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1.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发生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未经治疗、治疗中断或存在应激情况下,引起的急性并发症。当糖尿病人代谢紊乱加重时,脂肪分解加速,生成大量脂肪酸,大量脂肪酸进入肝脏氧化,其中间代谢产物酮体在血中的浓度显著升高,而肝外组织对酮体的利用大大减少,导致血酮和尿酮升高。由于酮体是酸性物质,致使体内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患者表现血糖异常升高,尿中出现酮体,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及消瘦症状加重,并出现全身倦怠、无力、甚至昏迷。动脉血气检查显示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急性并发症,最常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发现以前,1型糖尿病患者早早地因为酮症酸中毒而去世,胰岛素问世之后,1型糖尿病的死亡率已大大下降,由过去的60%降至目前的1%以下。但如遇有严重应激情况或治疗不当时,本症仍能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
2.低血糖昏迷
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是常见的内科急症,是一种多原因所致的痉挛。诊断准确且治疗及时有利于患者的迅速康复,反之,将诱发可能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昏迷,究其原因是进食量过少、降糖药使用过量或用降糖药后(尤其皮下注射大量胰岛素后)未及时进食。另外,糖尿病患者在一次空腹大量饮酒后,酒精可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也会出现低血糖昏迷。
3.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简称高渗性昏迷,为糖尿病的一种少见而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其主要临床特征为严重的高血糖、脱水、血浆渗透压升高而无明显的酮症酸中毒。患者常有意识障碍或昏迷。本病致死率高,预后与病人年龄、病情轻重有关,应予以足够的警惕、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4.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系不同原因引起血乳酸持续增高和pH值减低(<7.35)的异常生化改变所致的临床综合征,后果严重,死亡率高。常见于服用大量双胍类药物的糖尿病人、合并感染、脓毒血症及严重心、肺、肝、肾慢性疾病者,也易于引起乳酸生成增加、代谢障碍,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等。
糖尿病会导致哪些严重的并发症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1.心脏病变
糖尿病患者的心脏病变主要为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和糖尿病心肌病,患冠心病的机会是非糖尿病病人的2~3倍,可表现为心律不齐、心衰。症状与非糖尿病性心脏病相同,但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引起心脏病变。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糖代谢异常疾病,长期持续性高血糖可产生多种毒性作用,会慢慢地对血管进行“渗透”,慢慢对心血管进行蚕食,将动脉血管等组织细胞侵蚀得“千疮百孔”,血管内皮被损害得伤痕累累。这样,胆固醇等脂质极易沉积在受损伤的动脉内皮上,逐渐形成粥样斑块向管腔内凸起,冠状动脉血管变硬狭窄,血流不畅,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冠心病、心绞痛,如闭塞不通,则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2.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糖尿病和高血压常常“狼狈为奸”,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以上。成年人以患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居多,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着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高血糖则会刺激胰岛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从而造成高胰岛素血症。过高的胰岛素不但可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引起钠潴留,而且还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自然升高。以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最终就会导致高血压的发生。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不仅存在小血管病变,同时还有大血管病变,极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并可加速肾脏病变和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增加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
3.糖尿病肾病
也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常见而难治的微血管并发症,为糖尿病的主要死因之一。以糖尿病糖代谢异常为主因所致的肾小球硬化,并伴有尿蛋白含量超过正常值,称为糖尿病肾病。长期血糖增高,可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渗,引起毛细血管基底膜损害,肾小球硬化和肾组织萎缩。
糖尿病肾病可分为五期。第一期,肾小球高滤过期,新诊断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就已有这种改变,与此同时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毛细血管灌注及内压均增高;第二期,正常白蛋白尿期,表现为休息时尿白蛋白排泄无增高,但运动后尿白蛋白增加;第三期,早期糖尿病肾病期,这一期病人血压轻度升高,降低血压可部分减少尿微量白蛋白的排出,假如不积极采取治疗措施,90%以上的病人会发展成明显的糖尿病肾病;第四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期或显性糖尿病肾病期,这一期的特点是大量白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并伴高血压,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血压,病人会在5~8年内发展为末期肾功能衰竭;第五期,肾功能衰竭期,肾脏滤过功能进行性下降,导致肾功能衰竭,伴严重的高血压、低蛋白血症和水肿,还可继发尿毒症性神经病变和心肌病变。这些严重的并发症常是糖尿病、肾病、尿毒症病人致死的原因。
4.糖尿病眼部病变
糖尿病眼部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当前人类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病人视网膜病变主要是视网膜的微血管结构遭到破坏,形成微血管瘤,阻塞血管,使血液中的成分外渗,导致视网膜组织水肿、渗出、出血、缺血而形成新生血管,使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而这些渗出,出血会对视力造成明显影响。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者,约30%可并发眼病;血糖没有控制好的晚期糖尿病患者,大部分病人并发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病程超过10年的病人,即使血糖控制良好,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眼部病变。糖尿病眼病主要有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和眼底出血等。其中视网膜病变和白内障最常见。
5.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由周围神经病变、微细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和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综合作用所致的。糖尿病人因末梢神经病变,下肢供血不足及细菌感染引起足部疼痛、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统称为糖尿病足。表现为足部麻木,感觉迟钝、发冷、疼痛等。一旦发病,由于其治疗复杂,困难大,会面临截肢等后果。因此糖尿病足部病变是糖尿病最可怕的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患者因血糖黏度高、血液循环差,一旦脚部出现伤口,就容易感染且不易愈合。由于糖尿病足患者下肢伴有麻木感,因此有的患者洗脚时被水烫伤、睡觉时被老鼠咬伤都不知道,出现伤口严重感染无法愈合,严重者只有选择截肢。
糖尿病并发症的自我筛查
有些糖尿病患者错误地认为,只要血糖正常就是控制得好。其实,仅靠监测血糖是远远不够的,有道是“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如能及时发现各种并发症的蛛丝马迹,就可以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监测各种并发症呢?我们在了解糖尿病引发的各种并发症后,针对它们的病症和发病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急性并发症自我筛查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是由于各种诱因引起血糖极度升高所致。当患者糖代谢紊乱急剧加重时,导致血糖升高和其他代谢紊乱。急性并发症多表现为中毒和昏迷。
患者在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前一般都有先兆,突出表现为:疲倦、厌食、恶心、呕吐、口干舌燥、尿量明显增多,还常出现头晕、头痛、表情淡漠、嗜睡、烦躁、呼吸加深加快等症状;有的病人呼出的气体中带有烂苹果味。如果病情进一步恶化,则尿量减少,皮肤干燥,眼球下陷,脉搏细弱快速而且不规整,血压下降,四肢冰冷。少数病人可出现腹部剧痛,甚至被误诊为外科急腹症。
如果在早晨起床时,发现患者身体冰凉,且出冷汗,叫不醒,饮食较少,在服用降糖药后出现神志不清、腹泻、意识模糊等症状时,了解这些发病前症状后,患者的家属在患者发生昏迷的时候,就不会惊慌失措,能够拥有一个冷静的头脑,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在患者未昏迷前,及时送往医院诊治。
慢性并发症自我筛查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长期积累的病症,早期症状往往不易被发现,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并发症。
1.糖尿病心脏病变的自我筛查
糖尿病心脏病变患者,有时起床后,一阵头晕眼花。但查血糖、尿糖都没什么变化。这是糖尿病性心脏病的特征之一,又称作糖尿病心,发病率高,病人年纪轻,容易导致猝死,因此应引起重视。
自我筛查发现糖尿病心的“蛛丝马迹”,要抓住糖尿病心的“一低、二快、三无痛”的特征。一低是血压低,测血压时立位与卧位相差20~40mmHg(2.67~5.33kPa),病人体位改变可出现头晕、心悸、大汗、视力障碍、昏厥等症状;二快是指心率快,常因迷走神经功能减损、心率快(每分钟心率多在90次以上),伴有心悸、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三无痛,无心绞痛症状,这种无痛心肌梗死极易误诊、漏诊,也是造成患者猝死原因之一。
糖尿病人应注意心率、血压变化,若有改变和以上症状,应立即上医院检查。也有很多患者未表现出“一低、二快、三无痛”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定期检查心电图就非常必要。检查项目包括标准12导联心电图、CT、核磁共振等。无明显症状者建议每6个月做一次心电图,若有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可遵医嘱随时检查。
2.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自我筛查
由于很多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症状并不明显,很难自己辨认出是高血压。但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还是有许多特有的征兆,患者应该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多加留意。
头晕:头晕为高血压常见的症状。有些是突然性的,常在突然下蹲或起立时出现,有些是持续性的。头晕是病人的主要痛苦所在,其头部有持续性的晕眩不适感,严重时妨碍思考、影响工作。
头痛:头痛亦是高血压常见的症状,疼痛部位多在额部两旁的太阳穴和后脑勺,多为持续性钝痛或太阳穴搏动性胀痛,甚至有短时间的炸裂样剧痛。常在早晨睡醒时发生,起床活动及饭后逐渐减轻。
烦躁、失眠:高血压病患者情绪波动较大,遇事敏感,易激动。失眠也较为常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实、多梦、易惊醒等。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早期多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加重。表现为注意力容易分散,近期记忆减退,常很难记住、混淆近期的事情,而对过去的事如童年时代的事情却记忆犹新。
肢体麻木:手指、足趾或肢体皮肤发麻,项背肌肉紧张、酸痛。部分患者常常感觉手指不灵活。
当患者出现莫名其妙的头晕、头痛、烦躁或上述其他症状,要考虑是否患了高血压病,应及时测量血压。
3.糖尿病肾病自我筛查
糖尿病性肾病,是对糖尿病患者危害极大的一种病症。早期糖尿病肾病也常常缺乏典型症状,所以经常有被误诊、漏诊的情况。一般说来,糖尿病肾病多发生在患糖尿病10年以后,一旦尿常规发现蛋白加号,或者出现水肿,化验血肌酐、尿素氮升高,则提示糖尿病肾病已经进入第五期,治疗就已经比较困难,稍不注意就可能很快发展,造成严重肾功能衰竭甚至发生尿毒症。因此,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早期积极治疗糖尿病肾病,就显得十分重要。
如何才能及早发现糖尿病肾病,防止早期糖尿病肾病漏诊、误诊呢?首先应该明确,糖尿病肾脏功能异常最早出现的警告讯号为“蛋白尿”,尤其是白蛋白的排泄,因此定期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的检测非常必要。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的检查,仍然是发现糖尿病早期肾脏损害最实用的手段。对于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以上者,要经常查肾功能、尿蛋白定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尤其患病病程比较长的患者,每年至少要检测一次。而对于普通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更应当充分重视,即使是初次明确诊断,也应该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和尿常规检测。
24小时尿标本的收集方法,首先应该准备好一个清洁带盖的大容器,早晨某一时刻,如6点排尿一次,这次尿弃之不要,然后开始收集这一时刻以后的24小时排出的尿液,把所有尿液都收集到容器中。次日早晨6点再排尿一次,并把此次排出的尿液留在容器中。将容器中的尿液混匀,用量杯量出尿的总量,然后取10~20毫升尿样装在特制的尿杯或洁净干燥的小瓶内送医院检测。
4.糖尿病眼部病变自我筛查
有许多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刚发病时,眼睛并没有明显不适的感觉,约50%的糖尿病患者15年后均会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数患者在病变初期,眼部一般无自觉症状,直到出现并发症,才得知自己已是糖尿病人了,有人甚至因此导致失明。
糖尿病眼病早期症状可以表现为眼红、眼痛、视力下降及黑影飘动。早期发现糖尿病眼病症状可以帮助认识眼病的危害,做到及早诊治。
眼红:最常见的是急性结膜炎,多伴有分泌物增多、异物感、烧灼感等,但无明显眼痛等刺激症状。其次为角膜炎,多伴有眼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并有视力下降表现。
眼痛:伴有明显的刺痛、眼红、畏光流泪者多是角膜炎;眼胀痛,并有同一侧的头痛者,考虑青光眼;眼球转动痛并有视力下降者,视神经病变的概率较大。
视力下降:青少年进行性视力下降多考虑屈光不正。
黑影飘动:老年人或高度近视眼患者,眼前飘动的黑影多为因玻璃体变性、出血、炎症等引起的玻璃体混浊;若发生在年轻人身上,多考虑生理性飞蚊症。
除了留心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上述症状外,最有效的筛查方法就是做视力和眼底检查。如果对眼底病变可疑者或有增殖前期、增殖期视网膜病变者,可遵医嘱进一步做眼底荧光造影。
临床资料显示,约1/3的糖尿病患者有眼底问题。医学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只要坚持每年检查一次眼底,就可以至少减少50%的失明概率。
正常者每6个月至1年检查一次。如果眼睛任何部位有病变,一定按照医生的要求检查治疗。若有相关疾病,要遵医嘱按时检查治疗。
5.糖尿病足自我筛查
糖尿病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和神经并发症,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可以阻碍下肢和足部的血液供应。通常的表现有小腿抽筋、足部冰凉,严重者可因疼痛而出现跛足行走。下肢供血不足还将导致足部抵御感染和伤口自愈能力的下降。另外,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下肢无力、畸形、趾甲异常、肿胀、溃疡、感染、真菌感染(如灰指甲)等症状的出现,也可考虑为糖尿病足。
定期开展糖尿病足的筛检,识别所有那些处在发展为足溃疡危险状态的病人,是早期发现糖尿病足的最好方法。初步检查时,主要是看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情况、皮肤色泽、有否破溃、溃疡、真菌感染、胼胝、毳毛脱落等。询问有关足麻木、疼痛、蚁行感等症状。并进一步检查,可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血流测定、肱动脉与足背动脉血压比值测定。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