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对匈决战(上)

2024-03-22 作者: 静思默耕
第二十七章 对匈决战(上)

第二十七章 对匈决战

宣帝和霍光在国内注重从严治吏、调整重点郡县官员的同时,又把目光延伸到北方边境之外,准备与匈奴进行一次大的决战。

鉴于多年没有进行大的战事,宣帝和霍光决定先打一场舆论宣传战,把朝廷官员们鼓动振奋起来。

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五月,宣帝下诏说:

朕以眇身,蒙遗德,承圣业,奉宗庙,夙夜惟念。孝武皇帝躬仁谊,厉威武,

北征匈奴,单于远循,南平氐羌、昆明、瓯骆两越,东定薉、貉、朝鲜,廓地斥

境,立郡县,百蛮率服,款塞自至,珍贡陈于宗庙;协音律,造乐歌,荐上帝,封

太山,立明堂,改正朔,易服色;明开圣绪,尊贤显功,兴灭继绝,褒周之后;备

天地之礼,广道术之路。上天报况,符瑞并应,宝鼎出,白麟获,海效巨鱼,神人

并见,山称万岁。功德茂盛,不能尽宣,而庙乐未称,朕甚悼焉。其与列侯、二千

石、博士议。

“大将军,这诏如何?您看有什么地方需要修改吗?”宣帝把诏书送到霍光面前问道。

“皇上,您太客气了。”霍光连忙上前接过诏书,仔细看了一遍,雪白眉毛灰白胡须抖动起来,激动说道:“好,好,好诏书!”他从内心完全服了宣帝,感到他的辅政使命可以圆满完成了。

宣帝在这道诏书里全面颂扬了他的曾祖父汉武帝躬行仁义、威武迅猛,特别是开拓疆土、设立郡县、令各国臣服的丰功伟绩,要求公卿、博士讨论武帝的“尊号”和“庙乐”。

对此,一些官员很不理解。按理说,宣帝应该仇恨武帝才是,正是武帝晚年昏聩,才导致他祖父“戾太子”和父亲蒙冤被害,才使他在襁褓之中就成为监狱里的一个孤儿。然而,宣帝是极为精明的政治家,他不会沉限于已经过去的历史恩怨,他是从现实的政治大局全局来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他诏令讨论武帝的“尊号”和“庙乐”,确实是他即位后下的一招好棋。

“孝武皇帝行仁义,振威武,功德极盛,但祭祀时所用的音乐却与此不相称,朕感到非常难过。今天就孝武皇帝的‘尊号’和‘庙乐’进行商议,各位爱卿认为如何?”宣帝望着殿下众臣,十分恳切问道。

宣帝望着殿下众臣心想:他们应该明白我“一箭三雕”的用意。根据中国古代传统,立庙是正统的嫡系子孙的责任,而主丧、主祭亦是宗子才能行使的权利。所以古代皇帝驾崩后,一定要太子在灵柩前即位,然后才能主丧,为大行皇帝发丧。由于昭帝年幼没有出席武帝葬礼后又未能为武帝立庙,那汉废帝刘贺就更不用说了,宣帝即位时武帝已去世多年不可能为其主丧。宣帝的祖父“戾太子”刘据是武帝的宗嫡长子,他用为武帝立庙的方式来宣示自己才是武帝的嫡系遗脉,与庶出少子身份即位的昭帝有着重大区别。这样一来,向天下充分显示出宣帝的继位是天经地义的,具有不容置疑的合法性正当性必然性;同时此举在以孝治天下的西汉里,显示出他在为武帝尽孝;他即将对匈奴进行一次西汉立国以来最大的战争,正是为了继承武帝事业和遗志,这无疑将大大提高他自己的号召力和威慑力。

“老臣赞同。”霍光首先拱手说道。

“老臣、老臣、老臣赞同。”蔡义接着低声慢语表态。

这时,刚入京担任大司农的魏相出列说:“微臣认为应该按照皇上诏书的意思迅速去办。”

“赞成。”

“好!”

“皇上英明!”

殿下一片赞成叫好声。

就在这时,突然一个男高音在殿中响起,犹如冬天的一声惊雷:“皇上,小臣有不同意见。”长信少府夏侯胜出列说道。

“夏爱卿有什么意见?”宣帝虽然感到惊讶,但还是很平静地问道。

“孝武皇帝虽然有征服四夷、开疆拓土的功绩,然而却无恩泽于百姓。”夏侯胜哪里能理解宣帝的潜在意图,于是直言而出。

“你怎么这样说?”宣帝不由心里震惊。

夏侯胜望着宣帝继续说道:“就在这连年征战中,使得将士们大量死亡,长期过度铺张、奢侈无度,导致天下虚耗、财力枯竭,百姓流离失所,再加上蝗灾大起,数千里不见草木庄稼,天下苍生死亡过半,以致民间竟出现杀人食用的惨景。大将军主政以来,虽经休养生息,但积弊至今尚未完全消除。”

大殿寂静极了。

夏侯胜看见宣帝脸色在变,停了停仍然大声说道:“所以,小臣认为孝武皇帝无德泽于民,不应该给他立庙塑像设乐!”

“夏大人,你怎么能这样说呢?”霍光不知是说他不应该指责武帝,还是不应该肯定自己主政的与民休息政策。

“小臣说的都是事实。”夏侯胜扭头看着霍光回道。

“这是皇上的诏命。”霍光暗示道。

光禄大夫、给事中王仲翁看见宣帝脸色黑沉,便站出来说:“做臣子当唯皇上是听,忠于君王,你夏侯胜诽谤先皇,罪不可赦。”

“是啊!”众臣们纷纷责备夏侯胜。

面对众臣的责备,夏侯胜却正色说道:“虽然是诏命,也不能依从。人臣的大义,应当坚持原则,直言无隐,不能苟且阿谀皇上。我说出自己的观点,即便死也不会后悔!”

“夏侯胜,你太放肆了!”王仲翁叫道。

“君为天,民为地,地以承天,天才以覆地。如地立翻覆,天何以覆地。食君禄应为君远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夏侯胜望了望宣帝,又扭头看着众臣说:“如果做臣子的看到君主有失而不直言,以小错铸大过,使庶民心散,让社稷危卵,那才是最大的不忠!”

听了夏侯胜的诤诤大言,众臣中不少不免低头不语。

殿内一片静默。

这时,霍光抬头望着宣帝,眨了眨眼睛。

“今天算了,改日再议。”宣帝明白霍光的意思,沉着脸宣布散朝,怏怏离开。

早朝一散,为了自己和宣帝的谋划实现,霍光立即叫来丞相蔡义、御史大夫田广明,授意他俩发动朝中大臣联名上奏宣帝,弹劾夏侯胜非议诏书,诋毁先帝,大逆不道。

宣帝接到朝中大臣联名上奏,正中下怀,随即下诏将夏侯胜逮捕下狱。

朝会当天,夏侯胜逮捕下狱了,接着又将丞相长史黄霸捕入狱中。黄霸进京在廷尉正任内数次裁断疑难案件,朝廷上下都认为判得很公平,不久转任丞相长史。在顶头上司丞相蔡义带头弹劾夏侯胜时,他却拒绝在弹劾夏侯胜的联名书上签字,被定为附和纵容夏侯胜的罪名。

夏侯胜和黄霸两人被捕入狱后,按“大逆不道”罪判处死刑。霍光深知夏侯胜说的都是直言实情,只是在不该说的时候和地点说出来了,他建议宣帝没有按惯例将夏侯胜和黄霸处死并“夷三族”,而是暂缓执行,长期关押以待后说。

“夏大人,你看我俩关在这牢房里,终日没有什么事情,我就拜你为师,教我经术吧!”夏侯胜和黄霸关在同一牢房,见过了很久没有行刑,黄霸笑着向夏侯胜说道。

“哎哟,黄大人,你我都是已经定下死罪之人,随时都要被拉出去处死,学了又还有什么用呢?”夏侯胜摇头拒绝道。

谁知黄霸听后却笑着说:“我记得《论语》里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今天晚上我们还不会死呢!”

“好,那我就在牢中办学了。”夏侯胜被黄霸说笑了。

“我没有钱交学费。”黄霸装作一脸认真说道。

“你啊你!” 夏侯胜笑着挥手说,“先欠着,等你我以后万一活出去了,你一起补交。”

夏侯胜觉得黄霸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便给他讲授《尚书》。他俩在狱中一个做老师,一个当学生,直到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被赦,“博导”夏侯胜担任谏大夫、给事中,“博士生”黄霸担任扬州刺史。

夏侯胜和黄霸下狱判处死刑后,霍光授意主管祭祀的官员出面,奏请尊孝武帝庙号为世宗庙,定《盛德》、《文始》、《五行》舞曲为祭祀用乐,在武帝生前巡行过的四十九个郡国都建立世宗庙,与高祖皇帝、太宗皇帝一样祭祀。

夏侯胜在朝中提出反对意见,宣帝将他和黄霸下狱判处死刑,极大震慑了朝中大臣,没有谁还敢反对。宣帝立即批准主管祭祀官员的奏章,下令在全国落实执行。这样就在全国范围肯定了武帝征伐四夷的举措,得以随后兴兵征讨匈奴,扬汉国威。

宣帝此举既显示了对武帝的孝心,又标榜了自己正统嫡系的身份,还确立了施政的威信,从而征伐匈奴,真是一举三得。为庆祝这一重大决定胜利通过实施,特地给全国成年男子普遍增加一级爵位,并赏赐酒肉。

宣帝和霍光为武帝尊号立庙定乐,意在通过歌颂武帝征服四夷、开疆拓土的丰功伟绩,为与匈奴进行一次西汉立国以来最大的战争先打好舆论宣传战。

霍光主政以来,一直对匈奴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为什么这次积极与宣帝要主动对匈奴进行一次大决战呢?这是因为当年春乌孙国派遣使臣到汉朝来求援。

乌孙国是西汉时由游牧民族乌孙人在西域建立的行国,位于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流域。乌孙人是受塞种人影响很深的操突厥语的古代民族,乌孙这个族名就是突厥语的音译,有“团结”、“联合”的含意。乌孙人以游牧的畜牧业为主,兼营狩猎,不务农耕,养马业特别繁盛。

公元前2世纪初叶,乌孙人与月氏人均在今甘肃境内敦煌祁连间游牧,北邻匈奴人。匈奴崛起以前,月氏人居于河西走廊、祁连山游牧,于公元前二世纪为匈奴所败,西迁伊犁河一带,后又败于乌孙,遂西击大夏,占领妫水即阿姆河两岸,建立大月氏王国。乌孙人的首领称为“昆弥”或“昆莫”,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人攻杀后,他刚诞生的儿子猎骄靡由匈奴冒顿单于收养成人,后来得以复兴成为立国君主。乌孙国约在五世纪初至五世纪中叶南迁至葱岭,被塞人所同化,不再独立成国,在史籍上消失,如今是哈萨克族的一个大部落。塞人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原是住在新疆伊犁河流域的游牧民族,月氏西迁伊犁河、楚河时,塞种人受大月氏人的驱赶,一部分向南迁徙,一部分西侵巴克特里亚的希腊人王朝,建立大夏国。

宣帝对乌孙国与汉朝关系由来不大清楚,就召霍光和蔡义特来商议。

“皇上,匈奴进攻月氏,月氏战败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后匈奴又与乌孙合力进攻迁往伊犁河流域的月氏,月氏不敌,南迁大夏境内。乌孙人见月氏大部南下以后,便放弃了敦煌祁连间故土,迁至伊犁河流域与留下来的塞种人、月氏人一道游牧,从此乌孙日益强大,逐渐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蔡义向宣帝介绍说。

“哦。”宣帝点点头说。

“皇上,”蔡义停下换了口气说,“乌孙人是我大汉连接东西方草原交通的最重要民族之一。孝武皇帝派遣张骞大人出使西域到达乌孙后,猎骄靡派数十名使节随张骞大人来汉。猎骄靡了解我国势强盛,正积极与西域各国建交,便请与我汉朝联姻,结为昆弟,寻求支援。孝武皇帝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以宗室刘建之女细君公主下嫁猎骄靡。后来,猎骄靡和细君公主相继去世,孝武皇帝又封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嫁给即位的乌孙王军须靡。军须靡临死前,见匈奴妻子所生儿子泥靡年纪还小,将王位交给叔父大禄的儿子翁归靡,嘱咐说,等泥靡长大成人后,你要把国家还给他。”

“丞相您喝点茶吧!”宣帝见蔡义已在气喘,指着茶杯说。

“谢皇上。”蔡义喝茶后继续讲道:“乌孙族有这样的习俗,妇女可以改嫁丈夫的兄弟、子孙或其他亲属。细君公主在猎骄靡死后,就改嫁军须靡。翁归靡即乌孙王位之后,号称肥王,又娶我朝公主刘解忧为妻,并生下三儿二女。长子名叫元贵靡,次子名叫万年,三子名叫大乐。解忧公主生性泼辣,决意为完成汉与乌孙合力制服匈奴的使命效力,就与匈奴决裂,我汉朝从此对于乌孙的影响力日益增加。”

霍光这时见蔡义脸上渗出汗珠,手指颤抖,便接过说道:“皇上,孝昭皇帝末年,乌孙受到匈奴和车师的联军攻击,解忧公主上书求我朝廷说,‘匈奴与车师国联合进犯乌孙,盼天子救援!’要求出兵救乌孙。老臣接到解忧公主上书后,把这事下交给公卿大臣们商议,这时适逢孝昭皇帝驾崩,朝中正陷忙于国葬废立之中,就没有派遣援兵。”

“原来如此。”宣帝向蔡义递过巾帕说。

宣帝即位后,霍光见朝中大局已稳,就派光禄大夫常惠出使乌孙,进行联络、了解和安抚。解忧公主和乌孙王翁归靡派遣使臣随同常惠来汉,乌孙王翁归靡上书说道,“匈奴又接连派出大军袭击乌孙,占领车延、恶师等地,抢掠百姓离去,还派使臣来对乌孙说:‘速将汉朝公主交来!’企图断绝乌孙与汉朝的联系。我愿意把国中一半的精锐骑兵五万拿出来,尽全力反击匈奴,请求天子派兵来救公主和昆弥!”

霍光与常惠及乌孙国使臣交谈后,面对乌孙王翁归靡的求救上书,心想上次是因朝廷处于非常时期没有出兵,此后匈奴又曾几次侵扰边塞,自己正想出兵征讨;这次乌孙国提出派出精兵,一定要利用此机给匈奴狠狠一击,在自己有生之年把这个问题解决好,给后人留下一个长期安稳的边境,也给自己主持朝政在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

“皇上,老臣认为这次一定要给匈奴一点颜色看了。”霍光站起身说。

“大将军说的对,一定要狠狠打击!”宣帝也站起来果断回话。原来宣帝在召见常惠及乌孙国使臣后,想到趁霍光还在主政,要把匈奴这个老大难问题解决好,既可增强汉朝在周边各国的威力,又可树立自己在朝廷内外的威望,还为以后治国理政奠定好的外部环境,决定与匈奴开战。他找来霍光和蔡义商议,就是要打这一仗,不料霍光倒提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自孝武皇帝驾崩后,这匈奴一方面求和,但时而又在边塞侵扰,朝廷只是相应进行了一些小的反击。时下皇上即位已经两年了,这次就要像孝武皇帝那样,利用这次机会主动出击,打一场大战。”霍光握紧拳头说。

“好!打一场自我西汉立国以来最大的硬仗!”宣帝眼中放着兴奋的目光说。

“要把他打疼!”

“要把他打趴!”

“显我大汉雄威!”蔡义也激动地接着宣帝和霍光的话说道。

在这个问题上,霍光与宣帝可以说是不谋而合、不约而同,一个选立即位的新君与一个主政多年的重臣达到了高度默契。接着,宣帝、霍光、蔡义三人就出战的人员兵力、财物供给、组织动员等事宜商议一番。

此前,宣帝下诏讨论武帝的“尊号”和“庙乐”,只是这重大举措的前奏曲。

七月,朝廷动员与选派关东轻车锐卒,挑选各郡国位在三百石的强健而谙于骑射的吏员,都从军西征。命田广明、赵充国、田顺、范明友、韩增五人为将军,发铁骑16万余兵,分五路攻打匈奴。

同时,任命派常惠为校尉持符节前往乌孙国,统率指挥乌孙国骑兵5万余人,与汉军东西并进,形成一个巨大的钳形攻势,夹击匈奴。

这是两汉400年中最大规模的一次对外骑兵出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