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交通通信(2)
海底隧道
海底隧道是为了解决横跨海峡、海湾之间的交通,而又不妨碍船舶航运,建造在海底之下供人员及车辆通行的海洋建筑物。
目前,全世界已建成和计划建设的海底隧道有20多条,主要分布在日本、美国、西欧、中国的香港九龙等地区。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有三条海底隧道,越过维多利亚海峡,把港岛与九龙半岛连接起来。港九中线海底隧道1972年建成,全长1.9千米,包括一条四车道、日流量12万次的汽车隧道和一条地铁隧道。港九东线隧道,1989年建成,全长1.8千米,日通过汽车9万车次。1997年4月建成的西线隧道,六车道,日车流量可达18万次。
光纤
光纤是光导纤维的简写,是一种利用光在玻璃或塑料制成的纤维中的全反射原理而达成的光传导工具。光导纤维由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高锟发明。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光在光导纤维的传导损耗比电在电线传导的损耗低得多,光纤被用作长距离的信息传递。利用光导纤维进行的通信叫光纤通信。一对金属电话线至多只能同时传送一千多路电话,而根据理论计算,一对细如蛛丝的光导纤维可以同时通一百亿路电话!铺设1000千米的同轴电缆大约需要500吨铜,改用光纤通信只需几公斤石英就可以了。沙石中就含有石英,几乎是取之不尽的。
另外,光纤在医疗领域也得到了应用。利用光导纤维制成的内窥镜,可以帮助医生检查胃、食道、十二指肠等的疾病。光导纤维胃镜是由上千根玻璃纤维组成的软管,它有输送光线、传导图像的本领,又有柔软、灵活,可以任意弯曲等优点,可以通过食道插入胃里。光导纤维把胃里的图像传出来,医生就可以窥见胃里的情形,然后根据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电报
电报,就是用电信号传递的文字信息,它利用电流(有线)或电磁波(无线)作载体,通过编码和相应的电处理技术实现人类远距离传输与交换信息的通信方式。
电报通信是在1837年由美国S.F.B.莫尔斯首先试验成功的。电报的基本原理是:把英文字母表中的字母、标点符号和空格按照出现的频度排序,然后用点和画的组合来代表这些字母、标点和空格,使频度最高的符号具有最短的点画组合;“点”对应于短的电脉冲信号,“画”对应于长的电脉冲信号;这些信号传到对方接收机把短的电脉冲信号翻译成“点”,把长的电脉冲信号转换成“画”;译码员根据这些点画组合就可以译成英文字母,从而完成了通信任务。
在通信越来越迅捷的今天,已经很少有人使用电报了,也许有一天电报就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电话
电话是通过电信号双向传输话音的设备。电话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碳粉话筒,人工交换板,拨号盘,自动电话交换机,程控电话交换机,双音多频拨号,语音数字采样等。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是电话的发明者。贝尔进行了大量研究,探索语音的组成,并在精密仪器上分析声音的振动。在实验仪器上,振动膜上的振动被传送到用炭涂黑的玻璃片上,振动就可以被“看见”了。接下来,贝尔开始思考有没有可能将声音振动转化成电子振动。实验中,贝尔偶然发现沿线路传送电磁波可以传输声音信号。经过几次实验,声音可以稳定地通过线路传输了,只是仍然不清晰。由于贝尔繁重的教学任务,很长时间里他的研究都没有进展。
1876年,在贝尔30岁生日前夕,通过电线传输声音的设想意外地得到了专利认证。贝尔重新燃起了研究的热情。1876年3月10日,贝尔的电话宣告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的到来。
1949年以前,中国电信系统发展缓慢,到1949年,中国电话的普及率仅为0.05%,电话用户只有26万。到了2008年,我国固定电话用户达到了2.01亿户。
中国最早的电报
在我国古代,交通不便,驿差分段传递信件。鸦片战争后,由国外发往国内的电报是由俄国的电报站接收后,再由驿差送往北京,然后再送到目的地。到了清同治年间,欧洲至香港敷设了电报线,上海的外国人立即向清廷要求敷设上海至香港的海线,被清廷获准。1870年,大北电报公司架设了香港——上海的电报海线,1872年,初次用中文字码通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电报。
信鸽
信鸽亦称“通信鸽”,是我们生活中普遍见到的鸽子中衍生、发展和培育出来的一个种群,信鸽是经过普通鸽子的驯化,提取其优越性能的一面加以利用和培育,以至越来越单独地脱离普通鸽子而存在。
相传我国楚汉相争时,被项羽追击而藏身废井中的刘邦,放出一只鸽子求援而获救。另外,张骞、班超出使西域时,也是利用信鸽来传递信息。
至19世纪初叶,人类对鸽子的利用更为广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信鸽都曾经有卓越的表现。著名的滑铁卢战役的结果就是由信鸽传递到罗瑟希尔德斯的。在今天,人类利用它进行隐蔽通信,海上航行利用它跟陆上联系,森林保护巡逻队有效地使用信鸽跟总部联系,等等。
对信鸽的研究涵盖甚广,包括生物学、气候学、地理学、营养学,甚至磁场学等,非常复杂且系统庞大!现在的信鸽,已经演变为蓬勃发展的赛鸽运动了。中国赛鸽运动的通常比赛级别为300千米、500千米、700千米、1000千米、1500千米等。
鸡毛信
鸡毛信指需要迅速传送的公文、信件的上面插上鸡毛,以示紧急。
现存全国唯一的鸡毛信实物,是从河北省元氏县仙翁寨发出的。仙翁寨现分为前仙、后仙两个村。抗日时期,仙翁寨周围地区,共产党、国民党都普遍使用鸡毛信。元氏县西部太行山区的仙翁寨周围所使用的鸡毛信,有信封,一律是两根鸡毛,在信封的两角。一般没有邮戳,司令部的有邮戳,为长方形。请老百姓专人投送。
鸡毛信源于“羽檄”。“羽檄”是古时征调军队的文书,上插鸟羽表示紧急,必须速递。《汉书·高帝纪下》:“吾以羽檄征天下兵。”颜师古注:“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疾也。”
飞行服为什么没有纽扣
20世纪50年代,在西欧某国组织的一次军事演习中,一名有多年飞行经验的优秀飞行员,驾驶一架最先进的战斗机执行既定的飞行作战任务。可是,当飞机刚刚离开地面,两翼就突然在空中剧烈地震动了几下,随后,便一头栽倒在跑道上,爆炸起火,机毁人亡。在经过调查,发现飞机失事的原因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竟是飞行服上的一粒纽扣在作怪。原来,飞机刚刚起飞时,飞行员胸前的一颗纽扣脱落,落入仪器中,使仪器不能正常工作,影响了飞机的飞行,结果造成了这一严重的事故。
此次飞行事故后,该国决定将飞行服上的纽扣去掉,改用尼龙搭扣。此后世界各国也就纷纷效仿,“无纽扣”便成为各国制作飞行服的一个基本标准,以致在当今世界上,飞行服上都没有纽扣,飞行服也就成为为数极少的没有纽扣的服装之一。
(本章完)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