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补天治水

2016-02-22 作者: 弯月耕天
第三章 补天治水

天上有女娲,

人间有英雄。

治水有大禹,

治疫有神农。

——这就是元始天尊的排兵布阵。

上次说到,共工怒触不周山,天倾西北,四极不再。

一面是天河决口,倾泻于世上,九州洪水泛滥,最后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河流体系;

一面是天角洞开,天之巨石夹带着火焰崩裂于人间,引发了历久不灭的火山。

以后,这些坠落过燃烧着的天上巨石的地方就凝固成了天台山。因为天上的巨石落到了很多地方,所以就有了很多的天台山,分布在九州的不同的地方。

其中有一块硕大无比的巨石落到了东海,熊熊烈火在烧干了九九八十一尺海水之后,首先熄灭了。

九州的洪水才有了流淌的地方,逐渐向东海汇来。

蛰伏于海底的神鳌被惊动了,它浮出水面想要看个究竟。它不知道天地之间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这块巨石是从哪里来的,只是觉得巨石应该有什么用处,就把它从海底背了上来,驮在了背上。

再说女娲,在元始天尊那里主动请缨要修补天漏之后,便循着最大的巨石陨落的方向,循着熊熊大火燃烧的方向,直奔东海来了。

为什么要寻找最大的巨石呢?

支撑天庭的基础与人间的石头不尽相同,天上的石头基本上都是五彩石。所以,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补好天,最便捷的办法就是寻找到落下来的最大的巨石。

女娲揖别元始天尊等人,一口气追到了东海之滨。远远看见神鳌驮上来了巨石,心中喜不自胜。

“鳌王,”女娲喊道,“还我天台山来!”

神鳌慢声慢气地回道:“哪有你的天台山?”

女娲:“神君背上的不就是吗?”

神鳌:“不知道。你的吗?”

女娲:“鳌王莫要捉弄于我。”

神鳌:“小神不敢。不知女娲娘娘有何贵干?”

女娲:“可知所驮何物?”

“不知。”

“天庭漏了,天河决口。鳌王所驮之山乃天上之物。天尊命我补天,天台乃不二选择,无可替代。”

神鳌笑道:“娘娘拿去便是。”

女娲恳切道:“补天之役,十万火急。有劳鳌王,再助鼎力!”

神鳌道:“某当效劳,不遗余力。”

女娲:“我要借太阳神火,冶炼五彩之石。鳌王可知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在哪?”

神鳌应道:“此去不远,有一神奇所在,唤作日照,当是东海离太阳最近之处。”

女娲:“甚好,甚好!可将天台驮至日照否?”

神鳌:“全凭调遣。”

女娲跳上天台,跟随神鳌径直奔日照方向去了。

未消几个时辰,已经到了日照。

看看日照,也是汪洋一片。

女娲让神鳌将天台山在日照找了个最高的地方放下,洪水仍旧淹没了巨石的一半。

女娲挠首凝思道:“我要在这里冶炼五彩石,需要方圆二百里干燥的场地。鳌王可有什么高招?”

神鳌沉思了半晌,终于说:“大禹正在九州治水,或许会有办法。”

女娲急切地问:“如何始能叫来大禹?”

神鳌不紧不慢地走到一处露在水面的土坡旁,将头拱入土中,又用两爪扒土深深的埋下,然后用低沉的地音喊道:“大禹,女娲娘娘有请——大禹,女娲娘娘找你——”

话分两头。且说大禹揖别天尊来到人间,眼见满世界洪水纵横,铺天盖地,一时束手无策,心急如焚。

现在都是水往低处流,那时的水,高处低处一样流。横行霸道,横冲直撞。

人和其它生物如何求生呢?

只能站在或抓住能够漂浮的东西苟延残喘,等待大水退去。

大禹站在浪花之上,在浪花与浪花之间垫步移换。——后来,可能就演化为微波凌步了。

正在大禹一筹莫展之时,后边共工跟来了。

共工:“大禹,我奉天尊之命,前来助你。”

大禹:“恐怕你我都是无能为力了。水势滔天,如何能治?我正一筹莫展。”

共工:“旱情没了,涝情来了。都是我之过失。”

大禹:“共工神君,不必自责。”

共工:“既然天尊派我们来了,肯定有我们的用武之地。干点什么吧?”

大禹凝神决然道:“救人!先救人!”

“好!与我意大合。”共工十分赞许,又道,“大禹神君,共工惟命是听,任凭调遣!”

于是,共工跟着大禹满世界跑开了。

看到一处有人畜的身影,二人就赶过去,将人畜救到没水的地方去。

听到一处有妇孺的呼叫,二人就赶过去,将妇孺救到漂浮的器具上来。

遇到没有安全地点安置百姓的时候,大禹问:“怎么办?”

共工二话不说,仰脖子就把一泓大水喝了个干净。

跑到大河的一个拐弯处,二人看到浩如烟海的一片汪洋上漂浮着无数命悬一线的人们。

大禹道:“快喝吧!”

共工十分为难地:“喝不了啦。”

眼看一个大浪掀来,即将把一群百姓打入水下,大禹心急如焚,他不由自主地用分水铲挡了一下,大浪和后面跟来的洪水全部改弦易辙了。大浪涌向了相反的方向,百姓得以在空阔的地面上站住脚跟,从容喘息。

大禹惊喜不已,又试了几下,依旧屡试不爽。

大禹在地上一划,水就立即分开了:水全部流向了两边的低处,人和所有的生物留在高处即可躲避洪水了。

“原来天尊赐给的分水铲竟有这等妙用?”

于是,大禹看到一处山坡就马上跑过去,用分水铲一划,洪水便乖乖地退下了。

很多百姓和生灵逐渐开始得救了。大禹和共工满心欢喜。

二人正忙得不亦乐乎,十万八千里外的东海边传来了神鳌的地音声线:“大禹,女娲娘娘有请——大禹,女娲娘娘找你——”

开始,大禹的脚心一阵发颤。他知道是地音声线到了,急忙将一个耳朵贴到地面,真真切切地听到了神鳌的声音。

而此时,一旁的共工却丝毫都不能听到任何声音。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神仙们在地与地之间的一种通讯方式,唤作“低音声线”。

大禹陡然从地上挑起,说了一声“走!”跑了没两步便爬上了云头,直奔东海去了。

“大禹,何事如此匆忙?”

“女娲娘娘有请——”

共工随后也驾云追了上去。

却说东海日照这边,神鳌刚刚抬起头来,才往天上望去,前面大禹已经飘然而至,后面共工也是一个急刹车,紧跟着踉跄地落在了地上。

“娘娘安好!”大禹揖道。

“娘娘安好!”共工也跟着揖道。

女娲的话有些不冷不热:“什么时候了,还能安好?”

女娲的话,大禹没有多想,共工因为撞倒了不周山,所以听了心里有些不尴不尬、不上不下。

女娲接着道:“日照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我要在这里炼好足够的五彩石,然后好去补天。”

大禹、共工二人点了点头。

女娲又道:“中间的天台山,就是天裂时从天上掉下来的巨石。我要用它炼石,需要方圆二百里干燥的场地……”

未等女娲说完,大禹早提起分水铲绕着巨石——天台山划了起来。

分水铲所到之处,惊天骇浪立即分向两边,天台山的四周成了一个独立的海洋。

共工转了一圈,跑了回来,兴奋异常。

女娲和神鳌不知大禹、共工要干什么,看得有些茫然,有些莫名其妙。

正在此时,大禹大声对共工喊道:“喝!”

女娲豁然开朗,抚掌称好。

共工没有马上去喝水,他先是内急似的跑到海边,张开如盆大嘴将这几日喝下的洪水吐了出来。然后捧着肚子回到了天台山傍边。

共工恢复了人首蛇身的原形,再次张开如盆大嘴,一口气将天台山方圆二百里的洪水喝了个盆底朝天,点滴不剩。

神鳌相形见绌,太息道:“无上天尊,好大的内存啊!”

大家欢呼雀跃。

共工抚摸着肚皮说:“我还得卸载去。”蹒跚着步履,企鹅似地又到海边卸货去了。

女娲席地作法,口中念念有词。忽又腾空而起,绕着天台山盘旋起来,一阵飞沙走石过后,石缝之间渐渐冒出缕缕青烟,瞬息之后便是火光冲天。

女娲果然借来了太阳神火。一众人看得大眼瞪小眼,不知所以。

共工满腹狐疑,嗫嚅道:“以君之力,曾不能动山之毫发,其如天台何?”

不相信女娲能炼出补天的的五彩石。

女娲道:“以君之力,尚能撞到不周,焉知我不能炼石补天。”

共工不语,退到一边,倒是乐观其成。

女娲揖道:“烦请各位神君再跑一遭!我要炼成五彩石,还需要到各处山上精选一些石料……”

这些需要精选的石料是:

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的山顶之石;

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的山脚之石;

中岳嵩山的树下之石;

蓬莱、方丈和瀛洲三仙山的洞中之石;

九州各处天台山的山腰之石;

昆仑山的带雪之石;

不周山的带火之石;

日照的海底之石,等等。

神鳌自下海底去捞日照的海底之石了。其他三路神仙,也按照女娲开具的中草药式的方子采石去了。大家各奔东西。

上述诸山均是世间山魁,山上之石更是世间精华。

几位神仙先后回来,将采回的带有众山灵气的石晶交由女娲。女娲喜上眉梢:“列位神君,还请后撤些许,且看我冶炼五彩补天之石!”

“让开!让开!”神鳌帮衬说,“让女娲娘娘炼五彩石,炼五彩石补天。”

共工和大禹纵身后跳,退出老远,却是神鳌彳亍在后面,差点被神火点着尾巴。

女娲将采回的石头依次投入火中,天台山顿时火光冲天,直逼日月。

女娲又往火中吹了一口仙气,转脸说:“我等各司其职,共工大禹两位神君还是治水去吧。民不聊生哪!”

大禹道:“说的是。”

共工道:“言之有理。”

二人转身欲走,女娲接着道:“共工神君,从今日算起,到七七四十九天时,到不周山上助我一臂。”

共工:“还须如何?”

女娲:“那时便知。腹中之水务请吐尽。切记,切记!”

“谨记,谨记!”二人揖别腾云去了。

就这样,女娲整整炼了七七四十九天。烈烈神火渐次熄灭,袅袅青烟次第飘逝。恰如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整个天台山化成了一张五彩斑斓的大饼。

女娲将大饼纵横各划成十九个格子,中间骨架部分共计三百六十一块,每块再分成纵横各十共一百小格,这样就有了三万六千一百小块石头。这是补天的基础材料。

女娲将十九个方格之外的大饼,依样划成了几百个小块,作为补天的边角补充。

女娲又专程跑到西天的漏洞处,细细丈量了一番。总计需要五彩石三万六千五百小块。

女娲还在缺口处用力晃了几下,发现天庭朝西北方向倾斜得愈加厉害了。而且整个天地之间很不稳定,天地的四周颇有些愈合到一起的可能。如果天和地再长到一块,那就重新回到了混沌世界的远古。

女娲回到日照的五彩石边,见神鳌还一直静静地守在这里。

看着神鳌的甲盖,女娲忽发奇想,一时起意:“神鳌的甲盖不就像天穹吗?四条腿不就是四个擎天柱吗?”遂问:“神君每天在海里干什么?”

“趴在海底没事干。随便找个小山驮在背上,露出水面就算是岛屿。一觉就睡几千年。”神鳌道。

女娲郑重道:“我这里有一件天大的事业,不知神君意下如何?”

神鳌道:“某愿闻其详。”

女娲:“目下已是天倾西北,而且每况愈下,每下愈况。神君可以钻入大地底下,翻转身来,面向天空,将四足伸开,将苍穹撑起,以保万世太平。”

神鳌道:“某荣幸之至,何时动身?”

女娲:“神君立等可也。待天地稳定下来,本宫也好去补天。”

事不宜迟,神鳌像下饺子的企鹅一样,急匆匆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纵身跳进了东海。

神鳌依言钻进地下,翻转身时,大地上山摇地动。——地震就是从此时开始的。以后每当神鳌动身时,人间就会发生地震。神鳌告诫自己,一般轻易不要动弹。稍有差池,人间便有一场灾难。

神鳌从地下传来了地音声线:“女娲娘娘,天地已经稳当了,快快补天去吧!”

女娲脚下一颤,将耳朵贴近地面接收了地音,然后也将嘴埋入地下,回复了神鳌:“多谢!本宫补天去也。”

女娲从此天天补天。她将日照地面上的五彩石背在身后,飞上西天,然后镶嵌在窟窿边上。

每一趟,女娲只能背动一个大块。

七七四十九天,总共三百六十五大块,三万六千五百小块。

最后一块时,也就是第四十九天。女娲担心共工忘了,抽暇给共工发了一个天波声线:“共工神君,今天是第四十九天!”

天波声线也是神仙的一种通讯方式。空中对空中,一人对一人或一人对多人。不是指定的目标,绝对丝毫不能窃听。

神鳌回道:“片刻即到。放心,放心!”

神鳌到时,窟窿只剩下最后的一块。天河的水像注射器喷出来的一样,势不可挡。

共工飞近攀在天上的女娲问:“何事可以效劳?”

女娲:“清空了吗?”

共工:“已全部卸载。”

女娲:“神君不妨飞到天上,暂时将天河的水引入腹中,只需片刻,本宫自当将天不好。”

共工:“这有何难!”随即穿过天穹,到了天庭之上。

共工伸嘴插入天河,将所有的河水悉数喝进了肚里。

借此机会,女娲艰难地将最后一块五彩石镶好了。

女娲补天成功了。

就在女娲即将镶好最后一块五彩石的攻坚时刻,神农突然神色匆匆地赶来了:“女娲娘娘,大事不好啦!”

“何事惊慌?”

“人间的洪水退下了。大水退下,瘟疫来了!如之奈何?”

女娲急切回道:“知道了。”一手托着五彩石,另一只手于百忙之中拽下头上簪子的两朵配花,随手抛向了人间。

当女娲将天的缺口慢慢补上的时候,人间的洪水也在逐渐退却。一时间尸横遍野,哭号漫天。

尸骸横陈,无人掩埋,腐烂生蛆,瘟疫肆虐。

列位看官,可曾记得当年祝融与共工打斗之时,元始天尊陡然一声呵斥:“住手!”二人一怔,兵器脱落,坠至人间。共工撞向不周山时,愤愤地喷出了一口恶气。就是这口恶气循着两件兵器的影子跑到了人间,最后化成了瘟疫的毒素。它们攀附于腐烂的尸身之上,逐渐发展成为一场令人谈虎色变的大规模的空前的瘟疫。

可怜世间的人们,刚刚躲过洪水的冲撞,又再次陷入了瘟疫的撕咬。

还是共工惹的祸!可见人神均不可以恣肆妄为,不可以喜怒无常,不可以率性而动,不可以举止轻佻,不可以轻于去就……须知一个人的些小错误都会给他人带来不小的麻烦,甚至是巨大的灾难,巨大到无法估量。

女娲头上的玉簪,配有两朵饰花:一朵是金花,一朵是银花。

金花和银花在空中悬停了片刻,在看清了祝融和共工的两件兵器坠落的轨迹后,飘忽着、寻觅着追寻了下去。

女娲补天成功后,剩下的五彩石就留在了日照。女娲和赶来喝干天河的共工,和赶来诉说人间疫情的神农,和完成治水任务的大禹简单地交谈了一下,然后穿越苍穹来到了天庭。

女娲长吁一口气:“累死我也!”

女娲炼石补天这段时间,大禹在九州忙于治水。有时是封堵,这叫水来土掩;有时是疏排,这叫因势利导。

女娲补上了天漏,大禹挖出了一个黄河,也就是娘河。还有姨河、吻河等等。

大禹:“我等面见天尊去吧?”

众人皆称善,前后相属,鱼贯而行,奔三清殿去了。

馨香馥郁,青烟缭绕。三位天尊端坐在大殿之上,料定这帮下界办差的神仙此时必来。

“无上天尊!参见天尊!”众人齐声道,一字形跪拜在殿下。

“平身。”元始天尊启口道,“起来叙话。”

一众人起身,然后分列于大殿的两侧。

“这趟差事如何?”灵宝天尊慢条斯理地问。

女娲和大禹交流了一下眼神,大禹:“天尊放心,洪水自此消退了。”

女娲:“西天已然补好了。”

元始天尊:“如此甚好。”

太上老君不无调侃地道:“如此,倒是难为神鳌了。”

女娲与共工相视一笑,未答。为什么?而今而后,神鳌都要亘古不变地支撑着天地,实在是天地之间一个默默无闻的天大的无名英雄。诸神功成名就之时,大家情何以堪?

太上老君接着道:“人间瘟疫大兴,全赖神农努力了。”

神农:“小神一定竭尽全力。只是不知这次的瘟疫有何良药?”

太上老君道:“神农尝遍百草,自然能找到良药。”

神农道:“小神这就起身下界去。”

“慢些。”元始天尊沉吟片刻,正色道,“目下人神鬼齿序较乱,神仙鬼判排位不当。今日在此一并正名,对你等定有帮助。”

大王(混沌大王,居三十六天)

天尊(三位天尊,居三十五天)

大帝(四御,如玉皇大帝等)

神人(如杨二郎)

真人(如张天师)

仙人(如铁拐李)

道人(如公孙胜)

圣人(如唐太宗)

贤人(如诸葛亮)

凡人

善恶两种势力的对照表如下:

大王

天尊

大帝

神人

真人--------------------魔王

仙人--------------------魔物

道人--------------------妖物

圣人--------------------精物

贤人--------------------怪物

凡人--------------------凡物

大王,就是混沌大王。

天尊,就是混沌大王的元气化生的元始盘古天尊,以及后来上位飞升的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大帝,就是玉皇大帝、紫薇大帝、勾陈上大帝、土皇地祇。

玉皇大帝,主持天地的全面工作;

紫薇大帝,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天文地理、四时气象;

勾陈大帝,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天地兵马、兵革之事;

土皇地祇,协助玉皇大帝执掌阴阳生育以及大地万物之枯荣。

大帝之下是神人,除了最初的创世神之外,还有后来的真人上位飞升的各路神人。

在善恶两个阵营中,真人与魔王无论地位还是能力都是对等的关系。贤人与怪物同,凡人与凡物同。以此类推。

善恶原为两条线:

善营这边,凡人上位成贤人,贤人上位成圣人,圣人上位成道人,道人上位成仙人,仙人上位成真人,真人上位成神人……

恶营这边,凡物上位成怪物,怪物上位成精物,精物上位为妖物,妖物上位为魔物,魔物上位为魔王,魔王上位为神人……

善恶最终归于一线。

反过来,善恶每一次的下位都遵循着逆向的顺序。凡人和凡物再下位便都变成了鬼。

鬼在阴曹地府历尽十八层地狱的拷问之后,再次投胎到人间,或变成了凡人,或变成了凡物,关键就取决于上一辈子的德行了。

神农听罢天尊人神鬼尊序的排列,稽首道:“小神谨记。”

灵宝天尊道:“一颦一笑皆是文章,一草一木浑有灵性。小心,小心。”

“世间的争斗从此将愈演愈烈,神农当好自为之。”元始天尊闭目道。

太上老君拿出一件神物,走下圣坛,交给神农:“此去凡间任重道远,这条神鞭可助你分辨良莠,甄别毒草。”

神农郑重接过神鞭,叩首道:“谢天尊!小神一定不辱使命!”起身打揖走出大殿,抓过一片闲云,下界去了。

神农知道了人身鬼怪的排序,也就等于掌握了如何跟妖魔鬼怪、魑魅魍魉斗争的策略与方法。

神农乃是三方五氏之一,也有说是三皇五帝之一的。三皇就是天皇、地皇、人皇,五氏就是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和神农氏。

神农牛首人身,腹部通体透明,所以神农时常将上身裹得严严实实。神农教会了人们开垦田地,教会了人们采集种子,教会了人们储存粮食……人类走出茹毛饮血的原始,走进刀耕火种的时代,神农氏功不可没。

神农看到有人病了,看到有人难受,看到有人死了。一开始,他同他的人类朋友一样,也不知道什么是生病。他只是感觉到了人类在受煎熬,心里无法落忍,痛楚无比。更让他没法接受的是,很多人因此死了。死是不是美好的呢?肯定不是。人一旦死了,就永远离开了自己朝夕相处的伙伴,离开了自己相濡以沫的亲人。

帮助人类学会战胜病魔,神农认识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开始,他发现有人死去,接着有更多的人陆续死去,神农束手无策,悲痛欲绝。后来女娲娘娘来过一次,告诉他“天上才数日,人间已千年”的道理,神农明白过来,死去这么多人都是自然老死,尽管无能为力,也是无怨无悔了。

女娲娘娘又重新捏了很多很多的泥人。这一次,女娲给每个人都添上了肚脐眼,让人们之间有了男女之别,赋予了他们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使命。

这样之后,人类开始自行繁衍生息,开始成长壮大,开始走进了原始社会,走进了崭新的文明。

在人类的躯体中间,阴气和阳气始终是此起彼伏,此长彼消。当阴气占据上风时,人体就会逐渐染病;当阴气战胜阳气时,人体也就病入膏肓了。

神农开始尝试着吞食人类所吃的野菜、野果、粮食、兽肉等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弄清楚人是为什么染病的。

神农吃上这些食物,然后躲到树林子里感觉自身的变化。他吃到肚子里的食物在他透明的身子里一清二楚,他的每一节肠子里都能看到食物是否发生了致病的反应。

一旦看到肠子里的某一节食物出现了有毒的黑沉颜色,神农便寻找另一种可能解毒的草叶或树根吃下,然后静静地观察肠子的变化。如果一样不成功,神农就选择另一种草叶或树根吃下,直到病毒消除为止。

神农尝遍了百草,也死过了百遍。他尝试过断肠草、天仙子、相思豆、巴豆树、毒鱼藤……几乎所有的毒草。他跑到鬼门关逡巡了好些次,阎罗王一看,怎么是上天派下来的神农啊?开了几次专题会议、联席会议、咨询会议、座谈会议、协商会议、扩大会议、全体会议,最终还是没敢收留神农,并且还派知名医生、专属医生等特别为他清洗了肠胃。

神农几经生死的考验,终于写成了人间的第一部药学专著《本草经》。

神农此次从三清殿领命下来,任务也是相当艰巨。人间爆发瘟疫,疫情迅速扩展,人类面临着彻底消亡的空前劫难。

神农一路鞭草,一路寻觅着悬壶济世的灵丹妙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