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邮政储蓄(1)
世界邮政日的由来
世界邮政日是万国邮政联盟的世界性邮政纪念日。
1874年10月9日,22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第一个国际性的邮政条约《伯尔尼条约》,“邮政总联盟”自此诞生。由于加盟国家迅速增加,“邮政总联盟”于1878年正式更名为“万国邮政联盟”,并从1948年起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
为了广泛地宣传邮政在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万国邮政联盟在1969年召开的第16届代表大会上通过决议,将每年10月9日定为“万国邮联日”,并要求各会员从1974年起,于每年的“万国邮联日”组织各种宣传和纪念活动。在1984年召开的万国邮政联盟第19届代表大会上,又通过决议,将“万国邮联日”更名为“世界邮政日”,使这一纪念日有更广泛的影响。
邮筒的由来
邮筒是供邮信人投寄信件的信箱。国内邮筒大多用铸铁、铁板或水泥等材料制成,国外的邮筒还有木制的、塑料的及有色金属的,尽管它们种类颇多,样式各异,但履行的职责却都相同。可最早的邮筒并不是现在这样,而是一只靴子。
相传在1488年,由葡萄牙一位名叫迪亚士的航海家率领的船队在海上遇险,除他本人乘坐的那只船得以幸免外,其余的船只全部覆没,一些船员下落不明。迪亚士返航前命令部下给可能生还的同胞写了一封信,放在一只靴子里,挂在海边一个枯树枝上。一年以后,葡萄牙的另一位航海家途经此地“收”到了“邮筒”里的那封信。于是,便在当地修建了一座小教堂,纪念遇难的同胞。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教堂附近兴起了一个村镇,靴子“邮筒”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此后,利用邮筒投寄信件这一形式也被传了下来。
邮编
邮政编码是实现邮件机器分拣的邮政通信专用代号,是实现邮政现代化的必须工具,最终目的是使您的信件在传递过程中提高速度和准确性,因此在交寄信件、包裹时务必写明邮政编码。
为了实现邮件分拣自动化和邮政网络数字化,加快邮件传递速度,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先后实行了邮政编码制度,并以此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通信技术和邮政服务水平的标准之一。
我国目前采用的邮政编码为“四级六码”制。即每组编码由六位阿拉伯数字组成,这六位数字分别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邮区、县(市)邮电局和投递局(区)四级。六位数的前两位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三位代表邮区,第四位代表县(市)邮电局,最后两位是投递局(区)的编号。
邮戳
邮戳是邮政戳记的简称。邮戳是邮政部门加盖在邮件和邮政业务单上表示收寄、投递局名和时间的戳记。它的广义含义是指邮政部门在其业务范围内使用的加盖在邮件或邮政业务单式上的各种戳记的总称;它的狭义含义仅指邮政日戳及可以用来盖销邮票的戳记。
由于邮戳是邮政部门在处理某项业务而留下的印记,因此,邮戳对邮政部门而言,其作用主要是反映了邮政系统作业的规范性、严肃性、可靠性和资料性。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枚邮政日戳,则是在1661年4月由英国邮政总局局长科罗尼·亨利·比绍普发明的(又称比绍普邮戳),但是这种邮戳仅表明邮件到达邮局的月份和日期,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落地戳。
邮票
邮票是邮政机关发行,供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邮票是发送者为邮政服务付费的一种形式。发送者会将邮票贴在信件上,再由邮局盖章消值,以用于在邮件被寄出前,证明寄邮人已支付全部或部分传递费用。
邮票的雏形最早出现于17世纪中叶。165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把在巴黎地区开办邮政的物权赐给维拉叶。维拉叶在巴黎设立了“小邮局”,还在街道设立了邮政信箱,每天收取、投递信件。维拉叶采用一种名为邮资付讫证的标签,出信给用户。寄信人把邮资付讫证套在或贴在信封上,写明寄信日期,把信件放入信箱。邮局收取信件以后便把邮资付讫证撕毁,然后把信件投送给收信人。这种邮资付讫证的标签,可说是邮票的前身。
随着当代盖邮戳机的应用与电子邮件的迅速普及,邮票的使用量在不断减少。即便如此,邮票的每年世界使用量还是数以十亿计的。
世界第一枚邮票
世界第一枚邮票是黑便士。1840年5月1日,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在英国问世,5月6日开始使用。邮票图案是维多利亚女王18岁即位时的侧面像,由弗莱德列克·希思(Frederick Heath)雕制印版,承印者是派金斯·巴肯公司,面值1便士,用有王冠水印的纸印黑色,所以通称“黑便士邮票”。
中国第一枚邮票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牛庄(营口)等五处设立邮政机构,附属于海关内,上海海关造册处当年即印制以龙为图案的一套3枚邮票发行,邮票图案正中绘一条五爪金龙,衬以云彩水浪,邮票的颜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银两计算:“一分银(绿色,寄印刷品邮资)、三分银(红色,寄普通信函邮资)、五分银(橘黄色,寄挂号邮资)。”这是我国首次发行的邮票,集邮界习惯称为“海关大龙”,简称“大龙邮票”。
军邮
军邮,又称公事邮票、公用邮票或公文邮票,是免费或折价供政府机关寄递公事邮件的一种专用邮票。
最早使用的公事邮票当属西班牙,于1854年发行。目前仍在发行公事邮票的国家和地区有30余个,主要是英语国家和法语国家。英语国家的公事邮票,多半是在小型票幅的普通邮票上加盖“公务”字样。我国最早的军事邮票是1938年晋察冀边区发行的抗战军人纪念邮票。1953年,我国邮政部门曾印制一套有“军人贴用”字样的军事邮票,主图为“八一”军徽,分黄、蓝、紫三种,但未正式发行。
邮票齿孔
为了方便邮票的撕开,在整张邮票的各枚之间用打孔器打出孔洞,分撕后,单枚邮票边缘凹进的半圆形部分称孔,凸出的部分称齿,合称为齿孔。
根据齿孔的形态,齿孔分为:光齿、毛齿、盲齿和漏齿。光齿:是在邮票打孔后,齿孔中的圆形纸屑完全脱落,孔洞边缘光洁,称光齿。毛齿:齿孔中纸屑未完全脱落,孔洞边缘不光洁,呈毛状,称毛齿。盲齿:在邮票打孔后,只有印痕,齿孔中的纸屑没有脱落,孔未通透,称盲齿。漏齿:应该打孔而漏打齿孔的,称漏齿。
齿孔度数,是表示齿孔的量度,测量方法是把邮票放在量齿尺上,在2厘米的长度内有几个齿和几个孔。如一枚邮票有12个齿和12个孔,那么这枚邮票的齿孔度数就是12度。我国邮票的齿孔大多数是11度、11.5度、12.5度和14度。
错体邮票
错体邮票是指由于邮票设计者知识欠缺、粗心大意和审查部门的马虎,邮票上存在一些不符合历史事实、违反科学或文字不准确的错误。
1968年11月25日发行的《全国河山一片红》主题邮票就属于错体邮票。然而就在邮票首发日就有人指出票题概念不准确(涉及台湾地区),容易引起误解,于是邮电部急电各地停止发售。但由于少数邮局未能及时通知营业员停售。致使“一片红”成了中国最出名、最热门的错票。
国外也有很多错体邮票。例如,1903年西班牙发行的哥伦布纪念邮票,邮票上的哥伦布正拿着望远镜,遥望远方,这是不符合史实的,因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候,望远镜还没有发明。
变体邮票
变体邮票是指邮票印制时由于印刷技术上的错误而造成图案、刷色、文字、齿孔、纸质等方面与发行部门公布的资料不相同,与正品有差异。
变体邮票必须是从邮票发行渠道流入社会的;而通过某种非正常渠道偷盗出来的印刷废品,不被承认为变体邮票。对变体邮票的成因、出售、使用情况的探讨,是邮票爱好者和集邮家以及高层次集邮者的一项研究内容。对变体邮票的收集和研究,有利于提高传统集邮的水平。
变体邮票主要有以下几种:
错位:即移位。如印刷错位,齿孔错位等。
倒印:套印时把图案或文字印倒了。
漏印:将邮票的一部分图案没有印出。
漏齿:邮票上应该打成齿孔的地方却忘记打孔了称“漏齿”。
倒盖:将加印、加盖的文字或图案印倒,称为倒盖。
无面值邮票
无面值邮票,是在票面上未印邮资面值的邮票。
早在1901—1903年,哥伦比亚的巴巴多斯就发行过没有特定面值的临时邮票,它的面值是在出售时用钢笔填上去的。
1946年,晋绥解放区曾发行五种单位邮票,也是无面值的,供寄平信、挂号和印刷品贴用。这套无面值单位邮票现在已成了我国解放区邮票中极其难得的珍品。
首日封
首日封指在邮票发行首日,贴用该种邮票并盖有首日普通邮戳或纪念邮戳的信封,信封上可贴一枚、数枚或全套邮票,最好使所贴邮票和应贴邮资相符或尽可能相近。
从邮票诞生以后,就有在邮政通信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首日封。出于集邮目的而专门邮寄的最早的首日封,是美国于1909年9月25日发行赫德森·富尔顿2分邮票时,一位私营文具商为此专门制作的首日信封。
1957年11月7日中国发行《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纪念邮票时,中国集邮公司首次正式印制发行了首日封。自此,中国集邮公司开始系列发行纪、特邮票首日封。
第一封航空邮件
1784年11月23日,美国医师杰弗里斯与驾驶员布兰查尔特乘坐气球,首次研究上层大气并给朋友塔耶尔空投一封信,这可算是最早一封航空邮件,现存于安麦斯特大学。
中国邮票的“四珍”和“五宝”
中国邮票的四珍:红印花票加盖“当一元”邮票;红印花票加盖“当五元”邮票;红印花票倒盖兼覆盖“暂作洋银二分”邮票;红印花税票四方联。由于这四种邮票存世较少,因此每种邮票的市场价格很高。
中国邮票的五宝是指民国时期的五种珍贵邮票:北京一版“宫门倒印”两元邮票;北京一版壹元误盖“限省新贴用”邮票;北京一版帆船图三分倒盖“暂作二分”邮票;北京二版帆船图四分倒盖“暂作三分”邮票;纽约版中心倒印孙中山像两元双色邮票。
(本章完)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