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弟子赴任 临行请益

4个月前 作者: 王程强
第67章 弟子赴任 临行请益

第67章 弟子赴任 临行请益

十月,王阳明升为从五品员外郎,改文选司。排在六部首位的吏部,一共四个司,文选司又排在第一位,掌管天下百官的升迁调动。

王阳明的弟子王道,虽然是新科进士,年龄只比师父小四岁,已经三十六岁了,他被分配到了南直隶应天府府学做教授。赴任前,他来向王阳明辞行。

王道落座后,从袖口里掏出一张纸展开,对王阳明说道:“先生,弟子读书几十年,一直与书本打交道,马上要上任了,还是有些担心,觉得自己学问还没有成熟,临行想请先生再讲一讲。”

王阳明笑眯眯的,点点头,说道:“这一段时间,新科进士到各地上任,好几位来辞行请益,担心的问题有共同性。”王阳明笑着指了指王道摊在桌面上的问题清单,“说说你的担心。”

王道说道:“以前只是读书,听先生讲学后才知道,圣贤学问是身心学问,弟子自己还没有学到身上心上,怎么去教学呢?教什么呢?”

王阳明笑眯眯地说:“诚甫,我要先祝贺你了!”

王道疑惑道:“祝贺我?弟子正诚惶诚恐呢。”王道字诚甫。

王阳明笑着说:“不管干什么事,信心最重要。孟子说过,有三件事,是君子人生中最快乐的事,一是父母健在。诚甫,你家二老身子骨很硬朗,你打算把双亲接到应天,随时尽孝?”

王道点了点头。王阳明接着说道:“第二件事,我们圣贤的门徒,挺立天地间,问心无愧,坦坦然然,可以用一个‘诚’字概括。什么是诚?不欺人,不欺天,不自欺。做到了诚,问心无愧。多自在!第三件事,就是你要做的事,得天下英才,教育他们,教育他们学圣贤做圣贤,培补天地正气。三件事你占全了,诚甫,我还羡慕你呢。”

王道笑着说:“快乐是快乐,但弟子怕误人子弟。”

王阳明点点头,说道:“你这种谨慎态度正是我们要提倡的。好了,言归正传。诚甫,你现在应该快乐,应该自豪,管理一所府学,又是南京应天府的府学,是应该高兴。你现在要把担心变成信心。你问教什么?你学了什么就教什么。”

王道不解地问道:“我都学的什么呢?”

王阳明说道:“古代的君子,自己做到了什么就教什么,教的是自己践行过的、验证过的。比如,诚甫,你这一个‘诚’字,你体验到哪一步,就教到哪一步。因材施教,最终目的是要归于善。孔子已经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一个仁字,对张三是这样的解释,对李四又是那样的解释,这就是因材施教。这是不是说,教学就没有一个规矩呢?有呀!因材施教,就是规矩。千教万教,教人为善,就是规矩。为什么因材施教?因为人各自的禀性不一样。教人为善,因为人性是一样的,人之初,性本善。教学,就是教学生恢复他们各自的本性。自古以来,教学就是教这个。这是教学的内容,这是教学的规矩。”

王道点了点头,说道:“弟子明白了。一句话,教是教善,学是学善。教学就是恢复人性中的善。先生,关于学校的学规,您有什么建议吗?”

王阳明说道:“如果想省事,古人有现成的,就是朱文公为白鹿洞书院制作的《揭示》。如果自己制定,”王阳明对屋外喊了一声,“王祥,把书柜中陈文鸣制作的《学规》找出来。”王阳明对王道接着说道:“这是我在朋友杨名父书房里见到的。陈文鸣,号静斋,静斋先生曾在湖广任学宪,也是朋友。我随手抄了一份。”王阳明接过王祥递上的《学规》,交给王道,“你可以抄一份。这本《学规》,很细很周密。周密是优点也是不足。记住,《学规》贵在简明扼要。”

王道接过《学规》,笑着说道:“先生这又是对弟子一个身教,处处留心皆学问,心勤手勤。”王道浏览过一遍,道:“这对弟子很实用。先生,府学教授虽然官居末品,大小也是个一把手,一把手免不了管人,人员管理上,还望先生指教。”

王阳明笑呵呵道:“人人都要这样问。管理别人与管理自己实质上是一回事儿。知道怎么管理自己,自然就知道如何管理别人。能管理好自己,就能管好别人。人性是一样的,自己喜欢的,别人也喜欢;自己讨厌的,别人也不会喜欢。以身作则,就是不言之教。”

王道再问道:“先生,这些都是学校的事。关于身心学问,再请先生指教。”

王阳明笑着说道:“诚甫,学问哪能分这么细?学校的事,既是教务,又是政务。无论教务还是政务,说到底,都是身心学问。别说教务政务,我们日常大事小事,呼吸之间,没有一处不是身心学问,没有一时一刻不是身心学问。睡觉有学问,呼吸有学问。小处说是养生,大处说是学道修道。前几天,朋友汪景颜过来辞行,他要到直隶大名县当知县老爷,也是说到政务。我告诉他,功夫要用到变化气质上。他以为这是身心学问,我给他一解释,他认可了,政务离不开身心学问。方圆百里,几万人的身家性命,责任大,比不得一家一人。一个人的时候,你想哭想笑,是你一个人的事。当了县太爷,利害当前,受磨难遭屈辱,即便你一肚子火,你能随便发吗?大事当前,你能惊慌失措吗?能制怒,能沉静,这是需要功夫的。诚甫,天下事纷纷扰扰,随它千变万化,出不了喜怒哀乐这四者。这四者,也正是我们身心学问的关键所在。教务、政务,都在其中。”

王道听了高兴得直搓着两手,等师父说完,说道:“先生,万变不离其中,万变不离其和。这是中和之道。”

王阳明笑眯眯的,为王道的开窍而高兴。

王道好像又想起了什么,不再搓手,不再笑了,张着嘴,迟疑着。

王阳明笑眯眯地说道:“诚甫,尽管说。身心学问讲究的就是一个坦诚。”

王道说道:“说到中和之道,圣贤说过,刀山能上,火海能过,中庸却比上刀山下火海还难。先生说的道理,弟子懂。但是,弟子眼下还是担心。过去,弟子求学的时候,遇到难缠的人,因为大家都是上学,没有利害冲突,忍一忍,让一让,也就过去了。以后,教务中再遇上这号人,如果弟子做不到先生说的一心不乱,”王道倒吸了一口气,又搓起了手,“毕竟不能一直忍一直让一直躲避。”

王阳明点点头,以示理解,然后说道:“我曾和储柴墟先生、乔白岩先生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就是君子如何与小人相处。首先,君子就是君子,决不能同流合污。小是小非,不是原则问题,不违背道义,能忍就忍,能让就让。如果被小人诽谤,被小人中伤,最好坦然一些,眼下世道,正人君子少,圣贤学问没人讲,世风民风恶,道德之士格格不入。如果我们过于义愤,疾恶如仇,不仅于事无补,还要招致小人的怨恨。这是私事。如果是公事,如果是大是大非,只能以直报怨了。”

王道一直听着,想听听“直”是个什么标准。王阳明却沉默了。

王道等了一会儿,打破沉默,问道:“先生,以直报怨,怎么直?怎么才算直?”

王阳明直盯住王道的眼睛,平静地看着,沉默着。王道被盯得低下了头。王阳明说道:“怨气是浮气,浮躁之气,我以静气和定心对待。浮气总是要飘散的。什么是直?直就是直心。直心就是道,直心就是德。德的古体字,就是上面一个‘直’字,下面一个‘心’字。直心就是道心,道心就是明明德的心。有了直心,自然知道怎么对待。”

王道被绕迷糊了。他抬起头来,不解地看着王阳明。王阳明再次盯住王道的眼睛,说道:“直心就是无私的心。心底无私,怎么报怎么对!”

师徒两人沉默着,坐了一会儿,王道说道:“先生,弟子赴任应天府学,还因自从去年直隶霸州闹起来民乱后,刘六、刘七匪首,来往奔袭山东,山东又有内乱,一年间,九十余座城市被攻陷。弟子南下,也是为了逃难避乱。”

气氛变得沉重起来,两人默默无言地对坐着。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