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

2024-03-13 作者: 个性飞扬
慈禧

与之形式鲜明对比的是各地雪片般的求助要求,缺钱,缺粮,缺兵;甲午之战每一个为慈禧拔款4千两的户部却没有给这场战争拨银子。在甲午之战中清军发射的炮弹击中日舰,却是哑炮,敌舰并无多少损伤,将炮弹拆开弹头取出,发现本该装火药的炮筒里,倒出来的尽是沙子,这是电影《甲午风云》中的桥断。

我们来看看电影桥断中的沙子炮弹是怎么回事吧。当时的北洋水师各舰船配备的炮弹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实心弹,一种是开花 弹,其中开花 弹顾名思义是射中目标之后会爆炸开花,所以是弹头内填充火药。而实心弹又叫?穿甲 弹,是在炮筒内安置炸药,弹头内很少放火药,更多的是填充沙子、泥土等来作为配重。实心弹的目的是击穿敌舰,令其引起进水进而沉没或者返航修缮。

这种实心弹,对付木制战船相当有效,但是在面对日本的铁甲战舰时,效果其实是相当有限。然而很悲哀的是,当时中国最主要的军工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制造技术非常有限,只能生产这种实心弹,无法生产开花 弹。北洋水师各舰的开花 弹,还是当年从英德等购买军舰的时候配套赠送的,数量少得可怜。

于是这种杀伤力更大的开花 弹只能依靠进口了,但是1891年清廷户部下达了停止购买外国军械的禁令,于是北洋海军的弹药补给只能依靠质量堪忧的国产了。而直到中日大战前夕,天津机器局才开始临时抱佛脚,不分昼夜生产开花 弹。原本技术就不过关,可以想见的那质量自然是无法满足要求,并且产能还极低。

当时大清国力贫弱、政府和军纪腐败、清军的战斗力太弱等等,军纪严重腐败。北洋海军在出征之前,这次战斗双方的火力是严重不对等的,注定了失败的结局。根据北洋水师总教习德国人汉纳根在甲午海战之后的报告所记载,刘步蟾的定远舰在开往大东沟之前,只配备了55颗质量不过关的国产开花 弹,平均下来一门炮开花 弹开仅十余枚,一个多小时就能打光,剩下的时间里只能发射无法爆炸,且对敌舰根本没太大杀伤力的实心弹。

邓世昌的致远号,在遭受重创和弹药将近之后,见无法对敌舰吉野号造成致命打击,决定开动马力试图去撞沉敌舰,结果被鱼雷击中后沉没。战争之后日方统计战果,吉野舰仍然剩余1000多发炮弹,均是开花 弹。由此可见,双方的弹药配给简直是天壤之别。

我不知道如果把慈禧稍微收敛一下自己奢侈的生活,即使只是表面节俭做给满朝文武及天下百姓看,是否会对当时的腐败有所改善,如果把慈禧个人用度拿出一半来用作军事改善,甲午战争是否会有不同的结局,当然历史觉得如果,清廷的失败也不能单以腐败来简单总结,可是日本是在北洋水师之后几年内日本倾全国之力发展海军,等到甲午战争前,日方弹药充足补给及时,北洋水师则弹药紧缺,只有实心弹这种落后的炮弹,那么失败的结果实在毫无悬念。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慈禧掌权时都签定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吧:

1864年10月7日,清廷代表明谊等与巴布科夫、札哈罗夫在塔尔巴哈台签署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并在俄方绘制的分界地图上签字画押,中国西北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淖尔(今斋桑泊)南北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被沙俄割占。

1874年10月31日,清廷与日本签订《北京专约》(又名《中日北京专条》、《台湾事件专约》、《台事北京专约》或《台事专条》),条约规定清朝承认台湾“生番”曾对日本国属民等妄为加害,日军出兵是“保民义举”;赔偿日本银50万两;日军撤出台湾。

1876年8月21日,清廷派李鸿章与威妥玛在烟台展开谈判,并于9月13日签订了 《中英烟台条约》。这一条约使英国得到了入侵中国西南边境“条约权利”。

1878年以崇厚为钦差大臣,前往沙俄就收复伊犁于沙俄谈判,结果崇厚在沙俄的胁迫下,未经允许擅自签订了《交收伊犁条约》,清廷拒绝承认该条约。光绪六年(1880年)2月19日,清廷与沙俄进行谈判,最终于次年签订《伊犁条约》及其子约,清廷虽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领土,但仍割让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与法国在1884年4月27日签定了《中法会议简明条款》主要内容为:清政府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法国不索赔款,不伤中国体面,中国同意在中越边境开埠通商;声明中国自北越撤兵,调回边界。法国见清政府退让,便继续扩大对华侵略战争。

1885年6月7日,钦差大臣曾纪泽与英国外务大臣萨道义在伦敦签订,该条约共十条,主要是对鸦片贸易的细节进行完善规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