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一团合气三人行

2018-04-15 作者: 相如
第五节 一团合气三人行

“和”何以为贵,就是社会学中所说的“异质整合”。包罗万象的自然万物,能和谐有序地排列在一起,为人类所利用,都离不开异质整合之功。为人处事以和为贵,能息事宁人,或化干戈为玉帛,其妙也在于此。

明宪宗朱见深曾经画过一幅漫画,题目是《一团和气图》。画面上的人物由于开怀大笑,浑身缩成了一个滚圆滚圆的大球。但仔细分辨则会看出,这幅人物像虽只有一副面孔,实际上却是三个人的身体合在一起的。一个封建皇帝画这样一幅画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它取材于一则著名的典故:

陶渊明、陆修静和惠远法师分别是儒、道、佛三家的门徒,三人私交甚好,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惠远法师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送客绝不超过山下的虎溪。但有一天,三人边走边谈,不知不觉竟越过了这个界线,于是相顾开怀大笑。这就是著名的“虎溪三笑”。

如今,朱见深借这个典故做了《一团和气图》,有一天召群臣上殿,明确要求大家“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即大家不要互相勾心斗角,而是要和睦相处,团结友善。

孔子说:“礼之用,以和为贵。”和的基本含义是和谐:字宙运行的最高尺度是和谐,美学的最佳境界是和谐,人类社会的最佳状态也是和谐。和谐,意味着自然、完美、平衡和秩序。因而,对“和”的追求,既是一种得之于和谐做事的感性经验,也是一种同信仰纠结在一起的对大干世界运动规律的理性升华。

人该不该“和”?答案是肯定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类之和,是为人和。人和为世间之贵,人和才有家庭,人和才有民族,人和才有国家,人和才有社会。做人信事以和为贵之道,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自我保护哲学。这种哲学教导人们凡事知足常乐,知常守恒,没有过多的非份之想,也不越出自己的利益范围之外去多管闲事。比如,汉语中的“福”字,其理与幅相通,相当于车轮的条幅,几十根车条围绕一个轴心,构成一个有秩序的协调的整体。这就叫幸福在“人心之通”。大家各守本分,互不干涉而又互相依赖,这样一种和平宁静的和谐做事就是幸福。即使上下级、同事、邻居之间发生矛盾或分歧,人们也总要尽量保持表面上的和谐一致或争取保持表面的团结一致。不是有种说法叫做“做人大面上要过得去”吗?

早在两千多年前,西周就设有“调人”,专事“排患释难解纷争”,和谐人际关系。以至历代朝廷都延续了这种制度。直到今日,我国也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人民调解制度,并作为一种法律固定下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出门旅游,乘车坐船等习以为常,难免你挤了我的座,我挡了你的道。若遇上修养欠缺、火星乱爆的年轻人,矛盾就会一触即发。这时,如果你能及时好言相劝,甚至主动出让自己的方便,仇怨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

有些企业的领导人把“人和”理解得简单化了。认为不吵不闹,没有反对意见,开什么会都掌声雷动,一致通过,这便是“人和”。

他们通常不愿下属间发生任何争端。当下属间稍有异议时,就皱眉说:“你们在一起和谐做事,像这种小问题都无法获得一致的见解,你反对我,我反对你,怎么行呢?”

同样,这种领导也不喜欢下属反对他的意见。如果恰巧有四五种不同的看法同时提出来,他往往会觉得焦头烂额,不知听措。最镇静的办法也不过是说:“今天有许多很好的意见被提出来了,因为时间关系,会议暂时就到此为止吧。以后再找机会,大家好好讨论。”想尽办法要追求他心目中的“人和”。

这种害怕反对意见的领导,忘记了一件最重要的事,那就是,一致的意见,不见得就是最好的。

假如下属对你的方案没有异议,并不能证明此项提案就是完美无缺的,也许别人只是不好意思当面批评你而已。这时做领导的,切不可沾沾自喜,而应该尽量鼓励别人发表不同意见。

要放弃自信的语气和神态,多用疑问句,少用肯定式。不要让人觉得你已然成竹在胸,说出来不过是形式而已,真主意假商量。

要自己挑选一些薄弱环节暴露给人看。把自己设想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告诉别人,引导别人提出不同意见。

只有集合多方面的意见,不断改进自己,才能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良好的相处,往往不是相互忍耐而得到的,有很多时候,反而是争吵的结果。

要注意的是:当你在下属的不同意见中选择一种来用时,切记不要伤害未被选用意见的人的自尊心。首先应该肯定他的辛苦是有价值的;其次要以最委婉的方式说明不采用意见的原因。不要让持不同意见的下属有胜利者和失败者的感觉,不要让他们之间产生隔阂和敌意。

若能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反对之声不仅不是领导者的祸水,相反,或许还是领导者的福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