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史》与《新元史》

2024-03-21 作者: songyvsh
1、《元史》与《新元史》

《元史》与《新元史》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元朝是在大蒙古国分裂以后建立的,成立于公元1271年,存在九十七年,最后被朱元璋的明朝所灭掉。记载元朝历史的正史有两部,分别是《元史》和《新元史》。

《元史》是朱元璋下令编写的。朱元璋出身贫寒,识字不多,戎马一生,是个武夫,但却很重视修史,以便于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朱元璋在灭掉元朝的当年,就下发诏令,命左丞相李善长组织人员,开始撰修《元史》。

李善长是朱元璋的主要谋士,明朝开国元勋,功绩卓著,堪比汉丞相萧何,时任明朝左丞相。

李善长接到皇帝诏令,不敢怠慢,立即调集了十六名学者,组成了高水平的写作班子,由著名史学家和家宋濂、王祎为总裁,开始了《元史》的编纂工作。

宋濂是浙江义乌人,小时候有过目不忘的特异功能,号称神童。宋濂长大以后,学识渊博,能诗善文,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被朱元璋赞为“开国文臣之首”。王袆也是浙江义乌人,与宋濂并称“浙东二儒”。两人关系友好,配合默契,对修史工作十分有利。

明朝刚刚建立不久,《元史》的修撰工作就开始了。元朝虽然以尚武著称,但也重视文史,留下了十三朝实录、《经世大典》、《元朝秘史》等许多原始史料。修撰人员根据这些丰富史料,只用一百八十八天时间,就完成了大部分史稿。

不过,由于元朝刚刚灭亡,最后一朝的史料不够齐全。朱元璋又任命十二人为采访官,到全国各地搜集史料。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史料收集完毕,继续进行撰写,又用一百四十三天,便完成了《元史》的修撰。《元史》实际撰写的时间,只有三百三十一天,还不到一年,是所有正史当中,用时最短的一部。

《元史》之所以用时较短,一个重要原因,是明朝的史学家与元朝的史官,都奉行儒家道学思想,世界观和学术思想是一致的,所以,不用对原始史料作根本性改动,只是进行一些删节和组合,这就省时省力多了。因此,《元史》在无意中保留了大量元朝的原始史料,为后世研究元朝历史提供了很大方便。

《元史》的主要特点:一是学术价值较高,修撰时多照抄元朝的史料,因而保存了大量原始的东西,这对于研究元朝历史弥足珍贵;二是根据史料多少详略得当,史料丰富的篇幅较长,史料少的则篇幅较短;三是文字浅显,通俗易懂,这是朱元璋提倡通俗文字的体现。

《元史》也存在一些缺陷,最大的问题是比较粗糙。由于成书时间短,有些史料没有收录进去,有些地方出现错误,甚至连人名、地名、时间,有的也搞错了。

过了五百多年之后,近代人柯劭忞花费了多年心血,写了一部《新元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柯劭忞是山东胶州人,清末民国官员、著名学者。柯劭忞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喜爱读书,被称为“书呆”,长大后考中进士,当了清朝的官员。清朝灭亡以后,他以前清遗老自居,充任溥仪的侍讲。后来,袁世凯开设清史馆,编修清朝历史,聘请柯劭忞等人为总纂。柯劭忞参与编修《清史稿》十四年,负责总阅全稿。

柯劭忞在参与编修《清史稿》的同时,潜心研究元朝历史。他不仅系统研究了中国学者写的大量元朝史籍,还吸收了外国学者研究元朝历史的成果,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20年完成了《新元史》一书。

《新元史》以《元史》为底本,重新加以编撰。《新元史》根据仔细考证,纠正了《元史》中的一些错误之处,更趋于严谨翔实。柯劭忞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增补了许多新的内容,其中列传由九十七卷增加到一百五十四卷。不少人认为,《新元史》是集元史研究之大成,以一人之力完成这部巨著,是很不容易的。

《新元史》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在新增补的史料中,没有注明出处,其真实性受到人们质疑。不过,《新元史》仍然是人们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新元史》面世以后,社会反响良好,在国际上也有很大影响。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为此赠予柯劭忞博士学位。当时中国在日本的留学生很多,而得到博士学位的却很少。柯劭忞并没有在日本留过学,只因为《新元史》而获得了博士学位,这在近代史上唯其一人。

公元1922年,民国总统徐世昌把《新元史》列入了正史。这样,加上乾隆皇帝钦定的“二十四史”,正史就有二十五部,被称为“二十五史”。不过,不管是“二十四史”,还是“二十五史”,都截止到明朝,如果再加上清朝的史书,就应该是“二十六史”了。

《元史》和《新元史》各有千秋,都是中国史学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人们要想了解元朝历史,不妨把两部史书结合起来阅读,一定会受益更多。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蒙古族属于我国的少数民族,然而,它却统治全国近百年,实属不易。那么,蒙古族是怎样形成、崛起和发展壮大的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