的糯米,吃口软而糯。如今,上海菜谱中又多了一种所谓的“毛蟹年糕”,既当菜,又饱肚,颇受欢迎。此种年糕系定制为骨牌形状,配料仍以大米为主,添加适量糯米。上海人于年糕,既是新年的节令食品,同时也是常食,于是,其“年味”也就逐渐淡化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