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定帝坐收渔利
公元1323年,元英宗在南坡之变中被杀,地处漠北的晋王也孙铁木儿渔翁得利,轻松登基,成为元朝第六任皇帝。不过,他被视为自立的非法君主,死后没有得到庙号和谥号,后世只得以其第一个年号,称他为泰定帝。
泰定帝的父亲叫甘麻剌,是真金太子的长子、忽必烈的皇长孙。甘麻剌率军南征北战,立有军功,真金太子死后,本来他最有资格继承皇位。可忽必烈不喜欢他,想立次皇孙为继承人,不料次皇孙死了,忽必烈又让三皇孙元成宗继承了皇位,皇长孙甘麻剌则被封为晋王,远迁到漠北。元成宗死后无子,又由次皇孙的儿子海山、寿山先后继位。甘麻剌作为长孙的这一支,却始终与皇位无缘,因而长期耿耿于怀。
泰定帝出生在漠北,从小在漠北草原长大,后来继承了父亲的晋王爵位。漠北是蒙古族的大本营,汉人很少,泰定帝不熟悉汉文化,是元朝皇帝中汉化程度最低的一个。漠北与中原路途遥远,来往不多,泰定帝在漠北草原,过着封闭的游牧生活。
铁失等人阴谋政变的时候,商议事后由谁当皇帝。当时,三皇孙元成宗一支已经绝嗣,也不可能再让次皇孙元英宗这一支的人当皇帝了,唯有皇长孙这一支的人合适。于是,铁失派使者去漠北,将这一情况告知泰定帝,表示愿意拥戴他登基。
泰定帝属于长子一系,却始终不能继承皇位,本来就怨恨在心,如今见有从天上掉下来的好事,自然满心欢喜。可是,泰定帝为人谨慎多疑,又不了解朝廷内部的情况,担心政变不成,会惹祸上身,于是想了一个万全之策。
泰定帝扣压了铁失派去的使者,又派亲信慢吞吞地去给元英宗报信邀功。泰定帝是做了两手准备,如果政变成功,他就登基称帝;万一政变不成,他扣压了使者,又派人报警,也是有功劳的。结果,亲信不慌不忙地去报信,还没有走到,元英宗就被刺杀了。
铁失等人政变成功,立即派人带着皇帝玉玺,到漠北草原迎接泰定帝去大都当皇帝。泰定帝大喜,可是,他十分谨慎,没有贸然去大都,而是在漠北他的地盘上宣布登基称帝。
泰定帝向天下颁布了即位诏书,即位诏书强调了他的嫡系长孙的地位,盛赞了祖父、父亲的功绩,以显示继位的合法性。泰定帝还下发诏令,表彰铁失等人维护蒙族利益的功绩,对他们加官进爵。铁失一伙兴高采烈,得意洋洋。
过了一段时间,泰定帝见局势稳定,没有什么危险了,便率领数万军队南下,到了大都,正式当了皇帝。可是,泰定帝到都城以后,看到的、听到的却是另外一种情况。
铁失等人使用暴力手段弑君,这在大蒙古国以及元朝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绝大多数人都十分愤慨,包括许多蒙古贵族也不能容忍,他们纷纷给泰定帝进言,要求严惩犯上作乱者。
汉族大臣们语言更是犀利,说铁失一伙大逆不道,穷凶极恶,他们今天能够杀害元英宗,明天也能刺杀别的皇帝,邪恶不除,必为后患。这话戳中了泰定帝的软肋。
面对群情激愤,泰定帝翻了脸,下令将铁失等政变骨干全部诛杀,把参与政变阴谋的五个宗王削去爵位,予以流放,铁失一伙的势力被一网打尽。元英宗临死前说得没错,铁失一伙确实不得好死。铁失等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最终竟然会落得如此下场。
泰定帝一举诛灭乱党,平息了民愤,也得到人们拥护。可是,泰定帝并没有治理天下的能力,甚至连他统治的天下有多大,都不清楚。泰定帝在京城没有根基和势力,他相信和依靠的,都是从漠北带来的旧臣,对原来的蒙古贵族和汉人大臣,全都保持着警惕,不敢放手使用。
泰定帝从维护蒙古贵族利益出发,对元英宗的新政全部予以推翻。泰定帝一心只想过安稳日子,不想有什么作为,因此,他的两个年号,分别叫泰定、致和。但朝廷弊端不解决,社会是不会安定平和的,反而会使各种矛盾更加激烈。
泰定帝自幼长在漠北草原,不熟悉汉文化,甚至听不懂汉话,自然不会重用汉人,汉族大臣的地位和作用大大降低。汉族大臣向泰定帝提出了许多条建议,泰定帝一条也不采纳。
后来,泰定帝逐渐感觉到,治理由汉人为多数的大元朝,不懂汉话是不行的,于是也开始学习汉文化。可是,汉文化不是那么好学的,何况泰定帝已经三十多岁了,力不从心。泰定帝表面上也尊儒,在宫中开设讲堂,请名儒到宫中讲解儒家经典。不过,泰定帝根本不知道儒学为何物,更谈不上按照儒家思想治天下了。大元朝有这样一个文盲皇帝,自然就衰落下去了。
泰定帝自幼过着游牧生活,只知道放牧羊马,不熟悉农耕,更不懂得发展经济。偏巧这个时候天灾不断,水灾、旱灾、蝗灾、地震频发,粮食歉收,各地爆发饥荒,人们饥寒交迫。可是,泰定帝对此束手无策,毫无办法。
元朝自建立以来,一直实行南粮北运,元仁宗、元英宗为了缓和南方矛盾,逐步予以减少。可是,泰定帝时期又大幅增加,而且创造了元代的最高纪录。江南民众不堪重负,反抗之势又起,云南、四川等地也发生少数民族起义,元朝进入了多事之秋。
泰定帝在任五年,由于他缺乏治国能力,又不懂得汉文化,致使自元仁宗以来推行的汉化和新政全部夭折,改变了元朝正常的发展走向,反而有些倒退,致使经济社会停滞不前,各种矛盾激烈尖锐,大元王朝进入了衰落和混乱时期。
公元1328年,泰定帝在上都病逝,时年三十六岁。
泰定帝死后,各种矛盾开始爆发,发生了元朝历史上著名的两都之战,大元王朝乱成了一团。
两都之战元朝混乱
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经历了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等五任皇帝。这五位皇帝,都崇尚汉文化,实行以儒家思想治国,因而保持了元朝六十多年的稳定发展。这是元朝正常的发展趋势,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元朝是会兴旺强盛的。不料,蒙古贵族保守派突然发动政变,刺杀了年轻有为的元英宗,扶持不懂汉文化的泰定帝上台,改变了元朝发展走向,大开历史倒车,元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泰定帝即位不久,封自己年幼的儿子为皇太子,明确了他的继承人身份。泰定帝在位五年,他连汉话都听不懂,无法治理一个庞大的元朝,导致矛盾丛生,趋于激烈。
公元1328年7月,泰定帝在巡游上都时病逝。当时右丞相倒剌沙在上都主政,把持大权。倒剌沙是泰定帝在漠北时期的旧臣,长期受到宠信。可是,倒剌沙也不懂汉文化,更不会治国理政,只知道专权跋扈,作威作福,排挤贤良,反对汉化。泰定帝死后,倒剌沙为了专权方便,迟迟不让年幼的皇太子继位。可没有想到,这给了别人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
元武宗过去的旧臣燕铁木儿见有机可乘,赶紧派人去请元武宗的两个儿子,打算拥立他们为帝。
元武宗传位给弟弟元仁宗的时候,曾经有过约定,将来要元仁宗把皇位传给武宗的儿子,可元仁宗食言,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元武宗的两个儿子十分不满,后来分别流落到漠北和江南。元武宗系的宗王贵族以及旧臣们,全都忿忿不平。
燕铁木儿从少年时期就跟随元武宗,关系十分密切,后来担任枢密院事,掌握兵权。他见泰定帝死后,专权的倒剌沙迟迟不立新皇帝,皇位出现了空缺,便与元武宗系宗王和旧臣联络,在大都发动政变,囚禁了泰定帝的亲信,控制了朝廷,然后分别派人去漠北和江南,请元武宗的长子和世?、次子图帖睦尔回来,让他们登基当皇帝。
次子图帖睦尔当时在江南,路途较近,最先回到了大都,于是,燕铁木儿等人拥立他登基为帝,被称为元文宗。元文宗成为元朝第七位皇帝,时年二十五岁。
在上都的右丞相倒剌沙,见大都发生了政变,元文宗上台,顿时慌了手脚,于是,匆忙扶立八岁的皇太子登上皇位,被称为天顺帝。按时间算,天顺帝是元朝第八位皇帝,不过,他在位时间很短,而且徒有虚名。
这样,元朝同时出现了两个皇帝,一个在大都,一个在上都。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两都之战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朝廷出现了两个皇帝,蒙古贵族和朝廷大臣自然也分成了两派。上都的天顺帝虽然年幼,但似乎属于正统,因而支持他的人多一些。当然,也有不少人在犹豫观望。
倒剌沙仗着人多势众兵南下,攻击大都。上都军队起初比较顺利,一举攻破居庸关、山海关、古北口等险要关口,进入关内,向南挺进,进逼大都,似乎处于有利状态。
大都兵力较少,但燕铁木儿执掌兵权,他紧急征调河南五万兵马来援,又在都城召募新兵万余人。燕铁木儿在大都部署好防御以后,亲自率主力北上,迎战上都的军队。
上都军队入关以后,兵分四路,分别攻打通州、檀州、蓟州、涿州等地,企图合围大都。但四路兵马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指挥,不能协调一致。燕铁木儿具有军事才能,富有谋略,他看准了敌军这一弱点,并不分兵抵御,而是集中优势兵力,力图各个击破。
上都的军队和大都的军队同属于元军,彼此有不少熟人,因而并不想打内战,更不愿意以命相博,往往是一看对方人多,扭头就跑,跑不掉时便投降,所以,战斗并不十分激烈。这有利于燕铁木儿集中优势兵力,逐一击溃敌军。
结果,上都的军队打了败仗,纷纷逃了回去。燕铁木儿乘胜追击,收复了居庸关、古北口等地,向北挺进,进逼上都。形势急转直下,又对元文宗一方有利了。
眼见元文宗一方占了优势,一些犹豫观望的宗王贵族纷纷倒向元文宗,天顺帝一方的人也不断倒戈。东路蒙古元帅以及齐王等人,也纷纷表态,公开支持元文宗,并派兵攻打上都。
燕铁木儿等人的军队包围了上都,守城将士皆不愿意拼死抵抗,不少人投降或逃散。倒剌沙见大势已去,只好献上皇帝玉玺投降。为期两个多月的两都之战,以元文宗的胜利而告终。
倒剌沙投降以后,被押至大都,最后仍被处死。那个小皇帝也被杀了。可怜的天顺帝,只当了两个月挂名皇帝就丧了命,一点也不顺。
两都之战结束了,可是没有想到,元文宗与哥哥和世?的争斗又开始了。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