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软件工程师问老板为什么不能升他,老板回说:“因为你缺乏团队精神。”
职员吃惊地问道:“怎么会呢?我一向很尽忠职守啊!”
老板回答得很离谱:“但是我发现你在公司的团体大合照里没有笑。”
这是一则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而这个千真万确的例子正巧被《呆伯特法则》的作者史考特·亚当斯知悉,他把这个荒谬的剧情画进他的漫画里。而史考特的《呆伯特法则》,由于写实地反映了现代办公室的底层真相,去年一整年,成为美国上班族最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并盘踞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一年之久。
《呆伯特法则》中所描述的,绝大多数都是办公室中的“黑暗面”,诸如缩编、裁员、欺压部属的老板;口是心非、勾心斗角的同事;做事压力等等。它的内容既尖酸又好笑。奇怪的是,这种负面教材却大受美国白领阶级欢迎,估计在出版后的一年内总共卖出了140万本。
许多美国白领认为,自己仿佛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呆伯特”的影子,整日关在隔间里埋头苦干,老板动不动就羞辱他,同事也经常令他疯狂,可是,自己却对这些现象一筹莫展,而《呆伯特法则》则是他们受苦受难最具体的代言人。
现代上班族面临的压力、郁抑与恐惧,基本上是不分东方、西方的,每一个办公室里都有发不完的牢骚、吐不完的苦水。可是,面对这些令人不快的事,究竟有没有人真的拿得出聪明的解决办法?
答案恐怕要令很多人失望,就连极尽挖苦之能事的《呆伯特法则》,也没有提出釜底抽薪的方法,而它的作者史考特,最后也选择以“在家做事”的形式来逃离办公室的栓桔。许多管理专家都不得不承认:所有可玩的哲理招数,生命期愈来愈短。
有人做事的地方,就永远有解决不完的问题。听起来有点泄气,对于做事,大都分的人惟一能采取的对策就是“苦中作乐”。有的人以“呆伯特”相伴,帮助他们消气解闷;有的人则是尽量往好处想,自求多福。
所有的管理专家都强调一个事实——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完美”的做事。即使选择在家做事也必须忍受许多意想不到的坏处。如果你真的面对一份莫可奈何的事做,而你又无力改变它,想想“呆伯特”吧!这个世界上受苦受难的绝不只你一个。
帕德路斯基是世界知名的钢琴家,他曾被誉为“天才”,但他自己则声称:“在我成为天才之前,我可是个不折不扣的钢琴‘奴才’!”天才尚且摆脱不了做事时的苦闷、郁抑,或许这样想想,你会觉得好过一点,你的日子距离世界末日还差得远哪!
要把所从事的职业看作自己最钟爱的东西,也就是说要敬业。我们大家不妨想一想自己,也看一看周围的人们。只要我们不带有任何先人为主的偏见,就不难发现,大多数人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怨尤或厌倦自己的职业,总觉得自己的做的事尽是不如意的地方,比不上其他人的做事。“这山望着那山高”、“身在福中不知福”,就是对这些人的真实写照。然而,人们无不希望拥有快乐的做事。我们说,想拥有快乐的做事,就必须有明确的做事目的,而一个有明确的做事目的的人,首先就要摒弃怨尤、改变厌倦自己所从事的做事的心理,代之以敬业和全身心地投入。
要把日常做事看成自己的“学问”,用心去研究它、做好它。不客气地讲,现在忙碌于做事的人们,不少人是为了有一个饭碗,充其量是为了让自己的物质做事过得更好些。因此,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几乎无兴趣可言,更不要说有热情了。事实上,一个人想进步,想有所发展,就必须在钟爱其职业的前提下,去尽力做好它,并且带着一种持久的热情去研究它,在做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这样才能有成就感、才会进步、才可以获得快乐。
和谐做事中某些人在自我狭隘的天地里专心于各式各样的戏剧性表演,他们虚张声势和小题大作只会使人感到可笑。
和谐做事中所有的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哗众取宠、故弄玄虚一旦曝光在心平静气、朴素淡雅的心情之时,立刻就变成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心底宽宏旷达的人。对眼里的一切,是喜怒哀乐也罢,是辛酸苦辣也好。都给予淡淡一笑。如果过于现实,城府太深,对所有的事情都脱离不开利益恩怨的算计,这种人便毫无快乐可言。倘若在心境上能稍稍超越世俗功利的陈规陋见,胸怀自然清新坦荡。
快乐的心情不但使人感受到朝气蓬勃和旷达安适,同时也使人拥有清醒的回应能力。每个人的一生,总会遇上挫折,无论错在自己,或者过在别人,一定要以宽恕之道面对现实。困难总会过去,只要不从怨恨出发,不坠人恶劣情绪的苦海,就不会产生偏见,误入歧途,或一时冲动破坏大局,或抑郁消沉,振作不起来。
做事中心情不愉悦,忧郁往往伴着多愁善感,深刻腐蚀着人的精神。日子一长,心情就像五月的梅雨天愁闷不开,使人有扛不起,招架不住的感觉。凑巧,这时如果碰到一件不顺心的事情,或者做事量突然加大,就容易导致精神崩溃,情绪低落,失去应付任何挫折、恐惧、不安的能力。
苦与乐并非两种境况,全在人的心境中分别,这就是看主观上用什么态度对待做事。在困苦的逆境中能把握方向不屈奋斗,常常可以感受到内心奋斗的喜悦,这种喜悦才是和谐做事的真正乐趣。如果在得意时骄纵狂妄,往往会种下日后祸患的根苗,乃至导致痛苦的悲剧。做事应抱定随遇而安的态度,事情来了就用心去做好,事情过去之后心要立刻恢复平静,如此才能保持自己的本然真性不至失去。
范仲淹劝告朋友滕子京在做事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是说人的忧喜情绪应不因客观景物美好而高兴,也不应因个人境遇不佳而忧伤,而应顺其自然、豁达、超然。
一般人很难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人毕竟有情有欲,不可能受外界客观环境的干扰而无动于衷,也不可能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麻木不仁。只是要在客观外界向自己压迫而来时,能够慨然以对,洒脱点,想开点,看远点。
《小窗幽记》中说:“眉上几分愁,且去观棋酌酒;心中多少乐,只来种竹浇花。”如果眉间有几分愁情,不如去品酒观棋;如果心中有高兴之事,不如去种竹浇花。
愁眉紧锁,有什么事情值得忧愁烦恼?不如去观看他人下棋。世事如棋局局新,又何苦为那些小事愁上心头?在浅酌慢饮之中,可以发现许多事只不过是过分在意,又何必自寻烦恼呢?在观棋酌酒之中,能使内心平和、舒缓。
人如果懂得和谐做事的情趣,就可以从一些微小的事情中获得快乐。种竹浇花的情趣,并不次于与知交共游的快乐。种竹有闲情,花也有其神态,万物各有生机,只是等我去细心体会。懂得快乐的人,天地之间没有不快乐的。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