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说:“没有礼貌,人就不能生存,事业就不能成功,国家就不能安定。”礼貌待人,是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它能使社会和谐而有秩序,从而维护着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礼貌,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来而不往非礼也”,只要求别人尊敬你,你不尊敬别人,这是不礼貌的。
《西游记》中讲述的唐僧,真有其人,法名玄奘。在他的传记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年八岁,父坐于几侧口授孝经。至‘曾子避席’忽整襟而起,问其故。对曰:‘曾子闻师命避席,吾今奉慈训,岂敢安坐。’父甚悦,知其必成。”
这段记载包含两个故事:一是孔子学生曾子,当老师与他讲话,他马上离坐站起来,以表对师长的尊敬;二是玄奘听到父亲讲述“曾子避席”后,也立刻离开座位站起来,表示学习曾子,尊敬父亲;从他们俩人的事例,不难看出我国人民讲究礼貌的风习由来已久。
待人讲礼貌可概括为六个字:文雅、和气、谦逊。
文雅,是指要学会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您好、谢谢、再见、请多包涵、真对不起”之类的礼貌用语;表现在行动上就是礼让。
和气,就是要以理服人,心平气和地同别人讲话,不能强词夺理,恶语伤人。在香港,政府推行“公务员礼规”,规定说话必须和气,有礼节,警员检查完人们的身份证,会客气地说:“打搅了!”承建商在工地板墙上写着“地盘施工,各位小心行走,不便之处,请诸君多多包涵”。
谦逊,就是多用讨论、商量的口吻说话,不盛气凌人。客人来了,热情招呼:“您请坐!”送客时说一声:“希望您一定再来!”有人在汽车上挡道,说声:“同志,请让一让!”谦逊的日气,让人乐于接受。
一个人需要有礼貌,这是做人的根本。在家里对父母、兄弟姐妹要有礼貌;在学校对老师、同学要有礼貌;在单位对领导、同事要有礼貌;在公共场合要扶老携幼,“长者先,幼者后”。
孔子曾告诫人们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如果没有礼貌,怎么能做好人呢!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