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周期理论——价格也有“生老病死”

2018-04-15 作者: 孙科炎
第二节 周期理论——价格也有“生老病死”

在选择投资项目时,我们的大脑总是习惯于相信“有一有二便有三”的说法。

美国杜克大学的神经学教授斯科特·胡特尔(Scott Hettel)发现,只要同一种刺激连续出现两次,我们的大脑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期待这种刺激的第三次出现。

斯科特·胡特尔及其同事向被试展示了一系列圆圈和方框,让他们猜测下一次出现的符号是什么。同时,研究人员也明确地告诉被试:每一个符号的出现完全是随机的。

结果,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看到单一的圆圈或者方块的时候,他们会对自己的回答犹豫不决,一会说圆圈,一会说方块;但是,在连着出现两个方块或者两个圆圈之后,他们就会不自觉地认为,随后将出现第三个圆圈或者方块。例如,在进行了10轮实验之后,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结果:〇〇〇〇〇。那么被试就会下意识地预测第11轮出现。

其实,在神经经济学中也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说法:“三次成趋势”或者“三次运自来”。不过,在我们周围的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是不存在这种趋势的。

1998年,超级大奖基金实现了112%的增值率,1999年更是高达148%。于是,在2000年,超级大奖基金的基金经理罗伯特·祖卡罗(Robert Zuccaro)就公开表示:“任何人只要持有超级大奖基金5~10年,都不用担心赚不到钱。”

看着超级大奖基金前两年的业绩,很多人虽然觉得祖卡罗的话虽然过于绝对,但也有道理,不过还是不敢把钱都交给他。3个月后,人们马上就发现祖卡罗的话或许是对的。因为仅仅在2000年的前3个月,这只基金就已经实现了33%的收益率。于是,大批投资者涌入,一举向超级大奖基金投入了约4亿美元。

但是,他们所期待的“有一有二便有三”效应却没有出现,甚至还被市场狠狠地反咬一口:到2004年底,投资者在2000年年初投资于超级大奖基金的每1000美元,都已经跌至180美元。

可见,“有一有二便有三”是一个认知误区。谁若跳入这一误区,谁就会被套住。然而,即使是这个世界最大的超级投资者,也很难避免掉入这一误区。

一项针对捐赠基金、养老基金和基金会在“招聘与解雇基金经理”方面的研究表明,那些看似“精通世故、谙于世事”的投资者,往往会选择连续三年实现盈利的基金公司,而解雇连续三年赔钱的基金经理。

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投资者所聘请的基金经理自“上岗”之后的业绩始终低于市场大盘,而他们解雇的基金经理,却总是会为新东家带去超过市场平均收益率的不菲业绩。

为什么投资市场不存在“有一有二便有三”的规律呢?因为其中的输赢所符合的是有涨有跌的周期理论。

关于涨跌的周期理论,我们可以从以下的案例中来了解其中的规律。

假设现在时间是1986年的夏天,你是一个黄金现货投资者,所处的位置是英国伦敦。你认为金价(以美元计算)很快就要上涨。但是你不知道金价到底什么时候开始涨。因此,你除了等待出现第一个明确的上涨信号外只能观望。

观望了一个夏天,你发现金价一直都在335~355美元间波动。直到进入8月份,金价才开始缓慢上涨。接着,在8月10日,金价突破370美元。第二天,也就是8月11日,投资市场上突然出现巨量买单。于是,在狂热的交易中,价格被推至390美元。

并不是只有你看到了这一现象,所有人都注意到这一情况。评论家们纷纷出场寻找金价上涨的原因:“银价已经涨了”、“日本需求旺盛”、“美元下跌”、“南非罢工”、“计算机程控交易”等。虽然没有人能判断什么是真正的原因,但似乎在突然之间,所有的人都相信这是黄金期货的春天。于是,有人兴奋不已,有人则后悔不迭。

兴奋的投资者多是在市场上涨之前就已经买进了,并一直守住到现在,如今上涨已经让他赚了巨大财富。例如,谁要是用10%的保证金在350美元的价位买进,这时他就能获得一倍的利润。于是,兴奋的投资者激动地一直按住计算器不放,每过一个小时计算一次他的利润。他的行为也在贪婪和恐惧之间摇摆不定,一会想要守仓——一定要赚个够;一会却又想卖出——怕煮熟的鸭子飞走了。最终,他安静下来,决定等等看,如果在短期内金价没有重拾升势,他就会将手中的黄金期货换成现金,落袋为安。

后悔的投资者虽然也在市场上涨之前就已经“入场”,当时,他是相信金价会上涨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慢慢地失去耐心,最后卖出手中的期货。不过,他的运气真的不好——不卖不涨,一卖就涨。所以,他现在非常后悔。而更让他难受的是,他认为金价还会上涨,如果继续观望,就会错过机会;如果入局,以远远高于自己卖出的价格重新买入,他又怕被经纪人嘲笑。于是,他决定等,等金价回落一点,就冲进去。这样最起码还可以保持一份自尊。

这其实就是黄金市场的繁荣早期。当价格开始上涨时,它们会遇到不同的阻力区,在阻力区它们很快遇阻回落,但跌下来时又会受到不同支持位的支撑。因此,黄金的价格会在这个时候进行小范围的波动。

不过这种波动并不会太久。市场一旦突破了重要的阻力区,金价就会坚决地往上走。这时,一些投资者因为经历过之前的小范围波动,仍然会把金价的上涨看作一个新的随机运动,认为价格很快就会跌回来,于是赶紧借助这次上涨的机会兑现他们的利润。

然而,不巧的是,这只是短期震荡。新的买主开始陆续加入,市场也重拾升势。眼看着股价并没有跌落的指示,那些已经卖出、落袋为安的投资者就开始后悔了,试图寻找新的机会重新进入市场。这样,涨势就不可避免了。

8月12日上午,所有投资者都紧紧盯住黄金价格。幸运的投资者在考虑是否卖出,悔恨的投资者却在伺机买进。不管怎么说,大多数投资者都在观望,甚至在随后的三天依然如此。

于是,这几天的成交量非常低,从而造成金价出现轻微的下跌,跌至380美元。这时,原本懊悔的投资者似乎看到了机会,蜂拥而入。这样,金价不再下跌,持续上涨。

这时,所有人都很兴奋,因为市场似乎证明他们的预测都是正确的——金价处于牛市初期。于是,很多还没有找到理由买进的人也开始开始入市。

接下来的几天内,金价涨了30美元,涨至410美元。虽然金价正处于上升通道,但一些投资者觉得是时候兑换利润了。但又担心金价继续上涨,自己遭受损失,便决定在415美元时卖出。

然而,当金价涨至415美元时,他们并没有卖出,因为金价很快就冲破430美元。这种情形,几乎没有卖出的必要,甚至很多人在考虑是否需要再买进一些。

不幸的是,在11月26日,完美的上升通道结束了,大多数人开始亏损。

这就是黄金市场的繁荣后期。在这个时期,很多投资者对黄金的未来收益都持着乐观的预期态度,纷纷购买,以至于市场已经出现了超买,黄金的供给价格上升,投资成本加大。这实际上已经增加了黄金现货投资的风险。不过,由于投资者过于乐观,难以对黄金的未来收益作出合理的估计,他们不但没有将这些风险放在心上,反而还继续增大投资。

不过,总有一些聪明的投资者会知道黄金投资的成本加大即意味着预期利润率下降,从而嗅到风险,离开市场。他们的离开会激起其他投资者的恐慌情绪,进而引发抛售的浪潮,金价就会崩溃,黄金市场就会进入由繁荣期进入衰退期。

那么,之后会发生什么呢?

现代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认为,在市场衰退期,投资者会对未来失去信心,偏好拥有现金。这会导致利率上涨,投资成本进一步增加,预期利润率进一步下跌,人们投资意愿进一步下降,经济危机和经济萧条期到来。

在这一时期,所有的资本家都会对未来失去信心,银行家和工商界也无力控制市场,投资市场将呈现投资不振、生产萎缩、就业不足、商品存货积压、经济处于不景气状态等特点。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存货逐渐被吸收,利率降低,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也逐渐增加,人们的投资信心重新被燃起,投资市场就会进入下一轮的繁荣期。

这就是投资市场的涨跌本质。在不断循环的涨跌周期中,谁若能预料到繁荣和衰退的起点,及时买入和卖出,谁就能在承受最小风险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收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