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互悦机制——你愿理财,财愿理你

2018-04-15 作者: 孙科炎
第五节 互悦机制——你愿理财,财愿理你

互悦机制也叫对等吸引率,其实质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两情相悦”。在人际交往中,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规律。

1982年,心理学家曾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做过如下实验:

实验人员把被试分成两组,让他们分别组成甲、乙两支队伍进行保龄球比赛。“比赛”开始不久,两队的第一球各自击倒了7只瓶。这时,甲队教练走过去对自己的队员说:“你们很棒,你们一下子就打到了对方7只瓶子,继续加油!”而乙队的教练则开始训斥起自己的队员:“怎么打的这么差,平时教你们的都忘了吗?”

结果,实验人员发现:面对不同态度的教练员,两组队员的反应也各不相同。甲队队员得到了很大鼓舞,在随后的比赛中越打越好;而乙队队员的士气则非常低落,甚至明显地表明自己很不耐烦,从而越打越糟糕。

这个实验虽然简单,却向人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对于自己喜欢或亲近的人提出的要求,人们会努力地遵从,而对于反感之人提出的要求,则会产生强烈的排斥感。

这条规律在人与金钱的关系中也同样适用,即:你爱钱,钱才会爱你;你理财,财才会理你。那些足以被称为“富豪”的人也多是这样做的。例如香港著名实业家李嘉诚。

相传,有一天,李嘉诚从家中走出,就在他的秘书为他打开车门后、他弯腰上车的瞬间,他的上衣口袋忽然掉出一枚硬币。巧的是,这枚硬币接触地面后一直在翻滚,最终滚落到路边的井盖下面。眼看硬币难以捡回来了,李嘉诚就嘱咐秘书去找专人来揭开井盖,找出硬币。

大约十分钟后,他们终于在小心翼翼的寻觅中,捡回了硬币。这时,李嘉诚来笑了起来,把硬币装回了口袋,奖励了撬开井盖、捡回硬币的服务人员100元港币。

也许有人会问:这不是捡芝麻丢西瓜的事情吗?为1元硬币损失100元,值得吗?普通人会觉得不值得,而对李嘉诚来说却是值得的。因为一枚硬币也是财富。如果你忽视它,它“落井了”,你不去救它,它就发挥不了作用;而100元港币虽然对李嘉诚来说是损失了,但是却被用作给服务人员的服务费,代表着李嘉诚对服务的满意,是服务人员应得的报酬。

与“你爱财,财爱你”的规则相对应的是:你不爱财,财不爱你。世界拳击冠军泰森就是一个例子。

泰森拥有一双令对手胆寒的铁拳,却管不住自己辛苦赚来的血汗钱。据保守估计,泰森在20年职业生涯中至少赚得3亿美元的财富。然而,他却在2003年向纽约曼哈顿区破产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这数亿美元的财富就像梦幻一样,转眼消失了。关键原因就在于他从来没有重视过这些财富,只是一味地挥霍。用纽约一家报纸的说法是,如果泰森能够聘请一个理财顾问,那么他的人生一定会被改写!

如果是泰森是一个极端,那么普通人不爱财、不理财,也同样难以得到财富。据国际上的一项权威调查显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没有自己的理财规划的情况下,一生中将会损失20~100%的财产。这恰恰证明一个广泛流传的投资理财道理:你不理财,财也不理你!

那么,你愿理财,财就会理你了么?

在美国,成年人几乎人人手中都会有几张信用卡,借债消费、大手大脚地花钱成了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不过,也有一部分人例外,他们不但想尽办法省钱,还会坚决放弃信用卡,只用现金购买必需品,从而将省下的钱用于投资。经过二三十年的坚持,在50多岁时就成为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例如爱德华夫妇。

爱德华今年50岁,10年前从军队退役;他的太太黛比52岁,是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他们的女儿15岁,还在上学。早在20多岁时,爱德华就确立了一个目标:成为一个百万富翁,在60岁就退休。

不过,爱德华似乎并没有什么一夜暴富的机会。二三十年来,他一直是工薪族。工薪阶层不像创业者,没有很多开源的机会,只能拿工资。因此,为了早日实现“百万富翁”的梦想,爱德华和夫人决定从节流上入手,节俭生活,他们把每个月收入的一半用于支付家庭的各种开销,另一半积攒起来用于投资。

在购物上,他们从不刷信用卡,总是用现金支付。对于暂时还买不起的物品,他们先攒钱再购买。所以,不管是房子还是车子,他们都没有借用银行贷款。1996年,他们先用10.5万美元现金买了一座集合住宅。住在那里五年后,他们用积攒的20万美元用一次性全额付款的方式购买了一幢三个卧室的独立住宅。

正是这种谨慎、保守的理财方式,实现了爱德华成为“百万富翁”的梦想,甚至让他在40岁的时候就有足够的资本退休。当然,他们没能拥有更豪华的汽车、住更宽敞的别墅,但他们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而且,当他的妻子在六年后退休时,他们用积攒下的钱所进行的投资很可能会给他们带来250万美元的收益。

生活中像爱德华夫妇一样的工薪族并不多。在中国,大多数的工薪族一辈子省吃俭用到最后还是会落个“老来穷”。而他们之所以没有像爱德华夫妇一样通过节俭变成“百万富翁”,关于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把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投资。

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否拥有财富,关键就在于他是重视并善于理财,还是轻视且劣于理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