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3 作者: 陈世清

对称经济与对称管理

对称关系是经济领域的本质。人类经济活动的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个过程都存在着对称关系。其中,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关系是基本的对称关系,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经营和经济活动中的其它一切对称关系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

对称经济,就是化不对称为对称、化消极对称为积极对称、化低层次对称为高层次对称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就是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优化再生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用对策代替博弈取得效益的经营方式,就是用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客体与客体的对称代替均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对称经济是有序经济、双赢经济,是结构出效益、结构产生生产力的经济。对称了,企业就有效益,生产就会发展,社会就会进步,就好像贾宝玉和林黛玉结合就会幸福;不对称,企业就会陷入困境甚至危机,生产就会停滞,社会就会落后,就好像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大家不欢而散。

对称管理,是经济过程人和人、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对称,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结构的对接,是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协调,是老板之间、股东之间、出资者和管理人员之间、老板和员工之间、领导和群众之间、上级和下级之间、合作伙伴之间、团队成员之间、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双赢合作,是上游产品和下游产品之间、生产链的上一个环节和下一个环节之间的最佳组合。只有经济过程、企业内外各种要素合理搭配,才能发挥企业的最佳功能。

对称管理是发展管理

要把“增长”与“发展”区别开来。增长是直线的,发展是系统的、对称的。均衡实现的是增长,对称实现的是发展。

只有对称,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对称是企业管理模式、经营模式,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对称,是通过对策自觉实现的均衡,是智慧经济时代的经营模式与发展模式。它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通过博弈自发实现的均衡。

对称管理,就是通过横向融合实现纵向突破,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资源的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再生,使结构产生生产力,实现经济的无投资增长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称管理是智慧管理

对称管理,通过创意→创新→创造→创业→二次创业,使知识运营带动资本运营,资本运营带动资产运营,资产运营带动产品运营,使企业和其他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政策环境对称、和社会法制环境对称、和社会信息环境对称、和社会心理环境对称、和市场竞争环境对称,从而摆脱经济运行的困境,消除经济危机的根源,使企业和社会经济结构协调有序发展。

对称管理,使知识主体化、个性化、功能化、价值化、增值化,使主体和客体、主观与客观、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的统一具体化、微观化。对称管理,强化了主体的创造性、主客体关系的和谐性,强化了以主体为中心同客体、相对主体为中心同相对客体的对称与统一。

对称管理是中庸管理

中庸即对称,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对称关系。对称关系是和谐社会的深层关系,中庸是人生观也是社会历史观。

中庸管理通过建立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的对称关系、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取得个人的进步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庸管理是无为有为的对称,无为是退,有为是进,表面是无为,实际是有为。无为无不为。

中庸管理是退和进的对称,是以退为进,退一步进两步。退是手段,进是目的。退表面上是被动,实际上是主动。

中庸管理是宽与柔的对称,宽与柔是放,刚与严是收。通过刚柔相济,宽严交替,达到既控制又使用的目的。领导不是统治,管理不是管制。恩威之道一张一弛。

对称管理是主体管理

主体和客体、相对主体和相对客体是相互创造、相互生成的过程。主体和客体是社会经济系统的两个基本层次,主体和客体的对称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对称关系,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的主体性渗透在经营和发展的相互对称的各个要素中,是使各种要素得以建立对称关系的灵魂。没有人的主体性,对称关系无从建立,经济活动无从开展,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无所依托。经济增长方式中知识运营的主体性渗透在经营模式与发展模式中。

管理的基本矛盾,在于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压抑的矛盾。主体性的发挥与压抑的矛盾,是主体和客体的矛盾在主体内部的反射。

主体管理,就是人的主体性发挥的最大化,人的素质提高的最大化。

对称管理是程序管理

经济有机体就是社会有机体。整个社会经济系统是否对称协调有序,将决定社会经济系统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经济的平衡有低层次高层次之分。

有序化是平衡的前提,也是平衡的结果。从无序向有序、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的发展过程,也即从低级平衡向高级平衡的发展过程。

结构也能产生生产力,而且能产生更重要的生产力。切莫以为只有增加要素才能发展生产。生产要素的排列组合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称管理最重要的,是结构,是生产中人和人、人和物的有序化结构。

对称管理就是用有序去整合无序、用无序去填补有序、使不对称向对称转化。通过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实现客体和客体的对称,建构合理的生产结构。

对称管理是价值管理

在经济领域,主客体的对称关系是基本的对称关系,价值是主客体对称的纽带和桥梁。

价值就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需求的有用性。价值的本质是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就是价值。只有实现的价值才有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的价值才是实现的价值。价值的实现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称。

要把“配置”与“再生”区别开来。配置是手段,再生是目的。资源优化配置,使人和人、人和事、事和事对称,变废为宝,化劣为优,优势互补,实现价值的产生、再生、转化与最大化。

没有主客体、相对主体和相对客体、贡献与索取的对称,就没有主体的身心平衡。“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就是因为分配不公而造成的心态失衡。人的心态失衡,就会挫伤人的积极性,影响经济效益,影响企业和经济发展。

消极的平衡固然都是低级的平衡,但积极的平衡并不都是高级的平衡。使平衡由消极向积极、低级向高级转化,唯一的机制是公平与效益的统一。所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破坏了效率与公平的对称关系,其结果是既无公平又无真正的效率。

真正的效率就是效益。所谓公平出效益,就是对称出效益。

价值管理就是价值产生、转化、再生与分配中的对称管理。

对称管理是和谐管理

科学发展观就是和谐发展观,和谐发展观就是对称发展观。对称发展,就是人和自然、人和社会、自我和他人的和谐发展。

所谓矛盾,就是不对称;所谓不对称,就是时空层次的错位。所谓对称,就是矛盾的扬弃,就是矛盾各方面各就各位,找到合适的时空层次定位。不对称向对称转化,就是矛盾向和谐转化,就是宇宙的发展、哲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类实践的发展,也就是企业的发展。

对称管理模式:双赢合作、蛋糕做大,宽严相济、有张有弛,物尽其流、人尽其用,信息通畅、资源共享,企业诚信、团队精神,机会平等、良性竞争,有序扩张、稳定发展。

和谐管理就是对称的管理,对称的管理就是有机的管理。只有系统把握社会、企业、个人、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对称关系,才能使企业有序运作,生产有序发展。

对称管理是困局管理

经济困局的本质:企业内外人和人、人和物的不协调、结构不合理。困局的根源:人类新的实践模式所要求的新的经济学范式、新的经济模式、新的管理模式同现有的经济学范式、经济模式、管理模式之间的不对称。

经济活动的对称,归根到底是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对称。其他一切具体的对称,如贡献与索取的对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对称、产品定位与营销手段的对称、知名度与资信度的对称等等,无一不是这一根本对称的具体体现。什么时候对称了,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做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企业就发展,否则就陷入困局。而摆脱困局,靠的也就是变不对称为对称。

困局管理是比危机管理更深层次的管理。

对称经济就是通过对称管理、对称经营实现对称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宏观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微观经济学全息体现了宏观经济学。在经济社会化、社会经济化的今天,区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已经没有意义,企业经营模式就是社会发展模式,对称经济学也就是对称管理学。

对称经济学与对称管理学通过自觉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称规律、建立对称的经济学与管理学范式,使经济学与管理学范式同人类对称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对称、经济活动模式同人类对称的整体实践模式相对称,摆脱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困惑,走出经济运行的困境,消除经济危机的根源,使企业和社会经济协调有序快速发展。

对策与博弈

任何概念都有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和社会整体发展过程是对称的。

博弈源于封闭,对策来自沟通。均衡是博弈的结果,对称是对策的成就——智慧经济时代要有同工业经济时代不同的经济学范式与之对称。

对称经济学与对称管理学通过对对策与博弈、对称与均衡等概念的分离与重新定位,使之内涵与时代的发展、新范式的要求相对称。在经济活动中,主体的行为方式是对策还是博弈,构成了新旧经济模式、管理模式的本质区别。对策学还是博弈学,是新旧经济学范式、管理学范式的本质区别。它们体现了两种世界观的本质区别。

均衡: 对称:

片面的全面的

消极的积极的

静态的演化的

价格的价值的

人是非理性的 人是理性的

市场不完全市场完全

模型无效 模型有效

资源配置 资源再生

对称和均衡的本质区别,由对策与博弈的本质区别造成。

对策的目的是对称,博弈的结果是均衡。

对称的途径和手段是对策。

均衡的途径和手段是博弈。

对称,是通过对策来实现的“均衡”。

均衡,是通过博弈来达到的对称。

对称和均衡,有着不同的本质,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发展模式。

均衡是消极的、自发的,是博弈的结果,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对称”;对称是积极的、自觉的,是对策的结果,是智慧经济时代的“均衡”。

均衡,核心是物和物、客体和客体的均衡;对称,核心是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对称。

客体和客体的均衡,带来的是资源的优化配置;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带来的是资源的优化再生。

博弈,不均衡是绝对的,均衡是相对的。博弈经济学就是不对称经济学,不对称经济学就是不和谐经济学。

对策,不均衡是相对的,均衡是绝对的。对策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对称经济学就是和谐经济学。

传统经济学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只是厂家与消费者的均衡,而非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之间的均衡。博弈的指向是横向的,停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作文章。无论是非合作博弈还是合作博弈、传统博弈还是进化博弈,都只是作为资源配置、交易过程的手段。

对策的指向是人对自然、主体对客体,是纵向的,不仅是交易的手段而且首先是生产再生产的手段,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做到和谐合作。在对称经济学中,提高信用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活力,提高生产力。所以,博弈论是舍本求末,对策论是从本到末。在对策论看来,不但宏观经济活动,而且微观经济活动都可以实现“均衡”——关键是通过对策,而不是通过博弈。

传统经济学把物和物的对称关系看成基本对称关系,甚至把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也纳入客体和客体的对称(“均衡”)的范畴,是把人物化,贯彻的是客体性原则。而主体性原则,则是把物人化,认为主客体关系以人为主导;以人为主导的对称关系,是经济领域基本的对称关系,其他一切对称关系是其展开和具体化。

对称不仅仅是微观经济过程的“均衡”,而且是经济形态的增长方式、运作模式、经营模式、发展模式、系统功能的对称。

用对策来代替博弈作为经营模式,用对称代替均衡作为发展模式,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领域中确立主体性原则的必然要求。

对策论则像一根红线,把微观经济过程和中观、宏观经济过程统一起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统一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种经济学从方法论的角度重新定位,使之功能化、本质化、简单化,从而扬弃了各种经济学流派在方法论上的对立。

只有以对策论为核心的对称经济学才是真正的发展经济学。

对称经济学与对称哲学

对称经济,作为管理模式、经营模式与发展模式,是与对称的世界观相对称的。

对称的世界观就是对称哲学。

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对称哲学真正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本体论、历史观、认识论、逻辑学的统一。对称哲学,是哲学发展的逻辑、逻辑发展的哲学,是对称经济时代精神的精华。

对称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对称哲学。

对称经济学与对称辩证法

对称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对称辩证法。

对称辩证法和矛盾辩证法的区别:

对称辩证法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矛盾辩证法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之所以是矛盾,矛盾存在的理由与依据,既在于斗争性。斗争性是矛盾的本质属性。而同一性是宇宙的本质属性,所以矛盾只是宇宙的局部现象。矛盾的普遍性是相对的,而以同一性为本质属性的对称则是绝对的。宇宙的本质是对称而不是矛盾。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既然“矛盾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这个命题不成立,那么以“矛盾”为核心范畴的矛盾辩证法就不能作为和谐社会、对称经济与对称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走出“矛盾论”,既是和谐社会、对称经济与对称经济学的时代要求,又是辩证法的发展逻辑。

不对称是矛盾的本质与根源。对称就是矛盾的化解。

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同时期的辩证法同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对称的。所以对称辩证法是绝对的,矛盾辩证法是相对的,矛盾辩证法只是对称辩证法的局部表现。

对称经济学与对称宇宙观

对称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对称宇宙观。

宇宙是有序与无序、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宇宙在爆发与膨胀时,是无序的。但这个无序中包含着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质量和能量相互转化定律。一个地方的熵减少,无序度增加,就是另一个地方的熵增加,无序度减少。熵本身是有规律的,宇宙是有序的,有序通过无序表现出来,无序包含着有序。从微观来看是无序的、不确定的,从宏观来看是有序的、确定的;从短期来看是无序的、不确定的,从长期来看是有序的、确定的。微观与宏观的区分是相对的,有序与无序、确定与不确定的区分也是相对的。基本粒子的世界表面上看起来是无序的、不确定的,但从整体来看也是有序的、有规律可循的。

当我们取宇宙中的一个局部现象——弱相互作用为参照系进行考察时,宇称是不守恒、不对称的。但弱相互作用下的不守恒、不对称,是局部的、微观的、暂时的现象;由于这个不守恒不对称本身是可重复的,所以从整体和长期来看,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也是守恒的、对称的;只是这个守恒通过不守恒表现出来,对称通过不对称表现出来。守恒是本质,不守恒是现象;对称是本质,不对称是现象。宇称守恒、对称是绝对的,不守恒、不对称是相对的。

当我们把宇宙看成是无限的线性发展过程时,斗争性是宇宙的本质属性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当我们把宇宙看成大爆炸的滚动发展过程时,同一性是宇宙的属性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宇宙的发展,就是一个从同到异不断分化、演化的发展过程,有点类似黑格尔正—反—合的绝对观念演变过程。以前我们说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是矛盾调和论,实际上其本性更符合宇宙的本性与发展过程。

宇宙的完美性似乎是上帝创造的,但却是对称规律起作用的必然结果。

人类社会中的因果报应、最根本的因果关系是对称关系。

宇宙的发展过程,就是对称化过程;生物的进化过程,就是对称化过程;宇宙的精致结构,表面上有一种冥冥的力量在背后设计和操纵,实际上是对称规律在背后起作用的自然结果。

宇宙对称是绝对的,不对称是相对的。对称规律贯穿宇宙的起始和发展过程,渗透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是贯穿全息论、辩证论、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的核心规律。

宇宙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创造的规律。宇宙是一个不断从裂变到聚变、有限到无限、本质到现象的发展过程;社会是一个客体和主体、相对客体和相对主体相互创造,实现人和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自发到自觉、自觉性低到自觉性高的发展过程。社会发展以人的创造性为基础,每个人都既是历史的奴隶,又是历史的主人。社会的发展是必然和偶然、自发和自觉、客观规律性和自觉能动性的统一,是宇宙整体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对称经济学与对称空间观

对称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对称空间观。

五度空间观是对称空间观的展开。

传统物理学的空间概念,就是立体三维空间。爱因斯坦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可以相互转化,时间是空间的另一种方式,因而传统的三维空间加上一维时间,成了四维空间。根据系统论,任何系统都是有层次的。这个层次不仅是传统物理三维空间中的高度,或可用感官把握的不同的物理层面,而且狭义上指事物的不同深度的本质。它虽然只有通过人的抽象思维来把握,然而却是外界事物的客观存在。同时,这种不同层次的本质也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成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成为人们感官可以把握的新的物理三维空间。因此,四维空间还应加上层次一维,任何真正的系统都是五度空间。这五度空间的任何一维都可以和其他四维相互转化。作为事物本质的反映的人的意识空间或心理空间,本质上就属于这五度空间中的第五度空间——层次空间,而且是高层次的层次空间(意识本身又分成不同的层次,哲学思维的空间是最高层次的层次空间)。它同物质世界的相互转化,是五度空间相互转化的具体表现。五度空间理论,突出了人在“社会——自然”统一系统中的主体地位,用人的主体性重新定位整合人所活动于其中的一切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符合人的全面发展、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五度空间即时间、空间、层次的统一。

在五度空间宇宙观中,时间、空间、层次是对称的。

对称空间观是五度空间观的本质。

对称经济学与对称历史观

对称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对称历史观。

在历史上,哲学革命不仅可以直接地成为政治革命的先导,而且可以间接地成为整个社会革命的先导,并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在五度空间宇宙观中,时间、空间、层次是对称的;在五度空间历史观中,社会空间、社会时间、社会层次也是对称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主导;后者通过前者来展示,前者通过后者来提升;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在这里,时间(不同历史时期)、空间(不同民族、区域)、层次(不同哲学范式)是相互对应(对称)的。时间、空间、层次三者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它们相互之间的对称是动态的。

宇宙的发展,是从本质到现象、从有限到无限、从简单到复杂;人的认识,是从现象到本质、从无限到有限、从复杂到简单。这是一个对称的过程。社会的发展介于上述对称的两极之间,本身也是一个对称的过程:一方面是有序化、共性化、法制化,另一方面是无序化、个性化、自由化;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既全球化又区域化。社会的调节机制也越来越简单:从超经济强制(暴力、战争、人身依附关系、计划安排)到市场,市场从价格机制到价值机制,从人治经法治到法制。

对称经济学与对称社会观

对称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对称社会观。

社会的每一个领域,和自然界的每一个领域一样,也都有自己特定的空间。

宇宙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关系,社会空间和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区域空间的关系,是本质和现象、整体和部分、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整体制约部分、一般说明特殊。研究社会这一特定领域的空间、对称经济这一特定的社会的空间,必须以一般的空间理论为基础。

对称经济学是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与时俱进的经济学。作为对称经济学的哲学基础的对称空间观,是包含自然、社会、意识空间在内的完整的空间理论。以人类为参照系,经济是社会的核心,社会是自然、社会、意识三大领域的核心。对称社会空间理论是空间理论的最新发展,对称经济学→对称管理学是对称社会空间理论的核心。建设对称经济、创立对称经济学与对称管理学,体现了对称社会空间理论的实践功能。

主体和客体、相对主体和相对客体是相互创造、相互生成的过程。主体和客体是社会系统的两个基本层次,主体和客体的对称是社会系统的基本对称关系,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有机体的各要素之间,虽然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地位,生产力的发展都是它们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改革实质上是社会系统的自组织、有序化过程。整个社会系统是否协调有序,将决定社会系统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经济系统,从而发挥出最佳的生产力功能。

经济有机体是对称的,社会有机体是对称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对称的。

在社会有机体中,物质的社会关系形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思想的社会关系形成社会的上层建筑。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称的。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有机体的两个基本层面。生产关系是社会系统的结构,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功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属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的内容;作为它们的一定组成方式的社会形态或社会结构,包括思想的结构和物质的结构,是社会的形式。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有机体的内容和形式、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是对称的。

对称经济学与对称认识论

对称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对称认识论。

以人类社会为参照系,思维和存在的对称关系是宇宙基本的对称关系。

“天人合一”即对称,是思维与存在的对称关系。思维和存在是对称的,说明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世界是可知的。人不但可以认识规律、把握机会,而且可以创造机会。人可以自觉地运用经济活动的对称规律,提出相应的对策,重新建构“自然——经济社会”统一系统的有序结构,使之符合人类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活动的成功。对称经济学就是对策学。

西方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不对称的宇宙观。世界不可知,信息不对称,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人不能够把握经济规律,经商活动无异于一种赌博,风险越大机会也越大,经济学、管理学也就成了博弈学。虽然在他们的经济学词汇中,也有“对策”的字眼,但从概念的意义上,他们的“对策”仍然属于博弈的范畴。

对称经济学与对称方法论

对称,即是观点也是方法。

不同的方法,源于不同的哲学基础。

对称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是对称方法论。

对称的方法整体上就是五度空间架构中时间、空间、层次相对称的方法。

在对称的社会经济系统中,经济规律即是层次性的又是历时性的;创造规律、全息规律、系统规律、统计规律是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从宇观到宏观到微观、从高层到低层的各个层次起主导作用的规律。随着社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去的低层次的规律逐步转化为现在的高层次的规律。网络空间(包括分度空间)作为宇宙这一复杂系统的结构,是五度空间的具体化;在对称经济学中,社会经济网络是为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共享、资源再生而进行的制度与技术安排,由信息流、人流、物质流网络组成;其中,人流是核心,信息流是主导,物质流是基础,人流、信息流、物质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对称与相互转化的。

五度空间不仅是方法,而且是模式,它更全面更系统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结构。

在五度空间宇宙观中,时间、空间、层次是对称的;社会空间、社会时间、社会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主导;后者通过前者来展示,前者通过后者来提升;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五度空间模式揭示了知识经济(层次)、全球化与多元化(空间)、超速发展(时间)、合作主导竞争与双赢发展(性质)的对称关系。既然层次、时间、空间可以相互转化,知识的重新洗牌将带动经济的重新洗牌,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是双向同步过程,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有可能跨发展阶段并后来居上;既然层次、时间、空间可以相互转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就应该是以创新业为先导、知识业为主导、制造业为核心、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配套的再生型→循环型→生态型→稳定型→和谐型→对称型结构,以取得可持续发展与超速发展。

对称经济学与对称逻辑学

对称经济,作为管理模式、经营模式与发展模式,是与对称的思维方式相对称的。

对称的思维方式就是对称逻辑。

正好像对称的哲学产生对称的方法,对称的方法产生对称的逻辑。

对称逻辑是以对称规律为基本的思维规律的逻辑。

博弈论的思维方式是非此即彼的传统逻辑,对策论的思维方式是亦此亦彼的对称逻辑。

对称逻辑是传统经济学中博弈分析与制度分析的扬弃。

对称经济学的方法不是各种方法交替使用、或各有则重点,而是把它们统一在对称逻辑中,运用对称逻辑的方法,使各种方法综合使用。对称逻辑是一元化方法与多元化方法的统一。就对称逻辑本身来讲,是一元化方法;就对称逻辑是各种逻辑方法的对称统一来讲,又是多元化的方法。只有对称逻辑,才能够使经济学的思想和现实相对称。

用剔除主体性的数学模型方法来研究博弈论的数理博弈论,相当于用力学方法来研究量子力学,是方法和对象的不对称。

非数理博弈理论,否认了博弈理论中逻辑的普适性,等于说博弈理论可以不需要逻辑来建构,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这是悖论。有逻辑则无主体,有主体则无逻辑,是西方经济学基本思维方式带来的悖论。

西方经济学的主体性和科学性是对立的。

西方经济学的线性思维方式,是传统逻辑普适性的绝对化,而传统逻辑普适性的绝对化就是悖论的根源。

只有对称逻辑,才能化解这个悖论。只有对称经济学,才能运用对称逻辑。只有对策,才能建构对称经济。

对策是主体化与逻辑化的统一。

贯穿对称经济学与对称管理学概念、范畴与范畴体系的核心,是以经济主体为主导同经济客体的对称;由于这个对称,使经济学的主体性和科学性得以统一。

对称,是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经济模式、新的管理模式。对称经济学是天人对称、人际对称、与时俱进的经济学。

在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的相互创造过程中,对称哲学→对称经济学→对称管理学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有历史的必然性。智慧经济→知识经济→创业经济→再生经济→双赢经济→对称经济的经济架构,以创新经济学为先导、知识运营学为主导、创业经济学为基础、再生经济学为核心、和谐经济学为归宿、智慧经济学为整体框架的逻辑结构,是对称空间—五度空间的“全息元”。

对称管理学是与和谐社会相对称,与科学发展观、创新战略(“蓝海战略”)相吻合的管理学;对称管理学观点与方法有原创性、前沿性与时代的必然性。“对称管理”丛书由《对称管理》、《智慧管理》、《中庸管理》、《主体管理》、《程序管理》、《价值管理》、《和谐管理》、《困局管理》八本书组成。本丛书运用对称方法,对海内外典型企业作典型分析,指出对称管理是科学管理的真谛;有没有做到对称管理,是企业成败的最根本原因。从而建立起对称管理学的框架,成为海内外第一套对称管理学丛书。

本丛书夹叙夹议,深入浅出,逻辑严密,文笔流畅;把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学者的分析力度和畅销书的写作风格结合起来,力求做到原创性、科学性、价值性、操作性、系统性、艺术性的统一。当然,其中案例分析的比重会更多一些;从理论体系的建构来讲,这八本书还远远达不到要求。希望这八本书能催化出成熟的对称经济学—对称管理学理论体系。

对称经济与纵深科学

传统经济学是横向经济学,对称经济学是纵深经济学。

纵深经济学属于纵深科学。

纵深科学,是以主体性为中心同科学性相统一的科学原理与科学方法,以及根据这个科学原理与科学方法建立起来的科学体系或思想体系。

纵深科学通过建构科学规律来建构客观规律,使知识运营和人的主体性原则统一起来,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营模式、发展模式的转变统一起来,通过对策实现对称、实现以主体为中心同客体的“均衡”。

纵深科学的基本原则是主体性原则,基本方法是从上到下、从本质到现象、从主观到客观、从主体到客体。

纵深科学是新经济学确立的关键,正像知识运营是使新增长方式得以确立、新增长方式是使新经济形态得以确立的关键一样。

人类社会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通过纵深科学确定的过程和程序来合理定位,并发挥它们的对策—对称的功能。

对称经济是对经济的重新定位,对称经济学是对经济学的重新定位。对称管理是对管理模式的重新定位,对称管理学是对管理学的重新定位。对管理模式的重新定位,产生对管理学的重新定位;对管理学的重新定位,产生管理学的全新范式。对称管理学的范式,体现了管理学方法与对象、形式与内容、主体与客体、结构与功能、理论与实际、主体性与科学性的对称与统一。

对称经济学通过建立新的经济学范式来自觉反映社会经济规律,使经济学范式同人类新的实践模式相对称、经济活动模式同人类整体实践模式相对称,摆脱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困惑,走出经济运行的困境,消除经济危机的根源,使企业和社会经济协调有序发展。

对称经济从增长方式来看是知识运营,从方法论来看是对策,从经营和发展模式来看是对称。它们统一起来的基础是人的主体,是经济领域中人的主体性展开的同一个过程的三个方面。

对称,首先是主体内部的对称。没有主体身心平衡、内部素质结构的对称,就没有主客体的平衡、相对主体和相对客体的对称,就没有和谐社会。

通过对策来实现的对称,是一个从主观到客观、主体到客体的自上而下层层递进的过程,是通过主观整合客观、主体整合客体的立体动态五维系统,体现了五度空间的相互转化原理。

对称经济通过发展管理、智慧管理、对策管理、主体管理、价值管理、有序管理、和谐管理、困局管理实现结构出效益、结构产生生产力和竞争力;通过创新来创造机会,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的优化再生,自上而下实现內涵发展、纵深发展、可持续发展。

对称经济是纵深经济、对称经济学是纵深经济学、纵深经济学属于纵深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就是说明对称经济是和谐社会的深层结构,对称管理是和谐社会的深层管理模式。

使对称成为习惯

企业为什么成功?对称!经济为什么发展?对称!

不是细节决定成败,不是战略决定成败,而是对称决定成败——战略与细节的对称决定成败。

对称的程度——定位的深度——决定发展的速度。

什么是对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女人的一半是男人,就是人类性别结构的对称。

什么是对称?一方水土一方人,就是人类性格结构和环境结构的对称。

什么是对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人类付出与索取的对称!

此外,还有质子和中子的对称,物质与反物质的对称,能量与暗能量的对称,阴电和阳电的对称,聚变和裂变的对称,南极和北极的对称……当然,还有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对称。

客体的意义要靠主体来赋予。同样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主体的价值要靠客体来界定。对牛弹琴,再美妙的旋律也不会得到知音。这就是对称。

对称的反面是不对称。我们可以用不对称来理解对称。

什么是不对称?

“垃圾就是放错了位置的财宝”。财宝放错了位置成了垃圾,财宝和位置之间就是不对称。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入错行”、“嫁错郎”就是不对称。

“好花插在牛粪上”。好花和牛粪之间就是不对称。

我们还可以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来理解对称。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借助支点,人和地球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

“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宇宙在不断演变,社会在不断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使人的观念、人的素质、产品的质量同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从不对称转化为对称。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主体和客体之间不是积极的对称,就是消极的对称。不对称是二者转化的中间环节。消极的对称(不对称(积极的对称。

情侣之间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塑造自己、满足对方,使双方实现不对称向对称转化;只有举案齐眉、互敬互爱,双方都做到“只要你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才会珠联璧合,心心相印,比翼齐飞。

对称并不神秘。对称就在你身上,就在你身边——

人体结构是对称的。

宇宙空间的要素、结构、功能是对称的。

人和自然是对称的。

自然空间、社会空间、意识空间是对称的。

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维规律是对称的。

客观本质与科学本质、客观规律与科学规律是对称的。

主观和客观、思维和存在、理论与实践是对称的。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民主与法制是对称的。

经济的主体与客体是对称的。

社会的公平与效益是对称的。

市场的价值与价格是对称的。

企业的无形与有形是对称的。

管理的战略与细节是对称的。

战略与细节的对称关系是对称管理的落脚点。

经济活动中的对称规律是必然存在的,但经济活动的规律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对称经济的前提,就好像自由恋爱是对称婚姻、幸福婚姻的基础一样。有没有自觉地按照对称规律开展经济活动,将决定经济活动的成败以及成效的大小、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

人类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哲学范式、科学范式、社会发展规律之间也是对称的。

对称意味着成功。读《对称管理》,可以使我们认清必然、整合偶然,使对称成为习惯、成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模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