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9,过年

2018-04-15 作者: 刚强与散淡
559,过年

谢书友仙兔的100大洋的打赏!谢书友1888504067的月票鼓励!谢各位好友的推荐票!

现在本类型小说网站不安排推荐,对***排行榜,粉丝排行榜都屏蔽了,好在有这么多书友一如既往的支持!给您们鞠躬了!

---------------------------------------------------------------------------------------------------------------

“不许讨价还价。Www.Pinwenba.Com 吧”白芙蕖再次说。

白芙蕖在子女教育上一直非常注意言出必践,要不然父母的威信就会打折扣。

南槐瑾作为老大,在维护父母的威信方面是非常注意的:“拥玙,听妈妈的话。我又不是走亲戚,也不是去玩。”

南拥玙没有人支持就只好作罢。乖乖在家帮助收拾准备。

南槐瑾踏雪到了姑妈家。游天正在贴对联,南槐瑾见了就帮忙把对联和年画贴好。游天提了一长挂鞭炮出来,南槐瑾就请姑妈和姐姐和自己一起走。

姑妈,姐姐,游有贤三人就先走了。南槐瑾等游天放鞭后一起走。

游天把鞭炮点燃后就锁上门。

雎县风俗春节吃团圆饭前放鞭炮时就要把门关上,说是以免金钱外泄。南槐瑾就等游天把爆竹点燃后关上门,爆竹噼里啪啦炸响。一挂鞭炮全部炸完为吉利。

游天的爆竹全部一次炸完!万事大吉。

游天就和南槐瑾一起到南家。

南涧秋和白芙蕖,南拥玙,白珍珠已经把饭菜准备好了。人到齐了。

等大家到齐,在大家上桌子吃饭前又要把门留一道缝,由南涧秋说:“爷爷婆婆,家家,家公请上座,喝酒吃饭。“

这在雎县被称为“叫先人。”

然后大家依次上座。

南槐瑾就出门放鞭炮。南拥玙负责关门,白珍珠给游天,南涧秋,南槐瑾,南拥玙酌上白酒,白芙蕖,姑妈,南明玥,白珍珠给他们和自己酌上葡萄酒。

南槐瑾在门外等爆竹全部炸完,进门,一家人就开始吃团圆饭。

团圆饭按照雎县风俗,无非是前面介绍的四大六小,内容无非是鸡鸭鱼肉。

这团圆饭也就开始了,又是一家人聚餐,也就没有客套,酒也就喝的随意。中午吃完了团圆饭,白芙蕖就说:“晚上就还是一大家人,热热闹闹的。下午朝祖,由游天,南槐瑾,南拥玙三人去。

雎县在大年三十时,有的在团圆饭前,有的在团圆饭后都要到还知道下落的列祖列宗的坟上去祭祀,缅怀先人的丰功伟绩。

这朝祖说起来也很简单,先是将吃团圆饭前桌上的饭菜酒放在坟前,然后就是把小作坊生产的一种草纸用钱印一下,或者就是把纸币在草纸里夹一下,然后把纸币拿出来。那时还没有什么冥币。然后叩头,烧纸,嘴里念念有词。下山前燃放鞭炮。

这燃烧纸钱还有讲究,就是在燃烧时不能拨动燃烧的纸币,如果拨动了,所谓的钱就破了。

还有,在燃烧纸钱时如果有风,特别是旋风刮的话就是先人们在接收冥币了。

像南槐瑾和南拥玙就要代表南涧秋,白芙蕖,白珍珠,白握瑜叩头。游天也要为自己一大家叩头。

好在南槐瑾只知道爷爷婆婆的坟,外祖父和外祖母的坟由于战乱,死在他乡,也不知埋骨于什么地方。

三个爷们朝完祖,就看热闹。

这雎县当时也没有什么公墓,家里老了人就在一个叫花果山的山包上找一个地,就可以将老人安葬了。当时还是流行土葬,所以一人一个土包。被叫做坟的东西。墓前也不立碑。

南槐瑾看来上坟的人上供,烧纸,叩头,放鞭。有的纸钱烧的多,有的就是薄薄的一叠。鞭炮也是长短不一。

南槐瑾不是喜欢看人家上坟,每年因为上坟而引起火灾的频率太高。南槐瑾三人要等着这纸钱烧透。要不然会引发火灾。

等了一会儿,三人看纸钱上也没有冒烟了,就走了。

晚上一大家人吃完饭就是传统的守岁。

雎县守岁习俗和其他地方大同小异。

除夕守岁是雎县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雎县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一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来。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唐代孟浩然《岁除夜有怀》诗:“守岁家家应未卧,想思那得梦魂来。”宋代朱淑真《除夜》诗:“穷冬欲去尚徘徊,独坐频斟守岁杯。”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半途,失足堕枯井中。既在旷野僻径,又家家守岁,路无行人,呼号嗌乾,无应者。”徐玉诺《一只破鞋》中:“守岁一般将一夜熬过去,我们又冷又饿,正要预备些热水喝,忽然县知事又来了,立逼着我们上城。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雎县,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南槐瑾还知道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普天下人都盼望着新年零点的到来。

《秦中岁时记》载:“守岁之事三代前后典籍无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疑自唐始。”唐诗中对守岁习俗有不少的描写。白居易《客中守岁》诗:“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诗句。到了宋朝,守岁之见遍于城乡。苏东坡的“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描述了守岁的情景。《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常言道:“黄金易得,韶光难留”,爱生命,惜光阴,这也许是普天下守岁之因吧!席振起在《守岁》一诗中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就是一例。

守岁的“守”,即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除旧布新之际,亲朋好友,围炉而坐。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不是没有益处的。元朝文人辛文房撰著的《唐才子传》里记有唐代大诗人贾岛除夕“祭诗”的一段佳话:每至除夕,贾岛“必取一岁之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他每到除夕,对过去一年得失作一番总结,对我们来说难道不可以借鉴吗!

南槐瑾一大家吃完饭后,准备守岁,南槐瑾的姑妈,姐姐,外甥游有贤就回家到自家守岁。南涧秋,游天,南槐瑾三人就扯上大人纸牌。

南拥玙也想学。南涧秋不让他学,南槐瑾就说:“爹,过年吗,让他积极休息,强似要他搞学习。来,我先教你认牌。”

南涧秋现在对南槐瑾的话还是很尊重的。一个人在家庭的地位与辈分肯定有关,但有时候与在家里所起的社会作用有关。现在南槐瑾无疑是家里的支柱。南涧秋就和游天先喝茶,由南槐瑾来教南拥玙。白珍珠也在旁边学。

“首先,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和这牌有关的知识。”南槐瑾就开始讲起来:

“上大人”纸牌牌面从头到尾有二十四种图形,这些图形都是艺术化了的文字,它们分别是:“上大人、孔(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贤)、尔小生、***子、佳作仁(美)、福禄寿”。(在有些地区将“士”写成了“土”)每种图形有4张牌,整副纸牌共96张牌数,故在有些地区又将其称为“九十六”。又因其图形似花的图案,有些地区也将其称为“花牌”。而在湘西一带的土家族山区则将其称为“上大人”。这种“上大人”纸牌集启智、娱乐为一体,熔书法、绘画、识字于一炉,九十六张纸牌虽小,但张张蕴藏玄机:古朴苍劲的书法令人赏心悦目,精美绝伦的绘画使人叹为观止,一笔一画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由“上大人”开头的一组字,在唐代的敦煌写本里就有儿童习字的记载,上大人早在唐代就被用于儿童的启蒙读物了,其后在宋代的《续传灯录》里略有改动,直至清代,逐渐定型为后来的二十四字。这些文字笔画少、有音韵、很顺口,很适合于启蒙儿童的认读,并且,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很多字的母字,可用它们中的某一字作为偏旁部首再去组合别的笔画,从而连接出许多新的字,使儿童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果经过启蒙老师给孩子们讲讲其中的故事,则这些貌似没什么意义的独立字,却包含着很多的传统人文义理和蒙学教育的功能目的。

“怪不得一些老太太,本来是文盲,但却认识这些牌呢。”南拥玙感叹说。

这些字是教化每个读书人都要敬至圣先师孔夫子的故事。孔夫子是读书人的“上大人”,他的名字叫丘,在兄弟中他排行第二,也就是甲乙的“乙”,生辰八字是己年的。孔夫子教化了三千名好学生,其中有七十二个学问最好的人,而七十二个好学生中,还有八、九个像曾子、子路那样的亚圣人,他要他的学生都要做好人,要仁义,懂礼仪。为了起到更好更广泛的教化作用,“上大人”纸牌的发明者,将这二十四字写在能供土家人娱乐的纸牌上,这样人们在闲暇的娱乐中,就能感悟到其中的人文情趣和义理教化,而天朝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也就在这普通得没有任何“国学”深奥和文化负担的情景下,平淡自然地在土家族地区得到广泛流传,滋养着土家人的心灵。在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的《文明史》第四卷有关古代小学教育的介绍中也述及了这二十四字是古代用来教学童写字用的字。

在鄂西一带有一种说法,将这二十四字作为一种教化人的纸牌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由鄂西州容美土司王爷田舜年发明。田舜年才智过人,崇拜汉文化圣人——孔子,他为了对当地土家族人进行汉文化的宣扬和普及,采用了这种纸牌娱乐,在娱乐中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此后,这种纸牌在湘鄂渝土家族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这种纸牌是从一篇渔鼓词中攫取句中开头的第一个字而制成牌的。这篇渔鼓词描述的是《西厢记》中崔莺莺对张生的无限思念之情,其词为:“上绣楼将奴的心思想坏,大不该任红娘招引他来,人说道张君瑞风流可爱,丘家坪奴为他才把言开,乙卯年中解元名扬四海,已巳科下京都大显奇才,化鱼龙但愿郎飞腾海外,三级浪中状元脚踏金阶,千思想万思量满腹愁债,七弦琴抚不舒奴的胸怀,十里亭奴送郎叮咛嘱诫,士君子求功名理所应该,尔在那京都地逍遥自在,小冤家享荣华把我忘怀,生同衾死同穴奴心才快,八行书望不见鸿雁传来,九江水洗不尽愁销眉黛,子时节望天明人未归来,佳期近喜心头芳心自惴,作一对美鸳鸯到老同偕,壬午年奴为郎曾把口戒,可怜奴坐绣房如痴如呆,知心话无处诉自怨自艾,礼佛堂焚信香望郎归来。”于是,这“上大人”的纸牌也就随之问世了。

“上大人”纸牌每张牌长约10厘米,宽约1点8厘米。这种纸牌以前是用“清明纸”裱糊而成,字写后涂上光油而成长条型纸片。这种纸牌具有弹性、耐磨经打、字也不易褪色,而且便于携带。每张牌正面写上一个牌文字,牌文在每张牌两端书写,其字的颜色为红、黑两色,其中:“上大人、化三千、尔小生、佳作仁”四房牌文为红字,“丘乙己、七十士、***子、可知礼”四房牌文为黑字。后来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遂以塑料代替了纸张片。打“上大人”纸牌在人数上较其它棋牌灵活,可根据具体人数进行两人打、三人打、四人打,且要求的条件也较简单,既可摆上一张小桌子进行,也可以席地而坐;既可以在家里打,也可以在山中打;既有简单的打法,也有复杂的打法。“上大人”是一种供人娱乐的牌,俗称“纸牌”,又称“九十六”,因为一副牌共九十六张。这九十六张牌是由二十四个字构成的,每字四张,整副纸牌共96张牌数。按八组排列,这二十四字是“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土,尔小生,***子,佳作仁,福禄寿。”在打“上大人”时,以先“和(读hú)”和“符”的多少而定。所以,对于清符很重要,各种打法所要求的符数稍有区别,少于所要求的符数,就是“诈和(读hú)”。对于清符,也有一定的规则,一般根据“将牌”和“闲牌”各自的组合情况来区分。“将牌”就是红色的“上大人”、红色的“化三千”、黑色的“丘乙已”这些字牌。其余的都是“闲牌”。

然后南槐瑾就教南拥玙抓牌,插排,看似简单的几张牌,南拥玙觉得手不够用了,南槐瑾就示范怎样把牌拿好拿稳。

练习了会儿,南拥玙已经掌握了拇指紧,食指松的要诀。

南槐瑾又教他怎样算和。南拥玙人不笨,接受力强,很快就会了。南槐瑾就喊南涧秋和游天与南拥玙打,南槐瑾在旁指导。前三盘为学习。第四盘就开始算输赢。南槐瑾给每人发了五十块钱,说好,输了就算了,赢了的要还本。三人就开打。南拥玙正应了一句牌场上的话,学家子火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