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养成果敢的性格

2018-04-15 作者: 相如
第五节 养成果敢的性格

张思民的选择从来都是义无反顾的,主攻海洋生物,抢占高新技术阵地。

敢想敢做的张思民也要在深圳这一改革的大洋百川中托起一座海山,那就是他梦中构筑的海王集团。

用他自己的话说,在深圳中信投资部打工半年,那是为了感受特区气息,适应特区。

一天,一个人手拿着一个海洋开发的科技项目来到了中信公司深圳分公司,声称海洋开发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只要稍作投资便可大获收益。财大气粗的中信也许正忙于更大的买卖而无暇顾及,或许是觉得这个项目太小而不值得花多大功夫,便拒绝了来人的要求。

张思民在一旁暗暗着急,他凭直觉觉得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项目,海洋开发当时在国内虽属刚刚起步但却有着无限的潜力,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这个项目就是日后闻名全国的海洋滋补保健品,也是海王集团拳头产品的金牡蛎。他思虑再三,决定脱离中信公司出来单干,他邀约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联合了珠海一家公司,成立了深珠海洋滋补保健食品工贸公司,开始了金牡蛎的研制做事。

1989年5月,27岁的张思民郑重地向中信投资部递了辞呈,同年7月8日,属于他自己的深圳工贸公司在蛇口石云村住宅楼里的3间普通民房里宣告成立。他以个人仅有的3000元积蓄作了投入,开始迈出了商海生涯的第一步。

他的工厂就设在深圳南山区一个偏僻的荒山上,全部的员工都住在山下一个招待所里。这里与其说是一个工厂倒不如说是一个“家庭作坊”,初期没有工人,连“董事长”、“总经理”带家属在内,一共只有七个人,每个人都是身兼数职。张思民任总经理,既要负责管理、科研、生产、营销等事务,也要负责人事、后勤等事务,甚至还要干些烧饭、洗碗、打扫卫生之类的活。司机一人既兼运输、采购、接待,还兼传达、勤杂等事务。每天张思民就带着手下一帮人马手提钉锤来到海边,向渔民收购牡蛎,然后用钉锤将牡蛎壳敲碎,取出肉漂洗干净带回工厂提炼加工。

正当金牡蛎试制按部就班进行之际,一个突然的变故差点断送了张思民的前程。原和深珠公司合作开发金牡蛎的珠海那家公司突然决定,撤走其全部资金和技术人员,另行开发新产品。

这对踌躇满志的张思民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试制眼看就要成功,机器已安装完一半,所投入的资金又全部是贷款,要是公司夭折,张思民就是赔上身家性命也还不清。

张思民急电召北京的公司副总裁岳海涛商议对策,要岳赶到青岛求援,青岛是中国海洋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基地,在海洋开发方面居全国前列。

岳海涛曾在《北京周报》任总编室副主任,他是张思民这一群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己年过40,多年的记者生涯使他成为公关方面的行家里手。岳海涛赶到青岛中国海洋研究所,要求他们派出科研人员,帮助深珠公司最后把金牡蛎研制出来。

回忆这段艰难的日子,岳海涛至今仍颇多感慨。他开玩笑道:“那情景就像上世纪60年代,苏联一下把专家、资金撤走,留下一个烂摊子,让你上不得,下不得。以前我们每天干活十七八个小时,累是累,但心里甜。那段等待上马的时间也是每天十七八个小时,没活干,睡也睡不着,只好一支接一支的抽烟,嘴巴都抽苦了,心里还是觉得渺茫。”

一个月以后,青岛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来到了深圳,金牡蛎研制事务继续进行,半年后第一批产品试制成功,比退出深珠公司也一直在研制金牡蛎的珠海那家公司整整快了3个月。

随着金牡蛎的研制成功,张思民把他的公司正式更名为海王药业有限公司,第一年销售额就突破1000万元。公司逐渐向集团化过渡,张思民既担任总经理也担任董事长,二职合称为总裁。

张思民当初创业是艰辛的,承受的苦来自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但他成功了,化风险为效益,抓住了几个关健的转折机会。

在做事中,经常能够听到别人这样告诫自己:不要把话说得太满,要给自己留条后路,等等。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事物在未有结果以前,所有的可能都是存在的。比如,我们给别人做某种承诺时,就不能将话说得太满,否则,当不利于你承诺的可能性成为现实时,我们自己便没有了一点回旋的余地,反而会给人一个我们不诚实的不良印象。

但是,当千载难逢的机会降临到我们面前的时候,当某件事情的发展到了一个生死悠关的关键时刻,人需要有一点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

项羽当年引兵渡河,让手下的士兵只带了三天的粮食,而且砸碎了所有的行军锅,意在表示绝不后退的决心。项羽的这种精神,无疑也鼓舞了他的士兵,结果他们取得了胜利。

可能你会说,“破釜沉舟”的故事只是故事,我们今天不会遇到那样的情景。

这话你也不要说得太满,说得太绝。商场如战场,有时候一桩生意,有可能就因为你缺少了一种毕其功于一役的劲头而告失败。

我们个人的事务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位原籍北京的中国留学生刚到澳大利亚的时候,为了能找一份能糊口的做事,骑着一辆自行车沿着环澳公路走了数日。在这期间,他替人割草、放羊、收庄稼、刷盘子,只要有人能给口饭吃,他就会暂时停下他那疲惫的脚步。

有一天,正在唐人街一家餐馆刷盘子的他,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澳洲电讯公司的招聘启事。他担心自己的英语不地道、专业不对口,就选择了线路监督的职位去应聘。

过五关斩六将,眼看着就要得到那年薪三万五千澳元的职位了,不想招聘主管却问了他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你有车吗,会开车吗?这份职务时常要外出,没有车寸步难行。”

初来乍到,糊口都成问题,能有车吗?但为了得到那个极具诱惑力的职位,他不假思索地回答:

“有!也会开!”

“那么,三天以后你开着车来上班吧!”主管说。

几乎身无分文的他三天要买车、学会开车这谈何容易,但为了生存,这位留学生向他的一个朋友借了五百澳元,在旧货市场上买回了一辆旧的不能再旧的甲壳虫轿车。

第一天,他看着朋友开车;

第二天,他自己颤抖着双手在草地上歪歪扭扭地开车;

第三天,他开着那辆老爷车、左右摇晃着去上班了。

如今,这位中国留学生已经是那家电讯公司的业务主管了。

我们不清楚这位留学生的专业水平,但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胆识。

这位中国留学生当初在应聘时如果稍一犹豫,不拿出一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破釜沉舟的劲儿,不把自己置于悬崖边上,说不定至今仍在哪家餐馆刷着盘子,或者给哪个农场主剪着羊毛。

正是因为面临这种无退路的境地,人才能集中精神奋勇向前,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自己的潜能,从和谐做事中争得属于自己的位置。

将自己置身于悬崖上的破釜沉舟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给了自己一个向生命成功的高地冲锋的机会。

勇气是上帝给的,机会却要靠你自己去把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