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7,一堂好课

2018-04-15 作者: 刚强与散淡
397,一堂好课

拙作上周周获网站主编力荐推荐!谢书友41513394成为拙作第71位粉丝,距100位粉丝还差29位,好期待呀!来呀!

南槐瑾没有想到这个校长还有点幽默,对他有点好感了。

王永胜和他的大部队陆陆续续进了向问天的办公室。向问天和牛从文就忙不迭地给先后进来的人泡茶,敬烟。

“南主任,你和牛老师是不是昨晚就没有回去呀?”柯萨德又开始对南槐瑾和牛从文的事开始了玩笑。这很有点故意点火上南怀瑾和牛从文身上的意思。偏偏南槐瑾和牛从文心里有病。

“你这是哪里话?”牛从文不得不做出回应。

“你看,你们你们昨天先走的,今天我们到双井小学来了就看见你们两个又在这里,不就是昨晚上就没有回去吗?”柯萨德歪联系。

“你太行了,我们昨晚上是三个人住的,还有向校长也在一起。”牛从文顺着柯萨德的话说,“你来了不是看见我们三个人都在这里吗?”

南槐瑾听他们两人打嘴仗,很是恼火柯萨德把自己和牛从文一个拿出来开玩笑。他觉得柯萨德是别有用心,但又不好反击。南槐瑾就是做贼心虚,不愿意做焦点。

南槐瑾现在想要找个事把柯萨德套进去,抓他一个把柄,让他老实点。

南槐瑾心里很有些烦躁了。自己到杨柳小学,谁都没有去得罪,只是尽自己的职责,先是钱会成,后来是黎丽,再后来是赵晋成,现在参加考核组,自己和柯萨德工作不形成交集,可是他就是像和自己有仇一样,老是拿着自己说事。

南槐瑾没有想明白一个问题,随着他的逐步进步,关注他,挑战他的人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因为好事不是人人有份的。你有了好事,他就可能失去了。

怎么来制裁他一下,得想个办法。

南槐瑾现在只能装懵懂,其实心里恨不得把柯萨德拉出去剐了。

南槐瑾不接招,柯萨德也没有新花样,大家笑了笑就说正事了。

双井小学有三人进了前二十名,向问天是教语文的,是第八名。还有一个语文老师,语数总分没有进到二十名。

先是听向问天的课。数学组的去听另外两个老师的数学课。

南槐瑾和王永胜,牛从文随着向问天走,向问天提着一把椅子,是给王永胜提的,南槐瑾和牛从文没有让学校的老师来搬椅子,自己又不是不能搬。像牛从文,就是这个学校的老师,现在临时身份变了,你就玩味,会被人笑话的。

四人到了向问天的教室。学生已经在先读书了。

向问天上的是《记金华的双龙洞》。南槐瑾就拿了一本学生的书,自己预习一下,这是南槐瑾听课的习惯,要听人家的课,先自己好好想一想,如果自己上这课该怎样上。毕竟南槐瑾才走上讲台,还没有把教材打通关,就是小通关也没有,现在听课就是一个先学习的过程。南槐瑾本身爱学习,爱思考。

南槐瑾对这篇课文还不熟悉,自己读小学时没有这篇美文,他也不知道这是一篇传统课文,就认真的默读起来: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这是一般的记叙文的写法,先把六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什么事件交代清楚。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景致不错,先铺垫,营造一个很好的氛围。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由水形到水声,引出洞来。自然,流畅。“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wu)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想写内洞,先写外洞,以期构成对比,笔法老到,不着痕迹。南槐瑾心里叹道。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南槐瑾读到这里,心里有一种紧迫的挤压感。想如果自己到那里去游玩,敢冒这个险吗?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主要主次详略描写。好的写景范文。一般来讲,之所以能成为范文,都有很强的写作指导性,这篇文章是叶老的浅显游记。好读易学是他的特征。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南槐瑾也出了口气。

上课还没有到时间,南槐瑾把书本合上心里默默地想了下,如果自己上这篇课文该从哪里切题。

首先学生应该扫清文字障碍,这篇课文文不甚深,意不甚晦。然后整体感知再理线索,这篇文章似乎有两条线索。南槐瑾就在听课笔记上画了一个线路图:

明线: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暗线:入山——外洞——孔隙———内洞——上援深黑的石洞

这个线索也应该可以做结构层次分析的依据,就以暗线为结构图。

第三步就进行部分探究,研读课文。欣赏语言文字的美。

第四步就是体会,揣摩写作方法了。

南槐瑾大致想了一下。

向问天会像我这样来设计课堂结构吗?也许会比自己想得还要妙呢。南槐瑾有种期待了。

向问天的导入和扫清文字障碍没有什么新意,南槐瑾发现他在分析文章的细节上有点意思,他在听课笔记上就详细记下了:

1.品赏路上的见闻,讲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词语。(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图片,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小黑板出示句子:“随着山势……变换调子。”)其中“随着、时而、时时”加点,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句: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学生想象、体会,播放范读录音,练读此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