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大唐狄公案叁(41)

10个月前 作者: (荷兰)高罗佩
第141章 大唐狄公案叁(41)

第141章 大唐狄公案·叁(41)

狄公揉了揉困倦的双眼,接着说道:“刚才听到杨有才的那番自白,我才知道他的一切罪恶都源于对金莲的觊觎。这种觊觎和他对古董的迷恋纠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变态的欲望,这个孤独的鳏夫越是感到老之将至,越是想占有并品尝这即将逝去的人生极乐。他虽然在白娘娘庙里奸污了金莲,但也不可挽回地永远失去了她,金莲对他所表现出来的极端厌恶,使他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成了废人,从而使他产生了一种变态的狂怒,并通过对其他女人施虐而间接地得到缓解。”

狄公叹了一口气,道:“至于卞嘉,按律也应斩首,但鉴于他系受人指使,又无意杀人,似可减缓对他的判刑,我拟报刑部将他的死刑改成长期监禁。洪亮,等案子结束后安排照应一下牡丹姑娘,从杨有才被没收的家财中拨给她一笔钱,让她的父亲把她赎回去。这姑娘心地善良,为人正直,让她跳出妓院,找个好人家过日子去吧,别忘了提醒我。”

小乌龟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嫩绿的草叶,狄公端详了一会儿,说道:“洪亮,这小东西成功地完成了任务。不过有些事真是始料未及,现在当然一清二楚了。当时让衙役们将寇府上下婢仆都关到后面的房子里时,竟把金莲忘得一干二净,咱们的衙役班头又是死脑筋,把伺候金莲的婆子们也抓走了,只留下金莲一人,她便跑了出来,在空院子里到处游荡。金莲一定是看到杨有才进了这间书房,而杨有才并没有看到她。杨有才自从在白娘娘庙里玷污金莲后,就一直躲着她。他今天曾对我提及,由于一看到寇元亮那些精美的古董心里就受不了,所以他每次到寇府都只是到客室小坐,从不到别的地方去,这当然是怕被金莲撞见。今晚金莲起初并没有认出杨有才来,但是一看到他,她错乱的心里肯定想起了什么,于是就跟踪他来到了书房。刚才你说有人进来,其实那正是金莲。杨有才当时已藏在房门左侧的墙角里,金莲从他跟前走过,直接朝烛光走了过来,到我身后便站住不动了。碰巧今晚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和四年前杨有才骗金莲到白娘娘庙时的夜晚一样。神志错乱的人对天气情况极为敏感,因此才发生了后来的事。我把这只戴着红宝石戒指的白色手臂放到桌上后,金莲立刻就把它看成了白娘娘的手臂,那天晚上,她赤身裸体无可奈何地躺在祭坛上时看到的正是这只手臂,她一下子就把这手臂同刚刚看到的那个大汉联系在一起,刹那间,她的记忆恢复了,神志正常了。”

洪亮听罢,不住地点头,说道:“也算上天有眼,带走了与人通奸的琥珀,治愈了忠贞不贰的金莲,正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洪亮说着,又皱起了眉头,不解地问:“大人怎么知道杨有才诱骗金莲的那个晚上是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呢?我记得金莲刚才并不曾提及此事。”

“金莲是没有提到过,杨有才也未曾说到,不过,你不记得四年前那个风雨之夜了吗?电闪雷鸣,雨骤风狂,都说是白娘娘显灵了,把董府上下吓得四散奔逃,其实那正是拼命逃跑的金莲,白娘娘庙里发生的事把她吓坏了,她慌不择路,鬼使神差地跑到了菩提树林边的董府门前。完全吻合!她半裸着身子,披散着头发,四肢被树枝刮得到处是伤,浑身是血,董府上下看到的正是这个情景。随后,狂风大作,天降暴雨,可怜那神志不清的金莲在菩提树林里转悠了整整一夜,终于筋疲力尽,昏倒在东城门外。第二天早晨,那里的农夫们才发现了她。当然,这日期还要核查一下,但我确信金莲被诱骗和所谓的白娘娘在董府显灵一事,肯定发生在同一个夜晚。”

偌大的书房里只有狄公和洪亮二人,窗外的雨还在哗哗地下着。二人对坐了一会儿,洪亮欣慰一笑,说道:“大人一晚上破了两个谜案,不光是破了连续杀了四个人的特大命案,也弄清了四年前白娘娘显灵的真相。”

狄公喝了一口茶,放下杯子,若有所思地说道:“是啊,洪亮,我破了这起连续杀人大案,也弄清了四年前白娘娘显灵的真相,但有的问题还不十分明了。”

狄公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把小乌龟又纳入袍袖之中,整了整官袍,说道:“好像雨已经小了,我们回衙吧。”

二十

第二天早晨,天刚蒙蒙亮,狄公和洪亮便打马离开了浦阳城的南门,向白石桥村方向疾驰而去。昨晚的暴雨洗净了尘埃,空气格外清新,预示着这一天晴空万里、凉爽适宜。

狄公昨晚一直熬到深夜,草拟了关于这起特大命案的详细公文,准备向刑部呈报。他满脑子都是寇元亮书房里的紧张气氛,因此,辗转反侧,没有睡好。清早公堂之上,他又耐着性子听了一遍杨有才的冗长的供述。

狄公一大早昏昏沉沉地睡醒之后,就决定早衙结束后便和洪亮打马到菩提树林去一趟,察看是否有可能将那片林子砍伐干净。他打算在向上呈报的杨有才谋杀案的呈文里再加上一条,禀明要是这样的地方继续存在下去,极有可能会滋生为罪恶泛滥之地。因此,早衙升堂刚刚结束,狄公便唤了洪亮,打马出了南门。

二人循着杨有才提到的那条快捷方式走着,穿过农田,很快就到了那三棵大榆树前。他们没费多大工夫就找到了通往白娘娘庙的小径,但昨晚的一场暴风雨已将小路弄得面目全非。小径上本来就荆棘满布,蔓草横生,连根拔除的树木又横七竖八地倒在上面,二人走起来颇费工夫。

二人在菩提树林里兜了一圈,也没有找到出口,到处是密密麻麻的古树和厚厚的灌木丛,最后他们发现,自己已到了董府废宅的房后,二人便沿着院墙转到门口。狄公下了坐骑,对洪亮道:“我们先到矮墙围抱的花园里,从那里看一看这片林子。四年前,金莲逃命时就是从那个方向跑出来的,要想找到进入林子的小路就只有这种办法了。”

二人进了门内,走入庭院右侧的花园里,站在矮墙前,向对面那片黑乎乎的禁地丛林举目观望。空气格外清新,一丝风都没有,几只小鸟在那间阁檐下飞进飞出,但并不飞近前面的菩提树林。树林里一片寂静,静得像坟茔一样,好像真有一种莫名的邪恶气息在里面游荡。

狄公看了好半天,摇了摇头,道:“还是不要干扰白娘娘的清静,让她在这片圣林中的破庙里静享清福吧,何必多此一举。我们还是回城里去吧。”

狄公转过身,忽见阁墙附近的草地上有一只雏鸟正拼命地拍打着尚未长出羽毛的翅膀,徒劳地挣扎着。狄公小心翼翼地将那雏鸟拾起,捧在手心里,说道:“这可怜的小家伙从鸟巢里掉下来了,看来还没有摔伤。”狄公抬头看了看,又道:“洪亮,你看,鸟巢就在阁檐下,那雌雀正在那里来回寻觅哩,还是把它放回巢里去吧。”

狄公纵身跳上墙头,把那只鸟放回了巢里。但他并没有跳下来,而是踮脚向巢里观察,那只雌雀在他头上焦急地来回拍打着,他也不在乎。

鸟巢里有几只已破了的蛋壳,三只幼鸟正大张着鸟喙,拥在一起,旁边有个鸟蛋形状的东西,上面虽沾满了污物,但仍遮不住那闪烁的白光。狄公用两根手指将那东西轻轻拈出,然后跳下了矮墙,用手帕擦拭着上面的污物,放在左手上默默地审视着,洪亮也在一旁注视着。那个鸟蛋一样的东西白光四射,耀人双目。半晌,狄公才轻轻地说道:“洪亮,这就是那颗御珠!”

“会不会是个赝品?”洪亮道。

狄公摇了摇头,说道:“洪亮,绝不是赝品。这御珠晶莹光洁,尤其是那闪烁的白光,世间罕有,谁能仿造得出?董迈说的是真话,这确是丢失已久的那颗御珠。董迈真是狡黠无比,他确实把御珠藏在阁子里,但藏在了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夏光搜查这阁子时,自然也看到了这个鸟巢,但那时鸟蛋显然还没有孵化,要不是碰巧这只雏鸟从巢里掉下来,我们永远也不会找到这颗御珠。真是天助我也!”

狄公将御珠放在手里把玩着,叹息了一声,说道:“不知过了多少漫长的岁月,不知有多少人蒙冤受难,也不知有多少无辜之人为此喋血,这颗御珠终于要物归原主了!”

狄公毕恭毕敬地用手帕将御珠包裹起来,然后把它放在怀里,说道:“我要将御珠交给寇元亮,再给他一张我亲自签章的官府文书,就说由于发生了凶杀案,寇员外没能立即向上禀报他发现了这颗御珠的消息。这样,寇元亮就可以无忧无虑地进京献宝去了,圣上肯定要重重地赏赐他,再加上金莲的康复,他失去琥珀的痛楚也就稍可缓解了。”

“至于琥珀,我真是太冤枉她了。洪亮,她和董迈从来就没有那种暧昧关系,更没有策划与他私奔。寇元亮把琥珀从一个出身卑贱的丫鬟培养成一个知书达礼、端庄淑雅的贵夫人,因此,她一心想帮助寇元亮将这颗御珠弄到手,来报答寇元亮的知遇之恩,她还惊喜地发现自己已为她敬重的丈夫怀上了孩子。董迈时常为寇元亮购进古董,琥珀只当他是以前的少爷而已,根本就不知道董迈和杨有才之间的龌龊行径,我对这一点的猜测真是大错特错,悔之晚矣。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虔诚地为她祈祷,来告慰她的亡灵。”

狄公默默地伫立了好一阵,注视着矮墙外那片黑乎乎的树林,然后匆匆地转过身,挥手示意洪亮随后跟上。二人出了董宅,翻身上马,打马奔白石桥村而去。

白石桥村的集市上,小商小贩们正在摆摊设位,时候尚早,街上行人很少。

一层薄薄的晨雾悬浮在平静的运河上空,飘落在河岸边一排浓密的树丛上。在树木掩映之下,那座小小的河神娘娘庙又出现在面前了,老庙祝正用一柄长长的扫帚打扫庙门前石阶上的落叶。

狄公在庙前下了马,举步上了台阶。老庙祝漠然地抬头看了一眼,便只顾扫地去了,显然,他没有认出是县令大人驾到。

祭坛上的香炉里燃着香,青烟袅袅地向上飘着,殿堂里萦绕着一缕淡淡的馨香。狄公透过香雾,看见了白娘娘的脸,她的嘴边似乎还弯着一丝笑意。

狄公双手插在宽大的袖口里仰视着白娘娘那张宁静的脸,将这两天来发生的事又回想了一遍。有些事情巧合得令人难以置信,真的有这么巧的事吗?他对人的了解少得可怜!人世浮沉任由上天摆布,芸芸众生谁敢与之抗争,只能徒叹奈何!

狄公望着河神娘娘的塑像,轻声说道:“你是个人造的神像,作为人们难以知晓自己,也注定无从知晓自己的表征,就凭这一点,我也要对你拜上一拜。”狄公躬身拜罢,站起身来转身正要走,却见那老庙祝站在身后,便探手袖中,想找几文铜钱,突然,他的手碰到了一锭银子,赶忙拿出来一看,神情不由得肃穆起来,原来这就是前天晚上琥珀给他的那锭银子。

狄公伸手,将那锭银子递给了老庙祝,说道:“每年五月初五,你替我上一炷香,超度寇员外二夫人琥珀的亡灵。”

老庙祝高兴地接过了银子,恭恭敬敬地躬身施礼,然后走到一旁的案桌前,打开一本厚厚的公德簿,拿起一支秃了头的毛笔,垂下满是白发的头,在发黄的纸页上记了账。

狄公走出庙门,下了台阶,从洪亮手中接过缰绳,飞身上了马。

突然,老庙祝出现在庙门口,他站在石阶上,手里还拿着那支秃头毛笔。他颤抖着声音叫道:“请问施主尊姓大名,仙居何处?有何功名?公德簿上也好写个明白。”

狄公在马上回过头来,漫不经心地说道:“你就写——太原狄仁杰。”

然后他又有些后悔地叹了口气,说道:“进士。”

朱振武 译

真假宝剑

这个案子也发生在浦阳。读过“铜钟奇案”的读者定会记得,浦阳一侧与金华县接壤,罗宽松县令在此主持政务;另一侧与武义县相邻,严厉的潘如海潘县令在此执掌大权。这场血案发生时,狄公并不在场,因有一案件涉及浦阳、武义两县,他于三日前动身去武义与潘县令协商此事,洪亮和陶干也随同前往,只留下马荣和乔泰打理衙署庶务。对这两位侍卫来说,这三天可是非比寻常。就在最后一天,也就是狄公计划回衙的前一天,事情突如其来地发生了。

“这第四份大螃蟹你来付账!”马荣把骰子扔回盒内,笑嘻嘻地对乔泰说道。

“值这个价。”乔泰咂着嘴巴说道。他拿起酒杯,一饮而尽。

此刻,狄公这两位膀大腰圆的侍卫正坐在“鱼狗斋”二楼一张临窗的小桌旁。这是他们俩喜欢出没的地点之一。浦阳河从北向南穿城而过,鱼狗斋就建在河道之上,二楼是欣赏长河落日的绝佳之处,从此望去,但见红日西斜,霞光落于西面的城墙上。

楼下的街市上轰然传来拍手叫好声。马荣探头向下望去,只见岸边围着一群人。

“是四天前来到此地的戏班子,”马荣说道,“一到午后就在街头表演杂耍,日头落山便搭起戏台唱古戏。”

“我知道,”乔泰说道,“米商劳二郎帮他们在老君祠租了块搭台子的地方。两天前,他到衙门来办批文,跟他一道来的还有戏班的班头,此人姓包名信,长得很是白净体面。除他之外,班子里还有他的妻子包王氏、女儿婵娟和儿子张宝儿。”他又倒了一杯酒,接着说道:“本来我想到老君祠逛逛,那些刀来剑往、捉对厮杀的武戏很对咱的胃口。可狄大人离衙公干,衙门里的事要靠咱哥俩撑着,岂能说走就走,四下里闲逛。”

“大哥说得对。至少咱哥俩现在的位子还是正面看台哩。”马荣知足地说道。他把椅子转了个圈,面对窗台,两手交叉着放在窗台上。乔泰也学着马荣面窗而坐。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